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探究(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等。一方面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一方面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2、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3、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训。通过培训,一方面取得证书,另一方面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教处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扩展资料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发展直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上,主要存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种发展取向。教育学取向的研究以教育学体系为框架,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理论、课程、教育模式、途径与方法等基本原理。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强调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依据个体的心理规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而且还要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无论是教育学取向的研究,还是心理学取向的探究,都是在探索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效提升心理素质的教育模式。这都必须落脚于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生、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长的乐趣。综上所述:他们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良好性格,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社会与生活的适应能力和亲子沟通情绪管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你如何理解儿童的科学

教师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育的师长和益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师德、师智、师能。师德主要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师智主要指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业务和敏捷的思维;师能主要指具有胜任教师工作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师德和人格。对于幼儿教师师德和人格显得更重要了。幼儿教育阶段是为一个人的学习和发展做准备的教育,是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

我们都学过幼儿心理学,了解在人的一生中各种能力与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发展的关键期大多数是在幼儿期,比如,3岁左右是幼儿自我约束,建立规则意识的关键期、是幼儿动手能力开始发展成熟的关键期、是幼儿独立性开始建立的关键期、是注意力、空间知觉音乐能力、观察力发展的关键期;4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对学习知识产生直接兴趣的关键期、是幼儿开始学习外语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概念,综合数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是语言、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学习心态及学习习惯产生的关键期;6岁左右是幼儿社会组织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这与幼儿的生理特点也是分不开的,1--6岁是人的大脑快速生长发育期。这就说明作为幼儿教师责任任重道远,幼儿教育不是可有可无,我们面临的工作是很神圣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呢?

需要我们树立良好的幼儿教育观念。

一、树立良好的观念

观念是教师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长远发展。

(一)、树立正确儿童观

1、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人。儿童的各项合法权益、儿童的人格和基本需求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

儿童和成人一样,是享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的需求应受到尊重并得到满足。儿童的就是生存和发展。因此教师与幼儿交往时的态度、都应让幼儿感到安全、没有压力、受重视,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爱和尊重。在幼儿园教师必须做到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幼儿园工作的出发点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活动。(比如:教师与幼儿对话时,微笑着俯下身来,目光与幼儿平视,他们会从教师的眼神、表情、话语和行为中,感到安全,感受和体验到爱和尊重,老师很可亲,从而受到鼓励得到满足。)

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长大后独立生存的人。

儿童一生下来是一个有生命力、生长力,能够分辨与取舍外界刺激,具有学习能力的积极个体,是一个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幼稚时期(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言语最快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易时期”(即最佳期)。儿童主动学习是与生俱来,孩子来自于不同家庭,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原有认知结构和经验水平是不同的,同样的事物或现象对不同的孩子来说会有不同的意义。教师要把孩子看做主动学习者,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学习,教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在活动中成为孩子的一个玩伴,跟他们一起玩,观察他们,发现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实现幼儿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进一步获得经验,提高原有水平。让我们从习惯于“教孩子学习”、让孩子的“学”适应教师的“教”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创设适应孩子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3、儿童是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他们有独特认知特点

幼儿的认知特点不同于学龄儿童,更不同于成人。最突出的特点是:

*直接兴趣性: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受兴趣的直接影响,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学起来积极主动性高,而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愿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人们学习积极性的内动力,因此教师要把所教的东西变成幼儿的需要,使他们感兴趣,调动他们探究和学习。(让孩子知道节约用水,老师讲有许多地方每水喝……可不是我们孩子经历的,没有生活经验,那教师就要设计活动情节,小水滴在哭,他找不到妈妈啦……,或水管哭啦,让孩子把水管的眼泪收起来,看是什么效果,哭了一夜的水管泪水集满一盆,怎么办?用它洗毛巾、擦地、修水管等。)

直接经验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认识事物必须以事物和材料为中介进行,因此需要教师根据他们的需求,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创设适宜幼儿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来学习,并接纳幼儿的看法、观点和认知水平,哪怕是错误的也要接受,但此时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

4、儿童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幼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

幼儿性格上的差异,带来了需求上的差异,使得幼儿在对安全感的需要上、对新体验和活动的需求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纲要》总则第五条:“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给予个体差异的指导和评价,提供可供幼儿选择的学习内容,促进各具特色、有差异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讲,人的智能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的发展不是均衡发展的,每个人生活环境及文化背景造成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接受差异的同时,要培养幼儿的独立个性。(发现其长处给予肯定、表扬、鼓励,鼓励其弥补不足。)

(二)、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

1、幼儿教育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纲要》总则第二条: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也就是所作为人生起始阶段的幼儿教育,要为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准备。那教师要调整教育目标、价值取向和“教与学”的,不是我教你学,而是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大的教育目标和价值。

乐学,就是幼儿对学习有兴趣、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在幼儿期就培养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孩子就有了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会学,强调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学习,他就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去寻求不知道的知识,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书山有路勤(玩)为径,学海无崖苦(乐)做舟)

2、教育的作用是引起和促进学习,培养终身受益的品质

当我们把幼儿看做是主动的学习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教了,不等与幼儿学了,教师教完了,不等与幼儿学会了。老师准确地把握把“教”,什么时候“教”, “教”什么。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讲”和“直接告诉”,不在是拿出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和示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十条内容)。在幼儿园中重教育过程,轻教育结果。教育内容是全面地、启蒙性的,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培养兴趣为前提教育活动。活动中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发展,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

关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中学生社会实践活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看的课题研究首先建议以下几点您需要注意:

一、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二、现代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探究和他们的起源。

三、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健康的标准 四、社会环境以及家庭元素等对健康的影响 六、自身对健康调节以及注意点。 话外提示:对于学生未知学习载体需用反插法或者探究法去引导它们学习。本人建议:使用反插法,因为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或者这个话题产生兴趣,甚至去主动学习它,唯一不足的是:有时对学生产生不可逆的思维(如:情感思维)。

而传统的探究法,则可能是开头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到了后来可能学生就学不进去了,所以也需要慎重的去使用此法。

在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家长应该从哪些

你好,谢谢邀请。我是漠北以北01,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有人把健康比作数字1,家庭、事业、金钱、地位是0,如果没有了1,任何0都是没有意义的。这充分说明了健康的重要性。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这两者相辅相成。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身体健康,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

所谓健康的心理,表现为一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以及作为集体一员的社会功能。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主要有以下的表现:

1、对自己乐观、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当然不是盲目的自信,那就变成了自负,孩子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知道有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是可以做到的。

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对学校和所学习的知识充满着好奇,想要去学习它,钻研它。

3、喜欢与同学交往,能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有良好的交际能力,有自己的玩伴。

4、有完善的人格结构,情绪稳定协调。

那么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呢:

1、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家里多与孩子互动,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这融洽的氛围中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

2、言传身教,而且身教的效果大于言传。与其一天喋喋不休、唠唠叨叨地说教孩子,不如自己先在这方面做好,起到模范作用。如要求孩子讲话的时候心平气和,在自己平时和别人讲话、交谈的时候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大喊大叫。

3、尊重孩子,父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而是一种不求回报、无私的关爱。

4、学会适当放手,留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不要事事都包办代替,老觉得孩子干不好,费时间,就代替孩子干,这样造成的后果只能是孩子变得缺乏独立性,没有自信。比如孩子第一次在家做饭,虽然米做的有点不太熟,菜也炒的有点咸,但是这是孩子第一次的尝试,一定要积极地鼓励他,让他感受到一点成功的喜悦,让他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以后可能他会很有自信,甚至于会爱上做饭。

5、加强交流,包括与家长的交流,与同伴的交流,鼓励他把自己心里的一些想法说出来,这样让孩子的情绪有了宣泄的地方,会让他的情绪朝着积极稳定的方向发展。

现在,学生的心里健康是一个社会和家长都非常关注的话题,是因为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大,在面对这种压力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作为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及早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学会倾听、询问、鼓励,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如果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就要及时和学校沟通,通过学校的专业心理老师的辅导,及时解决问题,使孩子心态积极、阳光健康的成长。

我是漠北以北01,读书点亮生活,关注我,与你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孩子教育成长的点点滴滴!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