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多年拉稀早上原来是焦虑症(一吃完饭就想)

一吃完饭就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验,一吃完饭就想,不是说食物从口腔进入之后,最少也要在消化道中停留1—2天,然后才能经过肠道排出体外,为啥自己的来的这么快?

一吃完饭就想,多是以下原因造成:

1、胃结肠运动

当一个人进食后,人体会释放一种激素,引起胃结肠反应,导致结肠收缩,促进食物的蠕动。

如果胃结肠反应过大,结肠收缩过强,会刺激肠壁感受器,这个感受器会发出警报,再一层层上报,先传入我们的低级排便中枢(腰骶部脊髓内),再传至高级排便中枢(大脑皮层)后,便意油然而生。

这种反应是食物进入胃后的一种正常非自愿反应,也就是说不受你控制。每个人都有,只是强度不一样。

当吃饭后没有便意,就说明这个强度是轻微的。太强?那肯定会忍不住去蹲坑!

2、疾病引发

有几种疾病会异常增加胃结肠反应,特别在进食后,这种反应会叠加,想拉便便的感觉更明显。

这几种疾病分别是:

常见的肠易激综合症(IBS);

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

焦虑症;

胃炎;

炎症性肠病(IBD),尤其是克罗恩病。

那么该如何区别两者的不同呢?

其实十分简单,疾病引起的吃完饭就,还伴有以下不正常情况:

腹胀;

恶心;

腹痛或不适;

粪便中带有黏液;

腹泻;

便秘;

腹泻和便秘交替发生。

如果以上情况不严重,就不需特别处理,如果出现:强烈和频繁的恶心呕吐;饭后想持续超过2天;有其他胃部症状。就及时去医院看看,千万不要选择隐忍,以免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其实,我们便便的形状也是一个很好的鉴别专家,建议大家每次拉完便便,回头看一眼(要相信自己拉的便便是香的)。

关于便便的形状,医学上有一种布里斯托形状分类法,如下图所示:

一般正常的胃结肠反应引起的为图中第三型和第四型,形状比较正常;如果是第一型和第二型表示有便秘;第五至第七型则代表可能有腹泻。

1、健康饮食

少吃容易引起胃结肠反应的食物,如:豆制品、高油高糖食品、高纤维食品。粗粮、杂粮消化后残渣多,会增加对肠道的刺激。

除了少吃这些食物外,平常生活中还需要多记录、多留意哪些食物可能引起。如果吃了某种食物后就要,请暂时避开这种食物,看看是否有所改善。如果有所改善,以后就不要再多吃这种食物。

2、注意调养肠胃

一吃完就想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的肠胃虚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加强调养。最好的就是食疗,我们可以自己做芜菁杂粮粉来调理肠胃。

芜菁是新疆地区的一种常见蔬菜,具有开胃消食、下气宽中、温补脾胃之功效,对治疗寒积腹痛、食欲不振、食积不化等效果显著。

并且它富含钙、铁、锌、钾等有益健康的碱性矿物元素及有机生物碱,对身体的各个脏器进行全面的营养调节,改善胃肠功能。

将芜菁搭配猴头菇、姬松茸、灰树花、小米、南瓜子、燕麦、山药等养护肠胃的食材一起打磨成粉末为芜菁杂粮粉。然后用开水冲泡就可食用了。

3、保持健康心态

肠胃消化管道含有丰富且复杂的肠神经系统,长期焦虑,抑郁,都有可能导致肠神经功能紊乱,使胃结肠反应增加。所以保持健康心态也是养护肠胃的重要方法。

经常拉稀屎怎么回事

答:肠易激综合征(IBS)常见患者腹部痉挛性疼痛、腹部胀气以及排便习惯改变。一些患者有便秘症状(排便困难或排便减少),另一些人有腹泻(频繁稀便,经常有紧急排出感) ,另有一些人腹泻、便秘都有过经历。有时患者有痉挛性腹痛,想排出但不能排出。在过去,对肠易激综合症表现曾有过很多医学名称,如粘液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结肠痉挛、肠痉挛以及功能性肠病等。这些名称大多数定义不准确。例如:结肠炎意味着结肠的炎症,然而肠易激综合症不会引起炎症的病变。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