作为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我来回答您的问题。如果您只是不爱说话,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还不能确诊为抑郁症,也可能只是单纯的抑郁情绪。那怎么区分抑郁症和抑郁情绪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的情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生活的各种压力下,谁都会有负面的情绪,在遇到挫折后可能出现不开心,高兴不起来,会出现抑郁的情绪,但当社会心理因素去除后,抑郁情绪也会随之消失,出现高兴的事情后,抑郁情绪也会消失不见了,这种就属于抑郁情绪,称不上是抑郁症。和抑郁情绪不同的是,在应激时间消失后,抑郁的情绪仍然不会消失,而且持续存在,抑郁症的患者表现无故的高兴不起来,心烦焦虑,即使有高兴的事情出现,患者也感受不到快乐,整日都是负面情绪围绕着,每天都感觉很痛苦。抑郁症的患者还会无故的担心害怕,担心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整日忧心忡忡,严重的影响生活和学习,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夜间睡眠障碍,早醒后难以入睡,白天精力下降,而且长期处于这种状态,难以缓解。
从常规来说,变态是说某人的作为不符合常理,与我们的心理意识相背驰,所以称之为变态;其实这种说法是玩笑意思的变态,真正的变态则是一种或几种精神疾病。“精神变态”是在此基础上没有犯罪感且对他人没有同情心的“心理异常”倾向。这一病症被指为精神病中最恶劣的状况。原因大部分精神变态都是先天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陷入不幸的环境中,暴力倾向就会加重并稳固。因此,专家指出,随着离婚、离散等情况导致的家庭破裂现象增加、暴力现象被容忍、努力的过程被忽视、“成功万能主义”不断扩散,禁锢在自己世界中的精神变态就会增加。分类 人格分离型身份识别障碍俗称人格。它是临床心理学和精神学中最具争议,最奇妙也是最令人着迷的精神障碍之一。患者通常具有多重独立的身份或人格,有些甚至有十几种,或者十几种以上。在同一个体中,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身份或人格。这些人格可能有不同年龄,性别,生理反应以及说话和沟通。由于极度的生活压力等诸多原因,人们通常会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或者多个和本身性格截然相反的人格来保护自己,实现某种心理需求。一般情况下患者本身并未意识到另一人格的存在。失语症学术上的失语症指的是语言功能不健全的人无法发出某个语言。而失语是在某些时候也可以表示话很多。失语也可以是沟通障碍中的语言障碍。失语的人们失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这种人不是哑巴也不是先天的语言能力失衡,他们不说话是由于某些刺激导致。创伤后遗症是说人们经历过重大灾难、打击或者变故后,在心中留下了种种阴影而心理压力增大,这种病也叫“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如果这种病的症状仅在创伤后六个月内发生,被认为是急性症状;症状超过六个月后发生,则被认为是延长症状。这种病人在生活中,痛苦或者害怕的经验发福在脑中或梦境中显现,会有强烈的再度经历灾难的感觉,面对类似的情境,会有痛苦的心理或生理反映,会造成选择性失忆,不愿与外界接触,会意志消沉,沮丧,长期紧张或狂躁。暴食症这属于进食障碍症,简单的说就是病态地吃很多东西。暴食症患者初期通常是因为负面的情绪无处排解或者是压力太大,于是通过疯狂吃东西来转移注意力,并且酒足饭饱的踏实感会觉得很安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进食过量,体重不正常。这就进入暴食症的第二个心理阶段,患者开始厌恶自己的暴食行为,并且为自己的肥胖而感到自卑,但又无法控制进食,挣扎自责。抑郁症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突出症状的一种心理疾病,抑郁症以忧郁和厌世心理特点表现突出,病人有凄凉感,常唉声叹气,对人对事物失去兴趣,常头痛,心烦,多恐慌梦,乏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人会感到强烈厌世,甚至有念头。病因一般以明显的精神创伤为诱因,如生活中的不幸遭遇、事业上的挫折、不受重用、人际关系不和等。抑郁症也与人的性格有密切联系,此病人的性格特征一般为内向、孤僻、多愁善感和依赖性强等。妄想症如果一个人坚持的信念是错误的,甚至与社会现实及文化背景相抵触,还毫不动摇,他/她便是患了妄想症。病因分为生理和心理因素。在生理因素上,同一家族的人出现多疑、隐秘或嫉妒等性格特点的机会较高。头部受伤、酗酒甚至艾滋病都与妄想症的起病有关。有人猜测是颞叶或边缘区受损,或多巴胺能神经过份活跃之过。在心理因素上弗洛伊德强调欲力的过程,认为妄想是从恋期退化并固定在原始自恋期的结果。对的爱遭到禁止,继而投射成多疑及反叛。其他精神分析学者也强调恋、自恋及投射之说。Sullivan认为妄想可克服自卑和软弱,较受折磨的清醒令人舒服被害妄想症(persecutory type)— 坚信自己受到或伤害,病人往往会变得极度谨慎和处处防备,还时常将相关的人纳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妄想症分为: 嫉妒妄想症、情爱妄想症、躯体妄想症、自大妄想症等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虽力图克制但又无力摆脱的神经症。强迫症表现主要是强迫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狂狂指和折磨性对象,使之遭受痛苦和羞辱,在施虐活动中激起自己的性兴奋,得到性满足。性狂的行为,咬,拧,压,针刺,鞭抽,绳捆等动作,从一方得到。性狂的强度可由幻想的施虐到严重的砍断对方手脚,更甚者会有谋杀。一般来说,性狂男性多于女性。预防 预防为主是我国工作的方针。精神疾病的预防是指要尽可能的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条件,防止或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复发、以及对本身、家庭、周围人员及社会的不利影响,病因未明者,在现阶段只能开展一般性预防工作。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提高人群精神健康水平,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对患者开展心理治疗,宣传精神疾病知识,纠正或改善自身性的缺陷,提高心理上应变能力,有利于康复和防止复发。一般性预防1.青年期心理卫生:青年期是心理状态成长、发展和波动的时期,是心理卫生保健的最关键时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应采取诱导,劝解、说服及指导的,不可歧视或采用暴力行动。2.中年期心理卫生:中年期是生理和心理状态较稳定阶段,但在夫妻关系、子女教育、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等问题上,思想和心理上往往出现矛盾和,中年也是易发生心身疾病的时期。因此也要加强中年期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3.老年期心理卫生:随年龄的增长,躯体的衰老,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衰退,心理活动也逐步产生相应的改变,常出现孤独、寂寞、忧虑、沉默、多言、少动或怪癖等现象。老年性抑郁状态也是老年精神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4.学校的精神卫生:属于群体的精神卫生。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协调(如老师对学生训斥,讽刺、挖苦、刻薄等;同学之间的意见矛盾互相嫉妒,感情不睦)等均可影响心理反应。学校管理严,安排过紧、要求过高、学习负担过重,常处于紧张状态可影响身心健康,产生睡眠障碍,记忆减退、学习成绩下降,情绪消沉、焦虑、抑郁或紧张等神经症表现。也可出现其他精神障碍。病因性预防疾病的预防莫过于排除病因,精神病的病因是多方面因素的,主要归纳为: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易感因素、环境因素,目前精神疾病的病因预防就着重围绕这些方面展开。1.遗传咨询。遗传因素在精神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人群的患病率是1%,父母中有一方患有精神病的,其子女罹患率是16%,父母双方有精神病的,其子女罹患率是40%.因此,避免近亲结婚、精神病发病期间和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避免怀孕、夫妻双方患精神病的避免生育等,有利于减少该病的发生。2.个性特征的锻炼。个体性格内向、孤僻、软弱是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之一。性格形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和谐的家庭生活,正确的教养方法,良好的周围环境对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尤为重要,家庭与学校配合,有利于养成他们诚实、坦白、坚强、勇敢、开朗的性格。树立自信心,通过个性锻炼形成自我和谐、自我强大、自我肯定的性格特征,良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社会性预防包括重视、社会人群关注、整个社会文化的认同。有专门的领导机构、专门的资金保障、专门的工作人员是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同时,需要社会的关爱、同情、理解。名人变态史 在作家眼里,变态是个宠儿,所以的俄底普斯、抑郁的哈姆雷特、妄想症的堂基珂德,这些有心理疾病的人就占据着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学人物的苇子。在画家眼中,变态是种激情,所以会有像幼儿园大班小班小朋友那样成天画色块和线条的米罗,让女人在画面上支离破碎的毕加索,不管什么东西都朝丑方向画的八大山人,狂躁的梵高甚至把耳朵割下送给。
谁知道呢?起码到目前为止,我这个精神科医生也不敢确定精神病的具体病因。但我知道,真正的医学上,精神障碍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有哪些。精神障碍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我以前曾经说过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但其实大部分精神障碍疾病都是这样的病因。比如我看有人说,精神障碍都是受创伤之后的结果,但是所谓的遭受创伤或者遭受打击、或者压力太大,其实都属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任何人受刺激或者压力大都会诱发精神障碍疾病。比如一场地震下来,在经历死亡威胁的人中会有人出现精神失常的表现,也会有人顽强不屈的坚持生活下去。所以,社会心理因素只是精神症发病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决定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物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毕竟精神科其实还是有很多患者是无诱因发病的。如何去判断一个人是否精神障碍患者?我觉得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一定是精神科医生。判断一个人是否精神障碍,一般要充分了解这个人发病以来的具体情况。在单位同事的印象,在学校同学的印象,在家里亲人的印象等等。通过这些对比患者发病之前和发病之后的变化,同时对比他与周围同龄人,类似的社会地位人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如果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都明显不同,那么可以肯定是一定存在问题的,至于是否严重到哪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就要具体对照疾病的诊断标准了。关于有没有病,是否是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自己和家人只能做出一个粗略的判断,因为精神障碍的表现形式一定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最好还是到精神专科医院,由医生检查后确定诊断。
人格障碍:1、明显偏离个体文化背景预期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的持久模式,它表现在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和冲动控制。2、然后这种比较持久的模式是缺乏弹性和广泛存在的,而且是比较固定的。涉及个人和社交场合的诸多方面,导致社交职业或其它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然后长时间内稳定不变,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时期或成年早期。3、不能用其它的精神障碍表现或结果来更好的解释,但是他又有比较明显的痛苦,有比较明显的不适应的时候,我们把它称为“人格障碍”。4、人格是个体的成长经历和应对,人的性格类型都包含病态和常态两个方面,许多人并不单纯属于某一种人格类型,而是兼具两种人格特征。5、比如自恋型人格,他们满脑子都是顾影自怜式观念:十分敏感他人看待自己的,整天想着如何维持尊严,对别人能够轻松学习充满嫉妒,时常担心自己是否“合群”。6、尽管心理治疗能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人格偏差,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主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人格形成的过程,有助于个体自我接受。神经症:1、神经症性的人,具有清晰的认同整合,能给治疗师留下深刻印象,他们言行协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体验也是连贯有序。比如:他们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很少茫然失措,也很少片偏激,言谈举止中透出整体稳定的气质、品味、习惯、信念、价值观及优缺点。他们能够联系孩提经历,也能筹划未来。当被要求描述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如父母或配偶)时,人物特征常常复杂多样,即又统一。2、神经症性人群通常与日常现实保持密切联系,他们一般不伴有幻觉或者妄想,也无须编造谎话来使治疗师相信他们是谁。治疗师与这样的来访者沟通顺畅,主观上较少压力。3、神经症的人常常因为无所适从而寻求帮助,他们的问题大多是自己内心的矛盾。他们是情绪健康的,虽然有一些情绪困扰,但仍能高度保持良好功能的人群,他们往往最理想的咨询对象,咨询效果显著。
我们的社会对于精神疾病存在很多偏见,这是我国对于精神疾病认知程度和长年以来的社会问题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时间有变化。所以我常常对我的患者说,如果没有必要,真的不适合把自己患病的事情告诉周围的人,因为很可能周围人会为此做出你不希望看到的反应,也可能进而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其实精神障碍疾病和我们熟识的很多慢性疾病一样,需要药物控制慢性发作,而且经过药物的帮助,大部分患者是完全可以恢复到正常生活中去的。但我们的社会对于精神病人存在明显的偏见,认为甚至很多人把“精神病人”这个四个简简单单的汉字妖魔化,甚至用来代替对于人们看到的严重的精神症患者的代名词。那能一样吗?怎么说呢?我们举个例子,普通感冒也是呼吸科的病,肺炎也是呼吸科的病,肺癌也是呼吸科的病,但你对呼吸科的疾病还是有自己的分辨的,并不会混为一谈,也不对任何一种呼吸科疾病有明显的歧视和偏见,可这种偏见偏偏在精神疾病上就是存在。我们的社会是多元化的,有很多我们不是很习惯的东西存在,比如对于别人的随意批评和妄自揣测。所以很多时候,其实作为一名社会人本身要学会保护自己,精神障碍患者更是如此,更应该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原本可以避免的伤害。有时候这种伤害来自于身边人对于患者的态度,有时候来自于歧视性的言语和行为,但我们原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帮助,比如对恢复社会功能的患者,社会可以提供简单的工作机会,比如提供康复训练的场所,比如提供定期的探访和指导治疗。我们能做的很多,但我们做的却并不是应该做的,避免对于他们的偏见,多一些理解和关爱吧,他们毕竟是我们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