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是由大脑分泌的神经递质,可以让人感觉良好。享受美味的食物,等愉快的活动时,大脑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而当多巴胺分泌不足时,你会变得迟钝,消沉,感觉生活无趣。
所以当你不开心的时候,掌握一些方法来提高多巴胺的分泌吧。一、通过饮食增加多巴胺分泌1.吃富含酪氨酸的食物。多巴胺在人体内由酪氨酸合成。
杏仁、鳄梨、香蕉、低脂奶制品,芝麻籽和南瓜籽有助于你的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还有其他的食物,如豆类(豆腐等)、鱼类、奶制品和禽畜肉都能增添酪氨酸。
2.增加抗氧化成分的摄入量。多巴胺很容易被氧化,很多水果和蔬菜都富含抗氧化成分:β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绿黄蔬菜和水果、芦笋、绿花椰菜、甜菜维生素C:辣椒、橙子、草莓、花椰菜、芽甘蓝维生素E:坚果、葵花籽、野菜、花椰菜、胡萝卜二、促进分泌多巴胺的生活.经常运动锻炼。
运动增加血液中的钙质,可以刺激大脑内多巴胺的分泌和吸收。长达30到60分钟的散步,游泳也可以加速多巴胺的分泌哟。
运动也会促进脑内啡的合成。开心大笑和拉伸运动都会产生脑内啡,脑内啡给身体带来的作用和高多巴胺水平类似。2.保证充足的睡眠。
人在睡眠状态时,大脑消耗很少量的多巴胺,这样第二天身体才有充足的多巴胺。每天至少保证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或者……不要睡觉。
如果你不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只是为了追求高多巴胺水平,睡眠不足就会导致多巴胺大量分泌,但同时你会感觉又累又狂躁。
3.达到新的目标。你只要注意训练自己的大脑,设立不同目标,小到及时赶到了超市,大到获得了博士学位,无论是怎么样的目标,达到目标都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进入狂欢模式。
三、通过补品以及药物来增加多巴胺1.通过补品来补充多巴胺。有些医生建议通过摄取维生素B6补品以及L-苯丙氨酸来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
这些都可以在附近的药店里买到。另外,苯乙胺是巧克力里可以找到的成分,这种物质可以促进多巴胺分泌,也有益于增重。但购买这些补品之前,都记得要问问医生哦。
2.通过药物来增加多巴胺。医生可以根据你表现出来的症状,为你开增加多巴胺药物的处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如果你无法集中注意力并且处于亢奋状态,医生可以为你开利他林等抗精神兴奋药来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
抑郁:多巴胺分泌量少有时候会引起抑郁。如果自然的方法不管用,你可以及时就医。咨询医生是否可以开抗抑郁剂的药物来缓解你的抑郁症状。
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身体通常会出现不自觉的震颤。帕金森氏症患者通常服用一种叫做左旋多巴的药物,这种药物也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
3.用更极端的方法。如果你只是想稍微提高多巴胺水平增加,就不要尝试这些极端方法了。这些极端方法需要在生理医师的监护下才能使用。
比如ECT(电击疗法),过去使用要十分谨慎,现在却有很多人采用这种方法。如果药物对你没有作用,可以和医生谈谈,他会告诉你该用什么疗法的。
很多阿片类物质,甲基以及一些非法麻醉药都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这些药物非常容易导致上瘾,他们会扰乱身体自发分泌多巴胺的系统。
摄入阿片或者后,你最终会感觉衰竭,饥饿,抑郁,甚至产生心理。这些药物会扰乱身体的化学平衡,让人产生精神疾病。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多食一些钾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香蕉、瘦肉、坚果、绿色蔬菜等,可以有效稳定血压、舒缓心情。多食B族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鸡蛋、深绿色蔬菜、牛奶、谷类、芝麻、南瓜子等,能够有效缓解抑郁症患者心情低落、全身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
抑郁症多吃哪些食物好
抑郁症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₁、维生素B₁₂、叶酸、酪氨酸、色氨酸等的食物有一定好处。
有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有轻或中度的维生素 B₁缺乏(硫胺素)。维生素B₁可以促进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 在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富含维生素B₁的食物有肉类,稻米,玉米,豆制品,坚果(向日葵籽、 花生),小麦麸等。
维生素 B₁₂缺乏可引起心境障碍。研究发现30 %的住院抑郁症患者缺乏维生素 B₁₂,吃动物肝脏、牛奶、蛋黄、大豆和小麦等食物有助于补充维生素B₁₂。
叶酸缺乏或不足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关系密切,叶酸具有较好的预防及辅助治疗抑郁症的作用。酵母、萝卜,绿叶菜类、豆类及动物肝脏是叶酸良好的来源 。
酪氨酸是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 提高其摄入量则可增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含量,抵抗抑郁情绪,如动物内脏、豆制品、坚果等。
褪黑素对于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有帮助,褪黑素由色氨酸转化而成,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牛奶、小米、香菇、海蟹、黑芝麻、黄豆、南瓜籽、 葵花子、肉松、油豆腐、鸡蛋等, 经常补充这些食物, 有利体内分泌细胞分泌褪黑素。
维生素 C 能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 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因此,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改善抑郁。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酸枣棘、枣(鲜)、冬枣、沙棘、黑醋栗(黑加仑)、番石榴、猕猴桃、红果、草莓等。
本内容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乔颖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