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小孩模仿大人的心理学叫什么(为什么幼儿园的孩子会做一些成年人的举动)

为什么幼儿园的孩子会做一些成年人的举动

幼儿园的孩子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可能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模仿能力: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和成人的行为,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当他们看到成年人的举动时,可能会试图模仿这些行为。

2. 好奇心:幼儿园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想要了解成年人的生活和行为。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可能是他们满足好奇心的一种。

3. 社交需求: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开始建立社交关系,他们可能会模仿成年人的举动来吸引同龄人的注意力,从而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4. 寻求关注和认可: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可能是孩子寻求关注和认可的一种。他们可能觉得模仿成年人的行为会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成熟和独立,从而获得成人的赞扬和关注。

5. 成人影响:幼儿园的孩子可能受到家庭成员、老师或其他成人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模仿这些成人的举动。

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的孩子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可能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但家长和教师应该关注孩子的行为,确保他们模仿的是积极、健康的行为。如果孩子模仿了不恰当的行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小孩对着空气自言自语什么原因

小孩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可能是有想象的内容或者在跟自己说话这可能是小孩在尝试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或者想法,但是还不会用语言表达,所以通过自言自语的来缓解内心的压力此外,这也可能是小孩模仿大人的言语习惯,并尝试通过口头表达来发展语言能力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关注和陪伴,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可以多给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促进他们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西方模仿理论是什么

塔尔德(Jean Gabriel Tarde,1843-1904):

著有《模仿的法则》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创始人,模仿理论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后出版《与群集》对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套的作用。

依据塔德的理论认为模仿是先天的,是我们生物特征的一部分。然而,经过米勒多拉德、班杜拉及其他许多学者的研究,模仿性行为犹如其它许多种类的行为一样,也是习得性的。模仿是社会学习重要形式,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婴幼儿就是因模仿而获得最初的知识的。模仿也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之一。

内模仿是什么

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内模仿说”,侧重于以生理学和心理学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审美心理与审美感受,对审美过程中某些生理、心理现象做了精细的描述和论证.有些学者认为“内模仿说”是“移情说”的一个分支,但二者又有很多...

两岁半孩子爱模仿大一两岁孩子的言行,这影

星妈认为,两岁半的孩子模仿大一点孩子的言行,是不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为什么孩子会喜欢模仿别人的言行呢?这是因为孩子的模仿敏感期来临了。

对于孩子来说,“模仿敏感期”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出生后的最初4个小时内,就已经具备模仿能力了,他会模仿成人张开嘴、撅嘴或者在嘴巴里动舌头等,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这些小动作而已。

比如孩子4个月的时候,会盯着妈妈的嘴巴,观察妈妈嘴的动作和表情,所以孩子才能无意识地发出一些单音节,或者冲着妈妈微笑,这些都表明孩子在模仿妈妈的言行。

所以模仿敏感期,指的就是孩子模仿别人的语言、表情、行为等,然后会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模仿、重复很多次。因为孩子只有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自我意识。

“模仿敏感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

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在3岁左右,模仿周围人的一举一动,甚至还会模仿社会行为。可以这么说,孩子从一个简单的生命状态过渡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生命状态,都离不开早期的模仿行为。

1999年,美国大学的安德鲁·梅尔特佐夫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让一个18个月大的婴儿观察一个成人所做的一个行为,然后让婴儿模仿这种行为。

首先:婴儿在一边观察一个成人将哑铃拉开的过程;其次,工作人员给婴儿一个较大的塑料哑铃,再让婴儿尝试着拉开哑铃。

实验结果显示:婴儿尝试模仿成人的根本就拉不开哑铃,因为哑铃太大了,根本模仿不了成人的动作。于是婴儿就开始尝试新的方法,把哑铃放在桌上,用两只手拉哑铃的另外一端,最后成功拉开了哑铃。

这个研究说明了孩子可以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来进行加工,创新出新的方法来拉开哑铃,然后快速学会一系列技巧和知识。不得不说,孩子模仿他人的言行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

如何帮助孩子平稳地度过“模仿敏感期”呢?

1.不要责骂、干涉孩子的模仿行为

比如有一天出去,看见一个孩子模仿他爷爷奶奶说话的语气和动作,妈看到了就大声呵斥孩子,说模仿爷爷奶奶干什么?没有出息。

其实她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破坏、干涉孩子的模仿行为,阻碍了孩子模仿敏感期的正常发展。要知道孩子虽然模仿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语言和动作,但实际上孩子正是通过这种模仿行为来认识世界。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孩子模仿别人的言行举止时,不要打断、责骂、干涉孩子。

2.保护孩子的模仿兴趣

可以这么说,孩子从牙牙学语到一言一行,都离不开模仿。简而言之,模仿是孩子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并形成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比如我女儿喜欢模仿我洗碗,于是,我给孩子弄了一盆水,然后拿几个不怕摔的塑料盘子给女儿洗。哪怕中间她把地板弄的到处都是水,我也没有责怪她,因为女儿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满足,才会不断成长。

所以在孩子的模仿敏感期来临的时候,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模仿兴趣,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和智力发展。

3.鼓励孩子良好的模仿行为

比如女儿看到我擦地板时,觉得很有意思,于是自己也拿着抹布来模仿我擦地板。当我看到女儿擦地板时,感觉笨手笨脚完全是来捣乱的。

不过我还是夸奖说:“宝贝,你还学会擦地板了,真棒!”女儿听完后,非常开心,并且用力地擦地板了,还继续去擦椅子和桌子了。

这件事就说明当孩子有良好的模仿行为时,父母要及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这样不仅给孩子带来愉悦感,而且还能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让孩子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4.父母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举止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才是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60年代做过一个实验:让4岁的儿童单独观看一部电影,影片有三种结尾。

将儿童分为三种,一组儿童看到的结尾时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表扬和奖励,一组儿童看到的是对主人公进行惩罚,最后一组儿童看到的是对主人公即没有奖励也没有惩罚。

研究表明:儿童容易模仿父母或者周围的人,受奖励的行为被模仿的可能性大,敌对的攻击行为最容易被模仿。所以父母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让儿童远离负面的、消极的榜样,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

结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各种敏感期都会接踵而至,尤其是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还会经历秩序敏感期、审美敏感期、细微敏感期、自我意识敏感期等。所以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顺应孩子的敏感期,为孩子的敏感期“保驾护航”,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