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迫使大学生不断学习以防止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学业、恋爱、人际、择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失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来看,我们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成为了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
现代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身心巨变加深了他们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使得其心理、行为问题增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增加。许多学生因经受不住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和挫折而产生极大的挫折感、高度焦虑和抑郁。据1998――2001年对各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占学生总人数的15%――20%,呈上升趋势。各高校都有因心理疾病而导致盗窃、、流氓等行为的现象。最新研究表明,大学生具有灰色心理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很多地方已达到30%。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人甚忧,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急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其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这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健康人格、增强其应对社会压力及挫折能力、形成个体健康个性的客观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和挑战。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必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任务、新的人际交往及新的社会角色。但是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出现不适应现象。
1、生活环境不适应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在上大学前,许多学生的饮食起居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的学生开支无计划,时常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每天循环往复于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面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园文化生活无所适从。其次是理想与现实的期望落差太大而致的不适应。在进入大学前,许多学生想象的大学都是校园风景如画,教室宽敞明亮,师生团结友爱,处处欢歌笑语,充满诗情画意。然而,进入大学,经过短暂的兴奋期之后,这些学生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这致使一些学生常常怅然若失,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形成失落心理。
2、学习不适应
一是学习心态不适应。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代是班级乃至学校里的佼佼者,经常体会到优越感。进了大学后,发现“山外青山楼外楼”,自己在同学中并没有优势可言,新的竞争使许多人失去了过去作为“尖子”的位置和优越感。二是学习目标不适应。高中阶段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在高考中取得高分,顺利地通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后突然失去了目标因而易产生失落感。三是学习方法不适应。与中学相比,大学的上课时数明显减少,学生自学时间大大增加。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大量的课余时间,使得部分新生常感到难以适应。
3、人际关系不适应
首先表现为相形之下的自卑感。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多数是中学时的子生,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后,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不少人从鹤立鸡群变成了平庸之辈。其中多数学生满怀信心和希望,开始新的拼搏。而有些学生却因原有的优势被削弱甚至丧失,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产生自卑心理。
4、爱的缺失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初次远离家乡、远离朋友和亲人,在没有父母呵护的情形下过着独立的大学生活,他们的情感处于一种失落状态,有深层的挫折感。另外还有与异往的强烈愿望。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上已逐渐成熟,在心理上产生对异往的渴望和兴趣,但很难把握学习、友谊、爱情的关系和分寸,因而出现不适应心理。
5、自我认识不适应
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有自己稳定的交际圈。进入大学之后彼此陌生,受青春期“闭锁性”心理的影响,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为谨慎。由于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思想情感得不到及时沟通和表达,大学新生会出现人际关系不协调,感到“知音难觅”,产生了压抑、孤寂和抑郁心理。另外,对他人和社会的片面评价会导致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少数学生往往由于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了一些社会阴暗面,便偏激地认为社会一团漆黑,甚至将社会上一些美好的现象也认为是虚伪的,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
对于这些心理困惑当然也是有办法去解决的,我们应该选择去适应。而适应也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回避两种方法,积极的适应会促进个体的发展,反之消极的逃避会阻碍个体的发展甚而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应有正确的调适方法。
1、学会生活
第一,接纳现实,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来到了大学后,虽然现实与理想有差距,但要学会接纳现实,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第二,主动适应并尽快掌握新生活的技能。一个人独立标志就是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掌握生活的技能。新生应该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学会处同寝室、同班、同年级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会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等。第三,正确运用心理调适策略。个体心理调试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增强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新生应该学会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如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直面挫折、处理好心理落差、选准参照系、行为补偿法等。
2、学会学习
首先要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自主和能动意识,变中学时代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激发成就。其次要更新学习方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最后要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自己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要有计划性,要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好,克服随意性;要有规律性,要注意掌握学习的节奏,提高学习效率;要进行合作学习,能处理好学习与课外活动、人际交往的关系,促使自己身心得到最大的发展。
3、学会交往
首先要掌握交往之道。大学生不能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来要求其他人,要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要学会宽容与理解他人,常作自我批评和换位思考;要客观对待别人的优势。在承认与别人有差距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自信心。其次要学会和异性进行自然的交往,正确处理友谊和爱情的关系。
4、学会做人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要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在新的环境里要认清自己的实力或潜力,树立自信心。其次要学会从参照对象的多少和参照面的角度设置参照系。最后,要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水平,在平等的交往中达到互补。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我们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的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适应能力,对开展充实而丰富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这也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毕业生的工作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实行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择业的竞争必然是大学生产生了困惑和不安定感。因此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换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同样也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健康的个性心理是我们进入社会的先决条件和首要条件,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好的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同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这么的重要。
怎样才能有效释放自己的情绪?这个问题提的有点欠妥。题目中透露出的真实意义应该是,如何释放被压抑的不良情绪?
如果本意是这样的话,我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第一、一定要坚持劳逸结合,
在日本学界有一种提法值得借鉴,那就是百分之八十原则。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工作不要全力以赴,而是要保留一定的精力。如果在工作中把精力都耗尽了,其他事情那就无从谈起了。
第二、要合理安排好自己业余生活。
各种情绪压抑的时间长了,会形成积郁,那就是莫名其妙发脾气。有时候突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让人无所适从。所以,安排好业余生活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饭后散步,游玩,娱乐,看电视等,都要考虑进去。释放情绪其实就是合理分配自己的不同时间。
毛的办公室旁边就有一间活动室,里面有一张乒乓球台。专门让毛每隔一段时间去放松一下。
第三、利用节假日去旅游景点进行旅游观光。如果时间较短,也可以骑车或者徒步旅行。
旅游的最大意义就是释放长期压抑的不良情绪。
还有其他方法,各位朋友也说的不错,都可以借鉴。这是我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
每个女人多多少少都会有抑郁倾向,悲春伤秋,遇事越想越过不去。个人感觉,解决这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家庭,重新进入社会,每天看到不同的事、不同的人,生活变得更有色彩,每天忙都忙死了,哪有那么多的时间让自己忧伤呢?最近听到几起关于产后妈妈抑郁的事情,有的还是高知,其实当过妈妈的人都能理解她们的心结,孩子24小时要照顾,自己身体上的不适,犹如山一样一动不动的老公,一切都是那样崩溃,且没有尽头。此时,如果没有家人的帮助,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你让她怎么办呢?爱孩子是每个母亲的天性,谁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但是一个抑郁的妈妈或者她按照习惯待在孩子身边了,但这样真的好吗?有时,我觉得那些妈妈必须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的言论都是男人们为了束缚女性而刻意制造出来的,因为在妈妈这个角色之前,她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也需要享受作为人的基本待遇。所以,如果真的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有抑郁倾向,鼓励她们放下那些家务琐事吧,家务少做一天并不能让家庭崩溃,走到社会这个大天地里,可能会体验不一样的自己,也许抑郁会不药而治。
谢谢提问。如何做才能控制和掌握好情绪?
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是人生中,常见的问题,也是比较难控制和掌握的一个问题,比如关键时,因情绪不好,容易,摆脸色,语气重,严重时或发脾气,或骂人打人等,这主要是因有部分遗传基因与某种家庭,某种环境与某种习惯,而养成的坏习气,而成了性格上的情绪化等,加之现实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善养心性与有德之人的熏习,心无定力,一遇不顺自己心的人和事,就自不自然的容易情绪化,欲解决此问题,不是说改就能改掉的,是要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学习历练的,首先要了解与认识以上,情绪化的危害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也就从什么地方下手解决。
大致解决方法如下:①多学习人文历史知识,多培养含养美德,练习性格,也可以从儒道释文化人理道德学起,学习古圣贤的包容、忍辱、慈悲、禅定、智慧、助人为乐等。多参加些有关身心健康的慈善活动等,从心下手,从根本上解决,来增加自己的内心德行和智慧,含养和定力。
②多参加有助修真养性的体育锻炼,如练习禅坐、慢步走、深呼吸、太极拳等,来增强自己的体质,培养内在的自信心。
③力求多接触些有文化、有道德、有素质含养高的人,也可以通过旅游散散心,力求少接触使自己容易绪化的人在一起,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心情宁静,避免引发自己的情绪。
做到了以上三点,久而久之,自己自然就会有能力,掌握和把控住自己的情绪了,使自己眼见耳听不起烦恼,主要也就是自己的内心平静了,有了道德、含养、包容、和定力。
以上一切供参考,谢谢!
谢谢邀请:情绪看不见摸不着,在大多数人眼里他的确能影响人不能说控制人,一个能被情绪影响的人能成大事吗?在我的世界里,人,由3个大碎片无数小碎片组成,分别是1;思维,2;情绪(心),3;。这是人的主体构架,你在思考能做事或有情绪吗?其实三者可以独立做一件能力范围内的事,如果有一方不配合他连能力范围内的事都做不好,那么他们谁能控制谁?其实合作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