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症是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由于分离而产生了焦虑情绪很多孩子与亲人分离之后由于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够都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常常出现抑郁、社交障碍等不良症状分离焦虑症病因
1、要求的提高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自己穿裤、自己睡觉、能控制大秀、自己游戏、遵守一定的规则等等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儿感到是一种挑战和压力分离焦虑症病因
2、陌生的环境当幼儿初次踏入活动室时活动室的环境对他来讲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鲜的无论是桌椅的摆放还是盟洗室的设备等都与家中不同这在使幼儿感到好奇和新鲜的同时也会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如有的幼儿在家中时是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马桶而幼儿园则是蹲式的幼儿就感到不适应而引起心理上的压力分离焦虑症病因
3、生活的改变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盗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分离焦虑症病因
4、相处的关系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
因为孩子自小习惯依恋家人的陪伴,他把在家人身边视为一个自己的安全基地,他不愿意离开,不愿意去接触他不熟悉的人或物,一离开就感到不安,对陌生者采取谨慎甚至回避的状态,表现出反抗,紧张,甚至会出现害怕的大哭、奔跑、惊叫。
所以平时也要注意和孩子分离时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前和孩子做好沟通,离别之前亲亲孩子或是和孩子摆摆手,长此以往,孩子也会慢慢地明白家人只是暂时离开。
你好,我是心理咨询师龙龙。根据提到的这个问题,猜测你可能正在跟三岁的宝宝共同经历分离焦虑的挑战,这无论对家长还是孩子,都是一个非常艰难和痛苦的过程。庆幸的是,你关注到了孩子的情绪,并且想要去理解这种现象,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开始,也是让这一切发生改善的很重要的条件。
分离焦虑,是由于与重要他人的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在幼儿时期,它属于一种很常见也很正常的情绪,一般会随着孩子适应能力的提高而逐渐的得到缓解,最终消失。所以,这个答案很明确,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属于正常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孩子和妈妈(或者其他固定抚养人)之间的联结紧密、稳定、安全的象征,因为这个联结发生了改变(比如时间在缩短、不由自己控制等等),才引起孩子的焦虑。
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相信心里就会踏实一些。但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伤心的哭泣声声入耳,刺痛着我们的心,所以如何帮孩子顺利的适应环境的变化,缓解分离焦虑,是我们接下来更加关注的。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刚从这个困境中走出来的妈妈的故事,希望能够对题主有所启发。
吴女士的宝宝马上就要过四岁生日了,看着现在独立、自信的孩子,她也是感慨万分。一年前,吴女士决定结束自己全职太太的角色,重新回到热爱的职业中去。但孩子之前都是自己一手带的,要想顺利的回归职场,就必须给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妈妈不在家的生活。经过充分的考虑和讨论,我们建议她这么做:
1 要跟孩子及时沟通未来的变化,帮孩子做到心中有数。吴女士就是这么做的,当她决定了要去工作,就跟孩子说了自己的想法。孩子开始不知道工作时什么,还挺好奇的。但是一听到妈妈说自己白天的时间都要去工作,没有时间陪伴他,孩子就又哭又闹的表示不同意。而且最初的几天,他时时盯着妈妈,特别焦虑,担心一不留心就找不到妈妈。看到孩子这样,吴女士也非常焦虑,担心这样会对孩子不好。但是我们安慰她:这正是孩子情绪情感发育正常、亲子关系紧密的表现,如果孩子知道妈妈没时间陪她,反而表现的很平静、很无所谓、没有依恋和焦虑,反而不是什么好的信号。了解了这一点,吴女士就慢慢的平静下来,接纳孩子焦虑的行为表现。这是很重要的,只有我们能够平静的面对焦虑,孩子才更容易适应。
2 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很重要,并且也要及时的跟孩子表达家长自己的感受。当妈妈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依恋时,是满足的、是开心的,也是非常自豪的,要让孩子知道这一点。吴女士就是这样,当听到孩子说“舍不得离开妈妈”的话时,她就会蹲下来,摸着孩子的头,或者拥抱一下,并且告诉他:“我很开心你这么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宝贵的礼物。”“你跟妈妈想的一样,我也非常非常的舍不得离开你。”“每天有那么多的时间见不到你,对妈妈来说一定非常难熬。”等等。每次她这么说的时候,孩子就会平静很多。家长尝试着用这样的告诉孩子这是什么感觉,他就明白你能够理解他,你很挂念他,他对你很重要等信息,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孩子担心分离,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认为妈妈和自己不在一起的时候,联结就断了,这意味着妈妈可能不要他了,或者不爱他了,这是让他非常恐惧和担心的事情,他不想面对,所以会想方设法拒绝分离。但是当我们把真实的感受告诉孩子,并且去积极回应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原来我在妈妈心中这么重要”、“妈妈这么舍不得我”、“就算不见面,妈妈心里也有我”等,这些感受都会让他的心里更踏实,担心减弱,焦虑降低。
3 进行准备工作。吴女士首先做的事情,是找姥姥来帮忙。这个时间是在她正式工作的前两个月就开始做了。所以,那段时间经常是妈妈、姥姥和宝宝一起活动,这样可以保障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去熟悉和适应其他抚养人。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吴女士会根据宝宝的表现,来调节自己参与的和时间。比如今天孩子情绪比较好,或者在楼下有很多小伙伴一起,对吴女士陪伴的需求相对较低,她就会刻意的减少参与程度,比如在旁边的时候尽量不参与,少对话,或者找一些小事情先离开一会儿。逐渐减少孩子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或者很多事情故意表示自己做不好,必须要姥姥帮忙等,刻意的强调姥姥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在相对安全的氛围中去尝试和适应。所以在正式上班前,孩子已经能够接受大半天的时间和姥姥在一起了。
4 重视仪式感。在正式上班的前一天晚上,吴女士跟孩子说了第二天的情况,告诉孩子会发生的确定的变化,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会在上午吃水果时间、中午午睡前和下午动画片时间之后给孩子打,因为她很想念宝宝。同时嘱咐宝宝,如果想妈妈了,可以随时给妈妈留言。而且妈妈非常期待收到他的消息,这让妈妈感到非常幸福。这种仪式感让孩子更加明确他和妈妈的关系。这个过程,表现了家长能够尊重孩子想要找妈妈的心理需求,并且帮他想到办法去满足需求,满足自己的想法。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想找妈妈没错,而且还有办法,并不需要为此承受责骂和批评,也不会不知所措。孩子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就不会因为总是找不到妈妈而更加焦虑了。
5 及时的鼓励孩子。吴女士之前做了很多的工作,但这不意味着孩子就不哭不闹。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哭闹就是他们表达情绪的常见。吴女士的做法是,如果某一天孩子哭的时间变短了,或者她打过来的时候孩子没哭,或者其他的一些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吴女士都会及时的给与肯定。她会告诉孩子她感觉到了他的努力和成长,她会情不自禁的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孩子感受到她的自豪。这会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更好,而且他从妈妈那里得到了信任和肯定,这是最大的力量源泉。
6 高质量的陪伴。孩子的分离焦虑来自于变化带来的不好的结果,比如妈妈是不是上班了就没那么爱他了,是不是妈妈更喜欢上班不喜欢他。吴女士用自己高质量的陪伴打消了孩子的顾虑。比如回到家,再忙再累,她也会安安静静的陪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给孩子洗澡,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尽量保证她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是跟以前一样,这一切的信号是:妈妈除了陪你的时间变少了,对你的爱没有任何的变化。因为爱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种感觉,孩子需要一些具体的事情来获得感受,那这些就是家长能够减少孩子焦虑的具体做法。
因为吴女士能够发自内心去认同孩子在的情绪,并且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她的孩子很快的适应了因为妈妈要工作而产生的分离焦虑,适应的非常好,而且和妈妈的亲密关系不仅没有动摇,还越来越稳定。
当然,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家庭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吴女士的成功经验不一定能够被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但是她做这些工作的一些思路和考虑,确实是有利于帮助孩子去调节和适应分离焦虑的,也希望你能从中得到对自己有帮助的启发和方法。希望你跟孩子都能够快速的去克服焦虑,更好的适应彼此的新的生活。
孩子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也影响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学习社交,因此被大多数家长所重视。近几年来,儿童情绪障碍逐步成为危害孩子心理健康的一大病症,其临床表现分为五大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这五大类的具体症状。
一、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 由于儿童与依恋的人分离,出现情绪过度焦虑不安。
多见于学前儿童,其焦虑程度甚至达到惊恐状态。他们担心亲人会遭至不测,或丧失亲人,有时述说躯体症状如头痛、腹痛、恶心等;也可出现烦躁或淡漠等情绪反应。
二、儿童恐惧症(phobic disorder of childhood) 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惧怕情绪,出现回避与退缩行为,这种惧怕不因解释而得到缓解和消失。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期,恐惧的对象繁多,如对躯体损伤的恐惧,对自然界现象的恐惧,对学校及其集体场合的恐惧,对动物、昆虫、黑暗、尖锐声、死亡的恐惧等。
恐惧症的发作可伴头痛、胃痛、心悸、尿频和次数增加等,还可出现焦虑与强迫症状。
三、儿童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of childhood) 是一种儿童对陌生人或新环境发生焦虑、惧怕和回避行为反应。
大多发生在5~7岁,表现为过分敏感、紧张、胆怯、害羞、退缩,因而不愿去陌生环境,拒绝到公共场所或拒绝上学,甚至哭闹,表现痛苦或不语。
四、儿童广泛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with onset specific to childhood occurring in chidhood) 以烦躁不安,整日紧张无法放松为特征。
常好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倦怠、肌肉紧张、睡眠紊乱等。儿童及少年广泛性焦虑的主诉症状及植物神经症状较成年人少。
五、强迫症(obsession compulsive neurosis)约占儿童心理门诊的10%,思维起源于自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对儿童生活与学习影响较大,儿童可以回忆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和事情,如看过的事或听过的歌、“书”为什么叫书…,在强迫行为方面,强迫洗涤和强迫检查、强迫计数最为多见;一般来说,儿童的反强迫症状不甚明显所以继发性焦虑也不明显。
每个孩子都应该是无忧无虑,健康向上的,但是儿童期情绪障碍却给孩子们的成长蒙上了阴影,剥夺了孩子们的快乐童年,家长们在精心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的时候,还应该多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快乐烦恼,尽量避免儿童期情绪障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四岁半孩子有分离焦虑症,主要就是尽早的进行心理辅导,还有服用一些正定的药物,当然这个药也不是绝对要服用的,这还是要看您孩子病情来决定的。分离焦虑症需要去大一点的医院,听听专业医生的建议,毕竟这不是普通的焦虑症,而且孩子还那么小,尽早治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