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如何应对新型肺炎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新型肺炎引起了人们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过度恐慌会引起某些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洁癖等。
那么,我们在心理上该如何应对?
首先,我们需要准确了解,要从正常渠道了解新型肺炎相关信息,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自己和家人,而不是将其变为恐慌,导致心理问题。因为人们过度的恐慌会迷失自我,降低个体免疫力,不利于抵抗疾病。
面对新型肺炎造成的心理压力,要采取正确的调整好心态,要相信现代的医学技术,完全有能力控制这种新型肺炎。
其次,就是要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多消毒,咳嗽打喷嚏时捂住口鼻,戴上符合要求的口罩,肉类煮熟,尽量不要外出,不信谣、不传谣等等。
一般的人不需要,医生护士队伍,在这次过后可能需要心理介入,会更好一些,对他们的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另外就是一些经过这次,失去家人的人,以及他身边的朋友,同学,同事,也需要不同程度接入。
这次来的很突然,搞得也很紧张,个人觉得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也经受了很多的艰难困苦,包括汶川地震,包括2003年时候的萨斯病毒,一般的人,不需要进行心理干预,但是武汉的朋友,部分的人需要心理干预,有些人承受能力并不高。
看了一下数据,总共去世的,应该有两三千人了,那么这些人的家属,朋友,还有同学和以及相关的人,需要心理干预,试想一下,可能在半个月前,或者一两天以前,还和自己打招呼,一起吃饭的人,突然间没了,一方面接受不了对方没了,另外一方面还要担心自己和他接触以后,会不会感染,这本身就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支撑,一般的人根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心理打击,那么他们有可能就会在崩溃的边缘,甚至她的下半生都过不好,经常在恐惧当中度过。
若是有心理医生,能够对他们进行干预,让他们认清自己,认清事实,帮助他们从黑色的阴霾当中走出来,也不失为一件好事,祝他们未来健康,身心健康,才是真健康。
3月2日,在北京考察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期间全国都在努力配合和自我克制。在长期隔离中可能引发以下心理问题:
1、由于过度接收到他人的创伤信息,而给自己的心理带来创伤,情绪表现为持续的愤怒、羞愧、罪恶、忧郁等。
2、大量消息使得人们对肺炎类似症状更加敏感,有的人不断搜索相关信息,越看越觉得自己感染了肺炎——网络疑病症。
3、焦虑症:因管控不能离家而感到心神不安、坐卧不宁,有失控感。
4、抑郁症:感到悲观,精神不振,易哭,觉得没意思,食欲不振或暴食,有些人出现体重下降。
5、睡眠障碍。
6、强迫症状:反复洗手,手被洗得快要破了;有的人出现强迫性思维,不能控制地反复想有关“新型肺炎”的严重后果,为此感到非常痛苦,等等。
因此,一旦结束,应该积极找心理医生或心理专家进行心理疏导,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或引导,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回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所谓心理疏导就是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的阻塞现象,或心理失衡,失调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障碍”。目前,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是家庭中的小皇帝,性格的个性化都很强,但其面临的社会却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快节奏、多变化的社会,这对初识社会的中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这要求他们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而中学阶段学生必须面对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等强大的心理压力,这对于某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就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较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因极多,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主要表现为:(1)认知障碍。如学生对老师家长的思想教育不理解或对学科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形成的应付心理或厌倦心理等。(2)情绪障碍。如学生因老师表扬或批评而形成的骄傲心理或自卑心理等。(3)性格障碍。如孤僻心理、抑郁心理、狂妄心理等。(4)人际交往障碍。如早恋心理、嫉妒心理、怀疑心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个体身上,上述心理障碍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几种障碍交织在一起。
面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必须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以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取得了一定的心理教育经验。我认为要想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掌握以下方法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一、创设班级美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因此,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因真实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2.创造心理吐露的机会。班主任要想了解学生的心理,除自己细心观察外,还要想法为学生创造自我吐露心理的机会,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心境下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如: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调理好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学生遇到挫折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谈心,平等地交流使学生能与教师作详细倾诉,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当某学生因不能以优异的成绩来满足自尊心时,教师可以创造一事实上的条件,使其在另外的技能活动方面取得好成绩以获得自尊心的满足;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打击时,引导学生将不愉快的事情置之脑后,从不和谐的气氛中解脱出来,潇洒地生活。
三、运用激励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实现新的心理平衡。
激励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激励者要有明确的目的、敏锐的洞察力、诚恳的态度和娴熟的技巧。仅就激励的技巧而言,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赞赏学生的优点;有效地与被激励者沟通,找出与被激励者共同的信念;容忍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在激励法中,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关键,其根本措施就是唤起学生的成功经验和对成功的向往,创造条件让学生取得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真正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运用突破法促使学生建立起新的适合自己健康发展的心理机制。
某生因连续几次考试成绩不好,经过一番努力也未见起色,情绪低落,自叹自己脑子笨,奋斗也没用,肯定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失败者,想放弃学习努力。这种自卑情绪是对几次考试成绩不好的消极防御,如固定下来,就会严重制约他一生的健康成长。此时,教师及时与他一起讨论,做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明确指出其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树立信心,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找出失败的根源,重扬前进的风帆。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从长期的失败阴影中突破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去挑战、去争取新的成功,这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突破法。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疏导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作战,共同努力。作为负责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一是要在学生心理障碍出现之前进行及时疏导;二是不仅要消除外部诱因,更重要的是控制内部的、促使潜在的心理障碍变为现实的因素;三是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心理疏导,对那些无极端的表现形式,不易觉察的心理障碍要消除在萌芽状态。
具体内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