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抑郁症的病因,其实我曾经说过很多次,每次第一句话一定是“抑郁症绝对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所以抑郁症不可能来源于你们说的哪些单纯的生活压力,精神压力,起码不单是来源于此,同样承受压力的人很多,为什么别人没事?所以这是疾病。
说起抑郁症的病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目前医学研究的结果还是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相互叠加作用而成的抑郁症的发病因素。
遗传因素
抑郁症是存在明显的遗传易感性的,这不同于我们既往认识的遗传疾病,并不是说发生遗传就一定致病,但目前医学上对于抑郁症高发家族开展的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结果均证实了抑郁症与遗传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抑郁症患者血缘关系越接近,则有可能比一般人群更易于患上抑郁症。所以说“遗传” 并非是绝对的,只是发病概率提高了,也就是我在前面说的遗传易感性。 甚至我认为遗传易感性对于一个正常人是否发病的影响甚至要高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生物因素
网络上总是能遇到有人在说抑郁症是单纯的心理问题,但事实并不是如此,抑郁症是存在明确生物学因素的医学疾病。
目前的主流抗抑郁药物主要作用于5-羟色胺、去甲肾和多巴胺通道,以上世纪80年代上市,使用最为广泛的SSRI类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例。首先我们知道5-羟色胺是一种可以使人感到快乐的神递质,而SSRI通过阻断神经细胞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的过程,使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水平明显增高,从而达到使人感到快乐的感觉,减少抑郁症状。
社会心理因素
主要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童年负件、应激性生活事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刺激”)、婚姻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等。
其中童年负件对于成年后的发病率影响尤为重要,曾经有研究表明,存在童年负件 的人成年后患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的至少5倍以上。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婚姻问题中,抑郁症患病率在分居、离婚者中最高。
而社会经济状况则与低收入人群缺少有效的社会支持,可能更容易遭受到一些不良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有关。
至于被我们常常提及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也就是“精神刺激”更多的以抑郁症患者的诱发因素出现,也就是发病的“导火索”。
首先不管周围人怎么说,你要知道你是生病了,没有什么可羞耻的,不用不好意思,让的“病耻感”滚蛋吧!
生病了就应该到医院就医,也许你听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会有反复,这样的情况也确实存在,但毕竟不是你的病情、更不是你的治疗效果和你的预后,如果因为这的传言你放弃了治疗,那么就真的没救了,因为你放弃的是康复的希望啊。
抑郁症确实有一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好,但一定不是全部。首次治疗及时全面,且症状消失后遵医嘱听劝,坚持维持期治疗6-8个月的患者中起码有50%的概率今后不再复发的。这里面的逻辑是彻底治愈的抑郁症患者重新投入生活和工作,反复发作的患者继续治疗,所以他们看到的都是反复治疗的患者。感受到的都是抑郁症复发的病例。
再说一句,抑郁症患者治愈后疾病复发的最大因素其实就是没有按时服药,症状完全消失后的维持期治疗。
你好,三诺讲糖很高兴为你解答!
糖尿病神经痛是糖尿病的非常重要的并发症,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在我们的临床分类当中,它属于糖尿病神经病变。
1、最典型的是远端外周的神经病变,这个神经病变的表现是远端的对称性的神经病变,主要症状包括疼痛感、麻木感、感觉异常;有手套、短袜状的感觉;还有一种踩棉花的感觉;针刺样的改变和蚂蚁样走的感觉;
2、第二种是下肢近端疼痛,下肢近端疼痛往往会合并远端的肌肉萎缩或感觉异常,这个会有同时存在。
3、第三种情况就是局部的单神经损伤,比如视神经损伤会出现眼睑的下垂,面神经损伤会出现面瘫以及三叉神经损伤,会出现三叉神经痛,也就是面部肌肉的疼痛。
糖尿病周边神经病变的表现多彩多姿,每一个糖尿病人都应该请神经科医师做一次完整的检查,以便对症下药。
糖尿病神经痛主要治疗有以下方法:
1、药物治疗,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2或甲钴胺、依帕司他以及抗氧化应激的药物如硫辛酸,同时可以加用卡马西平或普瑞巴林等止痛。
2、应用神经阻滞治疗法比如低位硬膜外阻滞等,可以使疼痛缓解甚至消失。
3、可以做双下肢血管超声,如果合并动脉病变,可以加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贝前列腺素钠等。
患者一旦出现了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基础还是要控制好血糖,因为血糖是各种并发症延缓出现最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还可以给予营养神经的B族维生素,包括改善循环的药物,这样也可以缓解患者神经疼痛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