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孩也刚刚十四岁,我最能体会,现在这个阶段应该是叛逆期,也就是敏感期,心情特别浮躁,着急,我现在给孩子的就是鼓励,回家就给他个拥抱,然后在跟他聊个5分钟,我发现现在比之前好多了!
您好,我作为一个有八年精神临床专科医院的医生告诉你,从你的描述推断:你即使有心理问题也不是严重的精神障碍。可能存在一些情绪问题和社交焦虑问题,但不是严重的问题。因为你对自己的情况的描述很清晰,这个绝不是严重精神障碍所能够完成的。
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找一个相对正规的医院,要信任医生,到市级的精神专科医院,确定一下自己的诊断,是否存在情感性障碍,这个的严重程度怎样,需要怎样的治疗,需要怎样的治疗周期和方案。
其次要表现的正常一点,做你这个年龄该做的事情。你即使有病,表现正常就可以了,不要顾虑其他方面的问题。你表现正常了:正常工作,正常交流,正常生活,谁还说你有什么问题?
第三,精神疾病,经过治疗是可以控制的,是能够过正常生活的。要有这个信心,这个也是事实。
最后祝你好运!
感谢邀请。精神病人还能像正常人一样去学校上课学习吗?该注意些什么?
很多家属都关心这样的问题,患病后首先考虑结局,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至少眼下,我们应该先治疗,因为对于精神疾病来说,有太多的不确定的预知性,每一例个体也不一样,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对治疗的敏感度来分析。
广义的精神疾病包括器质性精神疾病、精神症、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心理障碍、睡眠障碍等;
狭义的精神疾病,可能只是指精神症。不可否认,精神症的预后并没有那么乐观,大概有80%的精神症个体会随着病程的迁延出现社会适应不良。这里所说的社会适应包括患者的人际关系、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照料能力。
精神症患病后,个体的学业进展、维持以及就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很多患者最终因为意志减退而停止原来的职业(包括学生)。在这之中会有一些个体,能够完成学业或继续工作,但总体的学习效率,以及工作能力会因患病而大打折扣。还有一个不太乐观的信息就是,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越早,往往提示预后越差。
对比之下,像情感障碍(包括抑郁症、躁狂症)、神经症等,经过良好的治疗,大部分能够回顾社会,但同时也要做好复发的准备。
而对于文章中我提及到的人格障碍,恐怕就不会有那么乐观了,他们之中的很多人,会出现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最终以多种可能,终止了自己的职业经历。
能够影响精神疾病预后的因素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及时、准确的治疗。
有效的治疗能够延缓疾病的发展速度,减轻其社会功能受损的程度。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即便是精神症,也有接近20%的个体最终预后良好。那么这20%是否值得我们去努力?我想大多数的家庭都不愿意属于剩下的80%
既然提到了治疗,就不得不提到专业性。精神疾病的种类很多,对于每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案也不同,很多落后的偏远地区喜欢将该病归类为“神学”,这样一方面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还可能因此给予患者不良暗示,为疾病的治疗增添新的难度。
说到抑郁症,很多家长得知孩子得病时都不敢相信,在大多数的观念里,小小的年纪,怎么会想那么多事情,怎么会有那么多问题;但正是这种对孩子平时状态的忽视导致错误观念的形成,首先我们应该提高家庭对抑郁症的认识;抑郁症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作为儿童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会产生与成人不相符的情绪波动,自我调节还不完善的孩子在长期刺激因素的影响下会逐渐出现焦虑、抑郁、悲观的表现,而家长又不能及时理解孩子的苦衷,就会导致话题中出现的情况;孩子厌学,不能沟通,家长也不知道怎么找到话题,甚至到底该不该接受治疗;毕竟了解抗抑郁药物后会让家长们增多顾虑,担心药物对孩子的身体有一定的损害;但现实中儿童抑郁症确实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对他们日后的成长也埋下了隐患。
身为专业医生,我建议父母在发现孩子有异常情绪的时候首先试图与孩子沟通,与学校老师和同学了解孩子平时的上学状况;在上述方法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建议去专业的精神科医院,咨询儿童精神科医生,一方面确认孩子是否是抑郁症,是否需要应用药物,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医生沟通,了解如何与患儿相处,如何在家庭的层面上给予患儿治疗;严重的抑郁症状会让患儿出现自残甚至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适时的应用抗抑郁药物是有必要的,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家长们会更加了解治疗方案,对疾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校园欺凌、遭到、父母离异、家中有二胎或者三胎出生、调换学校或班级、家庭的重组、重大自然灾害或亲人的丧失等等。
从我了解的抑郁症孩子身上都或多或少的能找出原因,有的孩子不愿意上学,有的不愿意沟通,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我接触过得小患儿其实都可以沟通,而且孩子虽然得了疾病,但孩子其实都是诚实的,她们不会刻意隐瞒,不愿意说可能是有什么难言之隐。我们做家长的不应该一味地逼迫她们立刻说出原因,看看能不能从侧面了解一下孩子平时的状态,她平时都经历了什么。
现在很多孩子在寄宿学校,过早的融入这样的学习环境,很多孩子是适应不良的,尤其女孩子,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便是校园欺凌、,这种问题孩子是难以启齿的,而且在学校很多孩子会受到影响,如果孩子真的遭遇了这方面的不幸,我们家长一定要全面的了解,不能发现孩子有异常后只是片面的了解,可以多找孩子的小朋友、老师、宿舍阿姨多方位的综合分析。
如果现在家庭处于矛盾时期,甚至可能发生破裂,那么作为孩子的父母是否应该先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一家人坐下来谈一谈是不是爸爸妈妈的关系导致孩子出现了抑郁症的表现,如果是,那父母务必要先把自己的事情放一放,共同解决孩子现在面临的困难,他们是不是担心自己因为父母的离异变得无家可归。
现在二胎政策放开后很多家庭开始着手孕育新生命的计划,可是很多家长没有及时调整好现有孩子的心态,或者新生命出生后忽略了原有孩子的感受,处于同胞竞争的原因,很多孩子有了焦虑、抑郁的情绪,他们会把怨气发泄在弟弟妹妹身上,或者发泄在日常生活中。
更换学校或者班级,使得孩子原有的轨迹发生改变,很多孩子也有明显的不适应,陌生的环境没有了以前熟悉的面孔,没有原来的玩伴,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学习成绩也随之受到影响,孩子当然会表现出不爱上学,甚至不愿交流的症状,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无法改变现状的。
谈到重组家庭,可能因为血缘关系比较复杂,可能会有“你的孩子”,“我的孩子”,甚至还有“我们的孩子”,也会给种族家庭关系带来特殊的问题。可能孩子原本与父亲或母亲已建立亲密的互赖关系,如今有“外人”加入,心理上需要适应新的亲子关系。还有就是在许多小说中、故事、戏剧中,常把继父或继母描述成阴险恶毒的角色,形成刻板印象,使得孩子在尚未有机会了解继父母之前,就有了抗拒心理,在日后的生活难免会出现摩擦,很多孩子也慢慢因为生活上的原因出现抑郁情绪。
至于难以预料的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孩子出现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但很多孩子也会因为不良事件影响出现应激障碍或者重度抑郁,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对自己造成巨大的冲击,无法适应现实而发病。
无论孩子是什么原因出现抑郁症,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应当做到尊重孩子,尽可能倾听孩子,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沟通,请多给孩子一些时间,毕竟他们幼小的心灵需要慢慢地平复与疗伤,忠心的希望我们的孩子少一点悲伤、多一点快乐,让童年的天空充满阳光。
这种情况出现之后,基本上是一个长期的原因造成孩子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可是如果做到了一种极端。放弃学习,我们就不要单纯的想补救措施了,最好的方案还是保证孩子在那三阶段,尽量不要出现状态就可以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担心和关心,每一个人都可以理解也可以,家长这种想法都存在的必要性,但其实孩子竟然到了初三,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性特别强,我加上,如果仅仅通过一些机械的,武断的做法对于孩子的影响来讲,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我个人觉得,既然到了这一个阶段,不长时间就可能毕业,如果孩子考高中有困难的话,我家庭里面的经济状态有明显化,不如先让孩子,身为一个职业类的学校,如果家庭状态不允许经济不允许的话,干脆让孩子下学准备工作吧。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书是我们生活更精彩,是我们的前途更多一些,如果这条路走不通,家长没有必要在这一条路上为孩子做好一个无穷无尽的铺垫。
根据家庭情况,不要刻意让孩子在追求学业上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