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心理问题是外部还是内部问题(人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是一致的吗)

人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是一致的吗

生理年龄指实际年龄,心理年龄就是心态。两个年龄是否一致,是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的定位问题,也是往往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这是和人生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伤紧密相关的。

一般来说,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是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但实际上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是一致。我们经常听到的,你“长不大”、你“长得急”,就是对两个年龄不符的形象描述。

一般情况,可以把人的心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30岁前多数是“长不大”;30—55岁为“长得急”;55以后又返回到“长不大”的心理状态。这是一个复杂的心态转换过程。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掉队,基础打得牢不牢来决定的。

首先,还是家庭教育问题。城里的孩子,学前一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学后一般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延迟训练”“挫折训练”或“失败训练”。基本上到了而立之年,还是“老子天下最大”的幼稚思维;不同的是在农村、尤其是家境不富裕的家庭孩子,从小就没有享受到城里孩子的待遇。可能见识没有城里的孩子广,学习也跟不上城里孩子。但这种人,走进社会的抗压能力就比城里孩子强。

第二,30岁以后,家庭负担与责任、工作压力和社会责任,市场竞争与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出人头地的想法与社会现实的残酷,一起袭来。心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时都在超越实际年龄该承担的压力。就一定“长得急”。

第三,人到老年,可能马上退休或已经退休,成了社会抛弃的人。过去的权力失效,过去的人脉渐行渐远。人老了心小了,就儿童化了。

有人可能要说,现在有那么多年轻人犯了焦虑、抑郁,不正好说明“长得急”吗?恰恰相反,这正是“长不大”的突出表现。自我认知不清楚、自我定位不明白,导致了“长得急”。顶多可以归为“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第一个错误,是青少年不懂事,没有学到本事;第二个错误,没有知识储备,又好高骛远。有压力才有动力,要遵循适中原则,才能使动力最大化,超过了承受能力就会产生无用焦虑;压力过低,就是浪费人生资源。这都是年轻人常犯的错误。

所以,表面上看,人生都在为追求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合拍而苦恼,实际上是没有解决好人生不同阶段的合理定位这个前提。人如春夏秋冬四季,春种、夏育、秋收、冬享,这是自然规律。不遵循规律,就会自己给自己设陷阱,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当然,也不是说,一步错步步错,“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补救的方法,这就能使其两个年龄不断调整,达到合拍。如,现在80多岁的院士,还在忘我的工作,并没有“长不大”。还有申怡飞,从17岁就开始研究5G,成为5G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也没有“长不大”。所以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谁超过谁,是靠实力说话的,而不是幻想。对于一般人来说,实现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同步是最理想的。人的一生中看清自己、定位自己最难,但也最重要。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如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和心理问题

首先,我不觉得做个心理测试犹豫不决有啥问题,那些题目本来就是根据最有可能的情况设定的,对于性格特征特质明显的人很容易,这些人一般都是有经验,强硬派。对于孩子没啥经历,性格还处于形成过程中,自然会拿不定主意,这就需要你去多经历点事,多和人接触。至于需要榜样,那太多了,历史上的各种人物,多看点历史传记之类,自然会有想模仿的,崇拜的人。

中年人的心理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人到中年心理问题的特点是压力大造成的焦虑和烦躁,你想,中年的人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孩子的工作成家带孩子等问题,再加上自己身体的衰老,如果再有个病啥的,那真是承受不起,我现在就是身体不好照顾不了父母,家里的钱又被骗了,整天生活在自责后悔和内疚当中,真的感觉承受不起,可是很无奈,毕竟还要好好生活,那就只有勇敢的面对吧!

心理压力,由什么原因引致

自己的期望与能力不成正比

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条件对立统一的产

心理是受外界因素影响的,但是又独立存在,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人内在符号活动梳理的过程和结果。具体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惧等情感体验。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