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将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分为十一类别:
1、 器质性精神障碍
2、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3、 精神症、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1)精神症: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能维持清晰的意识和基本智力。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发作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2)妄想性障碍: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单一的或一整套相关的妄想,通常是持久的,甚至终身存在。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性。病程发展缓慢,多不为周围人觉察。有时人格可以保持完整,并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
3)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主要特点是在两周内急性起病、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2-3个月内可以完全恢复。
4、 心境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
1)躁狂发作:主要特点是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主要发作形式是轻度躁狂、无精神病性症状躁狂、有精神障碍症状躁狂和复发性躁狂症。
2)抑郁发作:主要特点是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主要发作形式是轻度抑郁症、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
3)双相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4)持续性心境障碍:主要特点是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但这种障碍可持续多年,有时甚至占据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因而造成相当大的痛苦和功能缺陷。主要发作形式是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
5、 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以及躯体形式障碍
1)神经症主要表现是持久的心理,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并因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主要的特点是意识的心理、精神痛苦、持久性、神经症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2)应激相关障碍:主要是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分为:
A. 急性应激障碍:主要表现是意识障碍、可出现人格解体、精神运动型兴奋或抑制
B. 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表现为闪回、遗忘、回避、过度警觉和失眠、焦虑和抑郁可有观念。
C. 适应障碍:主要表现是抑郁心境、焦虑、烦恼或这些情绪的混合;无力应付的感觉,无从计划或难以维持现状;一定程度的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受损;可伴随品行障碍。
6、 与生理紊乱和躯体因素有关的行为综合症
7、 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
人格障碍是在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
临床常见人格障碍有如下
1)偏执性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猜疑和固执己见。
2)样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绪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
3)性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不符合社会规范,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
4)冲动性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情绪爆发,冲动型行为。
5)表演性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
6)强迫性人格障碍:主要是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
7)焦虑性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习惯性的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要回避某些活动。
8)依赖性人格障碍:主要特点依赖,怕被人遗忘,无助、和缺乏精力。
8、 精神发育迟滞
9、 心理发育障碍
10、 起病于童年和青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
是急性应激心理障碍的意思,是急性应激障碍不标准的写法: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4. 1 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 (1)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2)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4. 2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4. 3 病程标准: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月内缓解.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有侵入性症状群、持续性回避、认知和心境负性改变、警觉性增高等。 1.侵入性症状群:是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最常见、最具特征的症状。表现为各种形式,反复发生的侵入性创伤体验重现。病人在重复体验中的感觉非常清晰、极端痛苦,包括以错觉、幻觉构成的创伤件重新体验。病人仿佛完全身临创伤件发生时的场景,重新出现事件发生时的各种情感, 俗称“闪回”。 2.持续性回避:病人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回避的态度,包括记忆、思想、情景、人物、地点、时间、对话、活动、物品等。 3.认知和心境负性改变:可表现为无法记住创伤件的某个重要方面,对事件的因果出现持续的认知歪曲,责备自己或他人,出现持续放大的负性信念。 4.警觉性增高: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毁灭行为,激惹的行动、愤怒的爆发等,部分患者可有睡眠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的精神障碍,可分为急性型(病程短于3个月)、慢性型(3~6个月)、迟发型(创伤件发生6个月以后才出现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应当及时就诊,由医生确诊并治疗。 本内容由北京回龙观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杨贵刚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