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就是一名学心理学的家长,到底是应该照着教科书育儿呢,还是以自然的教育孩子呢?我也纠结过。现在我的孩子和我非常亲密,他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都会告诉我,连老师都会经常找我打探打探班里的事情和孩子们的想法。
我和我的孩子有时也会由于观点不合而产生矛盾。但是不管多大的分歧,我们很快能够和好。也许在观点上仍然没有统一,但是从情绪上我们可以很快恢复。因为我们彼此都知道,这些问题是“我们家自己的事情”,需要我们共同面对解决。
许多时候他第一反应是和我说“不”,情绪平静下来后我笑嘻嘻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说“不”呢?他也笑嘻嘻地回答:在我没弄清楚之前,说“不”是最安全的回答。你瞧,这就是孩子本来的模样,在他这个年龄,他就是这么考虑问题的。如果你着急,那就是你输了!
对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我总结了这么几条心得:
发展心理学方面的教科书上可以让我们比较系统地了解到孩子在各个时期成长的特点,比如依恋、叛逆、说谎等原因的形成,这能够帮助我们立足于孩子的发展规律上来看问题,而不是站在一个三十四岁的年纪,发愁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会这样。例如,他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他怎么总是回避困难呢,等等。
书上的这些规律是心理学家们观察统计出来的,不是每个孩子必然都会出现。那些焦虑的家长,总会等候着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的出现,然后“照方抓药”。这样你就相当于认定了问题一定会出现,然后孩子就会在你的预期中,活出你“预期”的样子,真的出现这样的行为。
“去问题化”是一个减轻焦虑的好办法,既然有些问题是有规律的,它该出现就一定会出现,那么你就不必真的把它当成一个严重的问题,这只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书上和学校里,都是实施孩子发展规律共性的部分。对于老师、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来说,这是工作。工作就意味着需要标准化、批量化地解决问题——在某个年龄段该学什么、该培养什么,对这个年龄所有孩子都是同质化的理念。
家里最需要的,是实施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灵魂有趣的孩子,而且这样他才会真正意识到他是“你的”孩子,他会有他自己的特点,也能够更好地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事物。
尤其是当书上的解释和自家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的时候,不必一味照本宣科,那样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在被生搬硬套地教育着,他的个性得不到深层次的接纳。
小学的奥数非常难,并不是付出一样多努力,就能够得到同样的收获。智商是个现实的问题,主要由基团决定。《最强大脑》你一定看过吧,那里的孩子在智商方面有过人的资质,再加上他们平时的努力学习,才能取得这么傲人的成绩。
当然并不是说,知道自己孩子的资质一般,就放弃了努力。对于每个不同的孩子,必须要扬长避短地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策略。策略非常重要,可以事半功倍地取得好成果。最重要的是,在适合的学习策略下,孩子会觉得阳光自信。因为他自己,他优势的部分能够得到承认和发扬,这样也有利于鼓励他在劣势的部分加倍努力。
不要因为当了妈妈,就丢了自己。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成为爱的消费品。
我是悠悠,一名骨灰级的人才管理顾问,一个爱猫咪的职场引路人;欢迎关注我。
既然是小孩子,他的心理结构正在形成,所有请不要给他下结论,贴标签:有心理问题。
得需要反问一句,这个有心理问题是精神科医生下的判断吗?那是不是某个不明就里的心理咨询师下的判断吗?
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都要经过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创设一个及格的环境给孩子,不需要完美,及格就可以。
此外如果大人认为孩子有心理问题,这就会成为一个暗示,会成为一种自证预言,让孩子朝着“有心理问题”的方向发展,所有如果不是专业的医生下的诊断,请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还需要提醒一下的是心理咨询师是没有权利下诊断的,如果那个心理咨询师给人下了诊断,那就证明肯定是糊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