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人,也不是人.英雄作为一个名词,不会死;很多人为了做英雄,而死掉.所以只有为了成为英雄的人死掉,英雄这个概念还在继续人死.精神千秋,是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人们需要的不是英雄般的人,而是这样一个宝座,有...
《精神分析引论》算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奠基之作,堪称经典,至少是分析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梦的解析》等是心理分析的运用,《图腾禁忌》和《心理病理学》是分析心理学理论的来源,或者说,是分析心理学的实验观测的现象。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这是弗氏的分析心理学在那个时代风行的原因,虽然这些解释现在不能确定正误。所以,你如果只是想了解分析心理学的话,《精神分析引论》就足够了,因为从中你将学到分析心理学的精髓,无论是理论的源起还是分析的逻辑。如果你是随便读读的话,不妨再看下《梦的解析》和《图腾与禁忌》,其中有些事例比较有趣。
大学精神源自西方中世纪大学理念之说不甚准确.关于大学精神源头的判断是一个事实、价值兼有的判断.北大、清华、南开、西南联大的历史发展证明,大学精神的源头是以固有文化中的“士志于道”、“明道济世”为根本,吸纳包括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大学理念在内的人类多种文化的共同体.没有这种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体知,就谈不上当今大学的创新. 论及大学精神,不少人无视历史地认为它纯是西方大学精神的传承.现今大学发展正面对一个十分关键的十字路口,要么跟潮随流;要么觉醒其自主意识.选择前者,就只需一味模仿、引进,不思任何创新;选择后者,就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自主意识,就必须开拓创新,这种创新无疑要以历史为前提和基础,这种历史当然是全人类的,其中又必然少不了大学的历史,尤其是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大学精神的历史. 一、大学精神来源之众说 近期与这﹁问题有关的典型论述如下: “尽管我国早在公元前15—16世纪的殷商时代就有了大学的雏形‘右学’,其后又有冠名为‘学宫’、‘太学’、‘国子学’、‘书院’等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大学;尽管《大学》中也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理念;但严格说来,近代大学发端并发展于西方,大学理念的形成、展现与完善也根源于西方,而近代大学的办学体制亦是从西方引进而来,因此,在考察大学理念时,我们必须首先对西方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进程作一考察.” “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都是西方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传入的产物.的大学理念萌发于清朝末期,经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家的发展而逐渐确立”. “要在具有几千年集权传统的,找回或者重塑产生于西方的大学精神,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他多篇文章大多沿用或认同这一典型论述,与上述观点相左的有陈平原提出:“大学的历史,不是‘百年',而是‘四千年'."并列举教育史家伍振(族 乌)、熊明安、高奇、曲士培、毛礼锐等人的观点为证.如此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有四千年的大学却没有四千年的大学理念或精神?或根本就没有四千年的大学?或依一些论者所言现代大学理念与精神源自西方,那它又是如何传承的? 二、对大学精神源头的判断不只是事实判断 回答上述疑问首先要弄清大学精神形成、传承的机理.依据对中外古今大学精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这一机理就是积淀与认同.所谓积淀,一般是指人的社会实践历史在人的心理深层所形成的一种定型的功能结构.没有人类文化的积淀,就没有人类精神的生成,更不可能有人类大学精神的形成,所以文化积淀是大学精神生成必不可少的前提.正是积淀为新的精神创造储备了源头活水,源头越丰,活力越足.从当代大学人的角度考察,大学精神传承必须通过认同.认同是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精神相互关联的内在纽结,是大学精神传承和发展的线索和依据.所以大学精神的产生与发展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超越时空性.文化认同是大学精神产生的根基.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价值系统,这种价值系统的最初形成不可能是个别个体短期内所能完成的,而必然需要特定的群体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共同生活来确立,每一个体相对于群体的价值系统而言,其内在的心理机制便是认同,例如古代学人对“道”的认同,先秦初起的三大学派——儒、墨、道——尽管各道其所道,但他们在代表“道”说话这一点上却并无例外. 大学精神认同的具体常常是特定时代的人通过文本及其他线索与此前产生的原初的智慧与哲学进行对话,文艺复兴及欧洲近现代大学与古希腊文明的关系建立如此,孔子“从周”也是如此.范仲淹一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朱熹、欧阳修、蔡元培等众多后世士人反复认同与解读,并不断生成新的士人精神.蔡元培对古代“士”的价值与德国大学理念的认同也是如此.在这种对话中,后来者会对原初的价值进行“损益”,如“古代的礼乐具有宗教性(‘天道')的成分”,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孔子更是将其方向"转入了“人道”领域",以至春秋以来,文化已日益明显地有从天道转向人道的倾向. 总体地看,大学精神形成、传承的机理即是积淀与认同,积淀是前提,是基础;认同是后人对积淀的再选择.无积淀则此精神无从产生,没有认同则此精神失去传承的机会.由于认同在其中起作用,对大学精神源头的判断本身不只是事实判断,必然是包含价值的判断.认同西方中世纪的大学精神,则认为大学精神源自西方;认同古代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则可认为大学精神源自春秋战国的百家思想.然而这样的判断只能对于当前的判断者成立,若要具体到上个世纪初的大学精神源出何处,则要做更为具体的分析.
青少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时期,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在发展,他在不断学习独立、自主,要成为一个独立个体。他们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立的看法,经常会用一种反叛的互动来对待老师或者家长。12岁周末孩子不再喜欢和父母待在一起,喜欢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可能会不认同父母的审美观,不喜欢父母帮他们买衣服不喜欢和父母走在一起,喜欢走在父母前面或者后面13岁孩子开始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的隐私更在意自己的外表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14岁在公众场合他们会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认同父母的做事可能会挑战家庭的价值观15岁想要拥有独立和自由,不喜欢被父母管教注重朋友情谊,觉得朋友比父母重要孩子对于父母觉得他们缺乏独立自主能力而感到生气16~18岁对迈进人生的下一步感到焦虑,同时又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做到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他们开始感到焦虑于父母来说,了解孩子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特点,理解孩子出现的一些行为变化,实时调整和孩子的相处以及教养,对帮助孩子顺利平稳度过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头条心理情感领域的创作者,很荣幸给您推荐几本入门心理学书籍。看您说的是要了解心理学知识,那应该是看些真正的心理学,而不是那些披着心理学外衣的伪心理学畅销书,例如专门迎合大众的某些控心术、心灵学、毒鸡汤等等。一、《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豆瓣评分9.4)/《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知之路》(豆瓣评分9.3)二选一这两部都是经典的入门心理学教程,但是别被题目吓坏,其实都很好读,是对心理学的一个整体认知,内容很全面,也很必要。我看到有的朋友推荐津巴多的另一部著作《心理学与生活》,在我看来,前两者更好读一些。《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是经典的入门心理学教程,也是大学教材。但不要被教材这个名头吓坏,相比于国内教材的枯燥,这本书可是非常好读又有意思的一本书。相比于本文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合著)《心理学与生活》要鲜活很多。《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知之路》虽然叫做导论,据说是心理学考验的参考书,但却是非常适合普通人读的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尤其是翻译很出色,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心理学知识,即使是一个门外汉,也能饶有兴趣的读下去。作为刚涉及心理学的爱好者来说,如果你只想读一本心理学书籍,那就选择这两本中的其一吧!不过,如果真的看完了这本书,或者看了大部分,你会发现心理学真的挺有趣,让你更想去看其他的分支心理学。二、《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豆瓣评分9.1)这也是非常好读的一本书,沿着人的产前时期、婴儿期、学前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这样一个顺序,从出生到死亡,分别整合了来自生理、认知、社会和人格发展三个领域的重要问题.所以说,无论是你一个育儿领域创作者,还是教育领域创作者,还是心理情感领域创作者,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心理书籍。就算不想成为创作者,这本书也会给我们的育儿、教育、婚姻、家庭带来非常好的指导作用。三、《社会心理学》(豆瓣评分9.4)这又是一本大学教材,介绍说被美国700多所大学采用,但是作为初学者来说,是完全可以读的下去的。当我们看了里面的内容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都是似曾相识,这是因为,这本书解释的就是我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的一些现象。读了这本书后,你再看到各种社会现象的时候,会有一种通透的感觉,包括各种社交活动,甚至爱情。你不会再轻易的被人,也更能看透一些社会骗局。书中还时不时来一个有趣的漫画帮助我们理解。(我拍一个照)四、《进化心理学》(豆瓣评分9.0)这本书我是特别推荐的一本书。读了这本,你会发现我们一些理所当然(无解释)的一些行为,原来都有形成的原因的。它未必真的能指导你怎么做,但却能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它还能解决爱情、婚育99%的问题(豆瓣网友)。例如,男女两性的长期择偶策略(婚姻)、短期性关系策略,人类的合作行为、攻击行为、两性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好了,这些书也不少了,因为他们都是五六百页的大部头,足够你看一阵子的了。由于我们不是科班的学生,没有什么教学大纲,所以我们可以不用像上学那样,从头到尾按照顺序读,这样很容易感到枯燥,虽然那些语言听通俗的。怎么看呢?随便翻,翻到感兴趣的就看,然后前后再联系起来,你会发现,这些心理学书籍就像知识宝藏一样,取之不尽!如果能在读的时候记录个随笔,就更好了。(end)欢迎【关注】大象生,专注解答情感、两性、婚姻、家庭等问题。希望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