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互依存、互相吸引的一面,也有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一面.当相互依存占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吸引,当相互分离占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排斥.人际排斥对人际关系是有害的,有时甚至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如何搞好人际交往呢?首先应排除妨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各种不良因素.影响人际交往的不良因素主要有:
(1)相处距离,首先是空间距离.在同一办公室、同一场合、同一活动圈内,都容易因经常相遇、接触、沟通、互相帮助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友谊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在于交往双方相互吸引产生的相互接纳,发现对方的思想、态度、兴趣、为人处事等有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地方,于是继续交往与沟通,在继续交往与沟通中达到进一步的相知,从而结为知交.
(2)一个人的品格、能力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人们都羡慕优良、能力出众的人.真诚、坦率、乐于助人、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对人有吸引力;能力较强的人,容易引起他人的敬佩感,自愿与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喜欢精明又有小缺点的人,心理学上称此现象为“仰巴脚效应”.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经心犯点小错误,不仅不影响他的优点,反而使人觉得他也和常人一样,会犯错误,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产生安全感.
(3)由交往而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重要的条件是交往双方的相互吸引.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热情、羡慕,而另一方却表现冷漠、蔑视,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起交往双方相互吸引的因素是双方的相似与互补.
除了相似与互补能够导致交往双方相互吸引外,还有仪表也是一个因素.一个相貌举止端庄大方、谈吐优雅不俗的人,给人形成的第一印象总是良好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量,使人愿意与之继续交往,并对其言行多从好的方面设想、解释.这就有助于双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它包括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识知和对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知.人际知觉所认知的对象是人际关系.人际知觉的良好印象会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相反,人际知觉印象的不良,则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起阻碍破坏作用.
央视的《挑战不可能》曾经在某个春节档,排了一期节目:两个心理咨询师彼此通过对对方的观察,判断对方吃什么馅的饺子。引起一波人围观,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坚信可以通过对方的一举一动洞察对方的内心,有人坚称这是节目效果。而身边认识我的人,自从知道我是心理学毕业的,也会问我:“你学心理学的,你能不能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弄得我哭笑不得。
学心理学真的能洞察别人的想法吗?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和你说一说。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包括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范围涉及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发生关联,比如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等。
作为一门思维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合点形成的综合叉学科,心理学在尝试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的同时,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中的角色。同时,它与哲学、医学、神经科学、精神病学、生物学、宗教学等探讨个体身心的学科密切联系。
实际上,人类心理活动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很多人文、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休戚相关。
从心理现象产生的内容看,人是社会存在和自然现实的统一体;从心理现象产生的形式看,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
心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那么,心理学主要研究些什么呢?
从研究对象上看,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即,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感知觉、思维、记忆,对事物的态度与体验,调节自身行动的意志与动机,以及人的需要、价值观、信念等等。
既然,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那是不是就表示,心理学能够洞察人心呢?答案是未必。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微表情,指的是当人们通过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传递给对方时,在不同表情之间,或是在某个表情里,人的脸部会不自觉的泄露出其他信息,其持续时间大约1/25秒,虽然这个下意识的表情仅仅在一瞬间,但有时可能表达相反的意思,做表情的本人和观察者通常都觉察不到,而这些微表情,更能真实的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
例如,在一些本应是悲伤的场景下,有个人明显很希望表现出悲伤的表情,可是嘴角却抑制不住的往上翘,说明他内心不是真正的悲伤,反而可能因为正回想某些快乐的事而心不在焉,也可能他的内心其实幸灾乐祸。
(图片来自美国心理影视剧《Lie to me》)
美国学者Paul Ekman走访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描绘出了不同脸部肌肉动作和不同表情的对应关系,称之为面部行为代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缩写FACS)。这些微表情数据被美国应用到、司法系统和医学临床等领域。例如,一些训练有素的恐怖分子、间谍特务可能轻而易举的就通过测谎仪的检测,但是通过微表情,一般可以发现他们虚假表面下的真实表情。
然而,这并不一定准确。尽管微表情是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控制,也无法掩饰,但并不是绝对的。同样是说完话后眼睛往左上方看,有的人可能是习惯性动作,有的人可能是在撒谎。同样是额头,没有整过容的(包括微整)在产生情绪的情况下,枕额肌会有轻微动,整过容的人却完全没有。那些能够瞬间捕捉和解读微表情的,通常是训练有素的或本身有天赋的,而这些人仅占10%。
人们为了社交方便,洞察人心,总结了人在某些心理状态下可能做出的动作,却不是十分绝对。例如,男人右肩微耸一下表示在说谎,然而对于嫌犯,这一点却不怎么验证;惊讶的表情超过一秒就可能是假惊讶,然而有些人却例外;揉鼻子就是掩饰,然而对于有些带鼻炎的人而言,这可真冤枉他们了……
这些经过心理学家观察测量得来的数据,却不是100%的准确,因为人的内心是复杂的,而心理学仅仅是通过数据收集和实验,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推理和验证,并不能真正洞察人的心里在想什么。
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这些问题对您或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