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空心病与抑郁症的区别(为什么看似圆满的人生,却让他们感觉自己“)

为什么看似圆满的人生,却让他们感觉自己“

为什么看似圆满的人生,却让他们感觉自己“病”了——王真兮为你分析

【】明明什么都拥有,为什么她总是感觉空荡荡

国庆节期间,王真兮老师的朋友钱钱带着女儿倩倩来了。倩倩并不是感情受挫,而是一直处于对什么都提不起来兴趣的状态。

倩倩在很多人眼里,是个很优秀的一个女孩子,长得漂亮,身材也好,而且还是个985的高材生,前段时间还进入了外企,收入不菲,追她的小伙子更是一个比一个优秀,周围的人都说倩倩简直是人生开了挂。

但是倩倩却说,自从毕业后,感觉自己就像病了一样:“对什么都没兴趣。以前上学时候还发愁工作,工作后感觉不知道干什么了。尤其这份工作当时是因为大家都考,我自己也没特别喜欢的,但是跟着大家选没错,结果就我被选入了,说实话选中不选中,我真的感觉都那样。”

这种状态倩倩曾跟周围的人说过,自己很无力的感觉,可是大家都不理解她,觉得她得到了那么多还不知足。倩倩也曾经尝试过大家觉得开心的事情:旅行、蹦迪、健身等,可还是觉得自己就是个空壳,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王真兮老师说,相当一部分的大家眼里很优秀的学生很容易就患上了“空心病”。该病的特征,可以归结为两条:

第一, 外在条件特别优秀,尤其是学业和事业上。

第二, 感觉到空虚,迷茫,人生无意义。

但是许多人认识不到这些,外界很多人认为这是矫情,故意在炫耀,并理所应当的认为优秀的人,成绩优秀=身心都很优秀。但其实这是错误的认知。

王真兮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简单的分析一下空心病。

【】源头1:父母的期待,我只是一个实现工具

相当一部分孩子的优秀,来自于父母的强压和期待,孩子本心并无这样的动力。孩子的内心把父母的期待和自己的愿望等同,默许了父母愿望的大规模入侵,甚至占据。

他们按照父母的需求,一次又一次占领各个精英战略高地,收获优秀的标签,收获成功和掌声,他们也会在这样的“胜利”中感受到成就感,感受到人们的各种羡慕眼光带来的满足感。

一般到了大学时期,空心病容易爆发,因为中小学的竞争环境,可以称作单一的竞争环境,而大学的竞争环境,是一个多元化的竞争环境。

在大学阶段,第一要务是初步确定你的人生方向,也就是说你得确定你要往哪个方向走,是埋头学习搞学术路线,还是积极参加社团锻炼工作能力……

一向为父母期许而奋斗的孩子这时候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如果没有父母的期许在前面,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往哪里走,而这时,因为孩子已经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占据有所放松和退让,准备开始享受悠闲的生活了。这反而让内心忽然被抽走填塞物的孩子,无所适从了……

【】源头2:价值观的缺失

父母的过度干预,是一个比较表面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就是:价值观的缺失。

所谓价值观,就是关于价值的观念,一个人认为什么东西是对自己重要的。价值观的判断,跟一个人的情感密切相关,人的终极意义感,来自于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当一个人感觉到人生虚无,毫无意义的时候,多半是他的重要关系都出现了问题,甚至缺少亲密的,重要的关系。

很多患“空心病”的人,可能缺乏的正是对他人这种情感的关注,于是他感觉自己和他人没有什么关系,也就和世界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长期以来,他们是作为一种替父母竞争的工具存在的,他们觉得自己的最大的意义就在打败其他人,赢得竞争。

在这种人生目标的驱使下,他们很难和同伴们建立真实的,深厚的情感连接,而作为代替竞争的工具,他们从父母那儿也感受不到真实的深厚的情感连接。

【】源头3:母亲的爱

绝大数的人,人生的意义最终是来自于自己与世界上其他人的关系,这个还可以从人的成长经历来理解。

婴儿获得意义的毫无疑问来自于母亲的回应,母亲对婴儿的意义,不仅在于给予它食物和衣物以及基础的照顾,婴儿更在母亲充满关注的爱意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渐渐长大后,婴儿不仅从母亲,也从父亲,以及其他亲人眼光中收集着关于自己存在意义的信息。

如果一个孩子他长期被父母的竞争愿望填塞,实际上他在父母的眼光里收集不到关于自己的任何价值,他觉得自己的愿望和需求都没有替父母赢得竞争的来得重要。那么,他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的意义上哪里去寻找呢? 即使他不断获得各种竞争的胜利,获得财富,名誉,地位和成就,内心仍然会有巨大的不真实感和空洞感。

【】如何找到自己的心

重拾意义感,是一个先分离再连接的过程。

❶ 区分什么是你想要,什么是别人让你要?

这个过程可能并不那么舒服,因为经年日久,也许自己的愿望和他人的愿望已经粘合在一起,每一寸的分离可能都有着撕裂般的痛楚,这也是很多为父母活惯了的人无法真的很快为自己而活的原因。

❷ 找到一种陌生的感觉,带着自己的愿望活的感觉

用自己真实的感觉去触碰世界,可能会感觉到痛,但每一点痛,都将勾勒出一点你眼中真实世界的样子。

❸ 竞争之外的全新关系:互利与亲密

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但竞争并不是人们唯一与他人交流的,“赢”也并不是人类唯一的需要。

这一次心与世界的连接,是真实的,自主的,丰富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生活在一个最坏的时代”, 时代给我们的内心世界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当我们空虚、抑郁和迷茫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理解我们内心真切的渴望、需求以及我们的恐惧。

为什么感觉现在很多学生会因为抑郁症休学

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会因为抑郁症休学?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注意,尤其是各级的教育部门,也在不断的加大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不过这一问题的出现也相应地引起了有关部门的研究力度,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原因让一些学生患有抑郁症而休学,其造成学生抑郁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去解决,这也是当下研究和如何应对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我们在通过对几所普通的学校的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其部分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只是停留在抑郁情绪上的症状,而非实质性的医学上的抑郁症,特别突出的是,有些抑郁症学生患者确实是对学校以及同学、教师之间的关系产生恐惧,而抑郁的因素是来自于环境及自身对学习的压力造成的。但是同样有一部分学生完全是因为自身的厌学情绪而产生的所谓抑郁症状,这是内在的主要因素而非环境因素。

“恐惧上学”和“厌恶上学”本质上是不同的,恐惧上学多于外在因素,而厌恶上学多于内在因素,前者有多余病态心理,而后者多为情绪上的问题,两者在医学诊断上相对于抑郁症来说也是有条件性依据的,所以对于一些学生患有抑郁症的医学诊断是最为重要的,如果不是恐惧上学而只是厌恶上学,这是情绪层面上的问题,一般不会诊断为医学上的抑郁症,虽然这样的学生有抑郁症状,比如情绪低落,但时间比较短,再有一些其他身体上的症状,也就是躯体上的不适感,但也不能完全被认定为抑郁症。

因此在学生患有抑郁症这个问题上,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因素,尤其在医学诊断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尤其是不能单纯的以各种量表的结果给予定论,这样是违反了医学诊断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其诊断的结果也是不准确的,所以在学生抑郁症患者当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不属于医学诊断性的抑郁症,而只是停留在厌学情绪层面的问题。尤其这部分所谓患有抑郁症的学生采用了休学的方法来规避到学校去学习,实际上这种状况对于厌学情绪只是一个助长过程,而非能够得到解决的方法,所以在学生患有抑郁症这个问题上,一定要科学的诊断,严谨的筛查,科学的治疗。而只停留在厌学情绪层面上的“抑郁症状”,可以由在校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给予适当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读心理学能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吗

朋友你好。

用一个最直白的话来说,如果读心理学能够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那么,心理工作者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既然心理行业还在,就说明看书治病这一条是很难走通的。

这里我用的是很难走通,而不是走不通。因为:

  • 有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伴随生理基础,是需要吃药的,而看书不是药物;
  • 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包括认知障碍,而认知障碍往往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并且很固执的,习惯性的存在,看书也不能帮我们;
  • 心理学涉及的比较广,写书出书的人又多,我们能从书中看到什么不取决于书本,而取决于我们自己;
  • 书本所传递的内容,因为要照顾读者,所以非常缺乏针对性,个人个案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也就是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去做出东西判断,而书不能;
  • 学习心理学是必然有所得的,这个毋庸置疑,但有时候心理问题的产生并不只是心理层面的原因,书本知识也只是心理学的一小部分,心理问题,往往不是以治愈和解决为目标,比如朋友你,受过去不良经历影响某些方面缺乏成长,那么你自然需要的是成长,但这个成长未必一定要通过学心理学。

故而基于以上种种把看书学心理学比喻为并不为过。有的人,能赌赢,有的人不行。而不行如果没有负面影响还好,但有时候会伴随负面影响,就是加重自己的问题。

是有风险和代价的。不过,单凭朋友提到的一些情况来说,应该还不属于心理问题层面。

空心表达什么情感

这首歌可以用来形容抑郁的情绪或者无助的失落,以及对失去的悲伤之情;也可以用来形容女生失恋后失望、难过的心情。

没是什么性格

总是没有、感觉没有活出自我?实际上这是“空心病”的表现,而空心病其实指的就是缩小版的抑郁症,这是其中的一种!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