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这篇小说以(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小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的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得惨遭异族统治的(痛苦)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精神.
18世纪英国文学 鲜明特点:写实小说兴起,菲尔丁等写实长篇小说,代表最高成就。
1.丹尼尔·笛福( 1660—1731)
英国写实小说的奠基人,
政治倾向上属于温和派
《鲁滨孙漂流记》(1719)是他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以后 10年间,他又创作了《辛格尔顿船长》( 1720)、《摩尔·弗兰德斯》( 1722)、《杰克上校》( 1722)、《罗克萨娜》( 1724)等长篇小说。
明显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擅长写一些出身低微的小人物靠个人奋斗在逆境中不择手段地获取成功的故事。
为了塑造这个人物,笛福用了全新的写作方法:一是对小说的情节、环境及所涉及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等进行了严格精细的挑选,凡与鲁滨孙航海冒险及创造奇迹的关系不大的一律排除;
二是小说充满了行动,但它们服从于鲁滨孙生存斗争的情节需要。
小说采用人物自述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但结构比较简单,表现出英国写实长篇小说发展初期的不足。
2.约拿旦·斯威夫特( 1667—1745)
激进的派
撰写大量抨击当局的性文章
善于把很平常的生活素材写成出色的讽刺作品,而讽刺的矛头主要指向上层人物和社会弊端。
代表作《格列佛游记》( 1726)共分四卷,采用游记形式,写为人坦率、单纯正直的外科医生格列佛航海飘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智马国的奇异经历。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幻想丰富、诙谐有趣的儿童读物,实质上它是一部极富战斗性的讽刺作品——英国乃至欧洲的政治阴谋、宫廷诡计、党派之争、侵略扩张等均在作家刀笔杀伐的范围之内。
在艺术上,斯威夫特继承了文艺复兴巨匠拉伯雷的讽刺传统,发展成为反语、夸张、对比等多彩的讽刺手法,使作品更具战斗性。
18世纪 4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生活的稳定,小说的题材也发生了变化——由资产者之发家史、奋斗史转变为日常家庭生活和下层民众。首先引起这种变化的是
3.塞缪尔·理查逊( 1689—1761)
18世纪 4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生活的稳定,小说的题材由资产者之发家史、奋斗史转变为日常家庭生活和下层民众。
小说多涉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往往带有感伤情调。
尤其擅长在作品中对人物心理和行为动机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并将这种分析与社会环境的描写相结合。
书信体小说《帕美拉》( 1740—1741)和《克莱丽莎》( 1747—1748)在英国流行一时。
4.亨利·菲尔丁( 1707—1754)
具有激进主义思想作家
早年致力于戏剧,后专攻小说—两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长篇小说代表着英国启蒙时期写实小说的最高成就,并且对英国乃至欧洲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
主要有 4部,分别是《约瑟夫·安德鲁斯传》( 1742)、《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 1743)、《汤姆·琼斯》( 1749)和《阿米莉亚》( 1751)。
《汤姆·琼斯》近百万言,男女主人公的恋爱波折,全景式地反映了英国社会生活:小说描绘了从乡村到城市、从家庭到社会、从平民到政客的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小说人物性格丰富复杂,通过诸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人的社会地位与人性之间的,批判了庄园主和资产阶级婚姻中的金钱门第观念及唯利是图的本质,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小说情节丰富、悬念迭起、故事性强,
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在于作家忠实于自己“严格模仿自然”的原则,以讽刺手法喜剧式地描写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菲尔丁自己将这种用幽默、讽刺笔法书写普通人真实生活的文本命名为“散文滑稽史诗”。
最好的应该是在德国、美国。
无论是从建成时间看还是从现在的影响看,冯特建立首个心理实验室,还是现在弗洛伊德的著作对世人的影响,都是有目共睹的,但现在美国的心理学发展也挺好,所以推荐这两个国家。
心理学的分类
1、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现在心理学的绝对主流也是最偏向于理科的心理学分支之一,如果你申请这个方向你最好是心理学,生物,基础医学,数学,物理,计算机这几个专业毕业的或者具有很强的相关背景。文科背景基本上不用考虑了(我相信也不会有文科的朋友会喜欢这些) 。
2、认知脑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最有前途的研究方向之一,医学,生物的申请者适宜。主要研究大脑与各种心理活动的关系。
3、工程心理学:简单的说就是产品或者工具的设计和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实验设计能力,生理学基础是比较重要的。
犯罪心理学或称为罪犯侧写,起源于1940年代时,当时的美国战略情报局要求精神病学家威廉·兰格侧写阿道夫·的心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精神病学家利昂内尔·哈瓦特在英国皇家空军中工作,侧写了一串纳粹的高阶战犯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以期能由一群被俘的士兵和飞行员中找出他们。
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如人类学、人体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
同时,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
因此,具体提示犯罪行煌 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
心理学这个概念源于西方,其来源是人类文化历史中的古代哲学。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来源,但却只有一个很短的历史。
古代就提出了,人的性善恶说,长期以来一直将这个话题停留于哲学思辨的范畴内,而西方最初使用心理学技术用于临床,是一位精神科医生,他的名字叫弗洛伊德,他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自此开始,心理学在西方开始兴盛起来,把科学技术应用于人的精神治疗领域。
西方的诸多心理学派,从人的认知、情绪、意识、行为等几个方面去分析人的精神状态,从而衍生出了众多的心理问题干预治疗手段,通过诸多实践,最终找到了让人产生心理问题的诸多社会原因及生理原因,但仍然只是处于心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精神疾病的产生,仍然是谜,有更多的谜底在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
在的心理学历史上,有一部关于人性心理善恶吉凶发生发展说明极其精确的著作,值得国内的心理学家去探索挖掘,这就是被诸多佛学家和道学家研究的太上感应篇,这部著作,非常准确的找到了让人心理分化的现实原因,并且指出了修正方法,可谓是中华心理学技术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