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心理问题与生理疾病的关系(心情不好,老是回忆过去,情绪低落,易发怒)

心情不好,老是回忆过去,情绪低落,易发怒

指导意见:

1.一般情况都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或是周围坏境的改变来解决。

2.那是心理问题,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心理疾病是需要治疗的。而问题可通过自我调节等手段解决。

3.很严重的情况。不过一般真正的心理疾病都伴随生理疾病,故最好做个全身检查。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严重的要数青少年抑郁征,因为由其导致的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

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

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

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对人恐怖症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

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他们常认为“性是不好的”、“对异性长辈出现是可耻的”、“对身体是有害的”等,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

通过对各种神经质症的深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由错误的性观念而引起的对、等的严厉的自我惩罚(心理的或生理的)是导致产生神经质症状发生的心理温床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严重的自卑感、对人恐怖症等症状。

男孩对、遗精、性梦的错误认识,女孩对、、自己体象的消极认知和评价,偷看黄色录像,早恋及过早性行为等,是青少年期较为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

改变对性的态度应是人生心理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净化社会风气,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组织各种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高尚情操以及家长改变传统观念,早期给孩子予健康的性教育等,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要时应接受专业心理咨询,不要耽误孩子。

学习压力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

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

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前来咨询的常见问题。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

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压,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人际交往的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

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

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

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期望,在行动和实践中增强信心培养技巧。

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

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

另外,具有行为问题(如行为、家庭内暴力、出走、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过太多的批评、指责,他们对成年人几乎都充满敌意和不信任,往往较难纠正。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恋心理

一、恋产生原因

一、不幸福的家庭和父或母性格恶劣的家庭

不幸福的家庭或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恋,长大后对婚姻关系失去信任感。父亲的品性恶劣粗暴且大男子主义会增加女儿恋的几率,母亲的性格蛮横泼辣且蛮不讲理会增加儿子恋的几率。

幸福的单亲家庭和幸福的双亲家庭恋的比例差不多,父母关系不和睦导致离婚的单亲家庭恋的几率较大,父母关系不和睦依旧没有离婚的家庭孩子恋的几率最高。

二、父爱和母爱缺失

如果父母双方工作忙或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时间陪伴孩子,那么孩子是恋的几率也比较大,因为孩子会在朋友的陪伴和安慰下成长,更容易培养成孩子对的依恋。

如果有的亲生哥哥或姐姐,那么在父爱和母爱的缺失下,会把一切的亲情依赖全部注入到哥哥或姐姐身上,也容易养成对的依恋。

三、生活在优越富裕的环境

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人接受的信息教育也更广泛优良,在接受正确优良教育的同时也不会把恋当成心理疾病。从历史上的东西方恋文化中就可以得知,东方的恋文化在皇室贵族中更加普遍,平民百姓更加注重家族的繁育,而西方的恋就仅仅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进行,奴隶阶级的人被禁止发生恋情,所以自古以来权贵家庭对这方面就更看的开,也更加的普遍。

各种调查数据显示:学历越高的人越支持恋和异性恋平等,也越容易成为恋。调查显示女恋者多为研究生、公务员、高层白领、企业高管,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理科统计了女恋者的人数和职业,最后发现高学历女性能占女恋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就连金赛的性学报告中也出现了女恋的人数比例和学历高低成正比的现象,由人数最低的10%的中小文化到最高的33%的研究生。

墨尔本大学的Mark Wooden教授与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Joseph Sabia教授共同对恋的收入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女恋普遍要比女异性恋的收入高出33%,每月收入超过8000元的女恋者人数为女异性恋者的3倍;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男恋者的学历和工作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有46%的男恋者有较高的学历和稳定的工作。

西蒙斯市场研究局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一名恋消费者拥有度假屋的可能性是异性恋者的2倍,拥有家庭影院系统的可能性是后者的5.9倍,而拥有笔记本电脑的可能性则是后者的8倍。

所以生活在优越环境的人更有可能是恋的根据是有规可循的。备注:性取向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没有科学研究证明"改变性取向"的治疗是安全或有效的,事实上,对于恋者或双性恋者,这些治疗通常会带来负面影响或心理阴影,所以后天形成的恋者不代表能够被人为改变性取向。

大部分后天恋者和先天恋者几乎没什么差别,不存在后天恋者能够改变性取向的证据。

恋并不可耻。二、恋不是心理疾病

1996年9月,中华精神科学会设立CCMD-3工作组,重新制定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计划在随后的几年中,制定出"符合国情并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标准。

新版CCMD在制订之前,有专门的课题小组对恋做研究,在对随机选择的51例恋者一年多的跟踪调查发现,只有6人需要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2001年4月,CCMD-3出版,取消了CCMD-2的"性变态"条目,将恋归于新设立的"性心理障碍"条目中的"性指向障碍"的次条目下。

性指向障碍指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碍。从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但某些人的性发育和性定向可伴发心理障碍,如个人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为此感到焦虑、抑郁及内心痛苦,有的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

这是 CCMD-3纳入恋和双性恋的主要原因。

对此,时任中华精神科学会《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工作组组长解释:"我们认为恋性行为是正常的。

但是考虑到一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和苦恼,保留‘自我不和谐的恋’,从而和世界卫生组织第十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0)保持一致。

" 他还指出,CCMD-3里的"恋"和社会上普遍指的恋有些不同,因为CCMD-3的诊断对象只包括那些自我感觉不好并希望寻求治疗的恋者。

"在新的标准中,只有那些为自己的性倾向感到不安并要求改变的人才被列入诊断。"三、恋不是精神病

心理障碍与性变态的意思差不多,前者更为广义,是规范的书面用语。在过去,恋被认为是性心理障碍的一种,需要治疗,临床上也见到不少这样的病人。

但是精神科医生对恋者的治疗效果都不太好,没有办法使恋者性指向根本改变。主要原因是恋者不配合,他们中有的是被家里人逼着来看心理医生的,有的是被家长逼迫结婚而痛苦万分转向求助精神科医生。

我曾经在门诊中遇到一个农村来的恋小伙子,迫于家长的压力他结婚了,但是他不能和妻子过正常的性生活,他就是"爱"不起来,他和他的妻子都是痛苦万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精神科医生只有说服他的家里人不要再一味地给他压力,否则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2001年4月20日,《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恋的定义非常详细,恋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

恋不是病态,恋的人和正常人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性取向,还不认可婚姻,但是英国、荷兰、冰岛等国已经允许结婚,可见人们在慢慢接受这种爱情的存在。

但是恋还是应该算是异常行为,如果因为恋这种行为而危害了他人、危害了社会,应该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恋确实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像恋者频繁地换性对象,导致性病的传播,这也是大多数人对恋者存有偏见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如何正确对待恋

今天,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同时存在的"性偏向",而并不存在角色倒错现象。恋指的是"对本身性别成员基础的或相对的吸引"。

要打消大众对恋者的轻视,重要靠遍及的教导,其中既要有理性的关心,也要有感性的断定。恋心理有其做作性,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所认同。

人们常把恋看作精力病,性反常,性倒错。在一个世纪之前,恋始终被以为是的"行为"。性行动被教会谴责为罪行,并在一些欧洲国度,包含英国,被定为守法。

很多人对恋群体觉得很好奇,总体来说,他们跟异性恋群体无异,由于这既然是"随机产生"的天然逆转,则并无法则可循。

但他们又有一些共性:他们的才智均匀值在一般人之上,其中有些人相称高。

恋是一种庞杂的社会景象,男恋是指男性恋者,如何对待男恋?很多人并不懂得这个隐秘的世界,从而导致了曲解乃至憎恨都是很畸形的。

恋是一种性取向。那些对与发生恋情、或恋慕,称为恋者。恋有时也用来描写性行为,而不论参加者的性取向如何。

恋问题,是个值得人们考虑的问题,在此问题上众说纷纭。有的人赞同认可婚姻,承认其合法性,而有的人执反对态度。

每每考虑到恋的存在,让我很是忧虑,忧虑其对健康社会的影响,忧虑人类进化发展的未来。人类异性繁衍,这是自生物起源始,就由物质两极运动而自然决定形成的。

在生物进化发展的历史历程中,异性繁衍自然天成,在此问题上,哪怕异性的解剖结构、器官机能,乃至生理功能都是不同而又互补并统一的,是相互需求的,并成为人类的情感本能,是健康的人之在爱情方面的健康体现,也因此让人类能代代无穷,健康进化发展。

对于一些人议论,要求认可婚姻,承认其合理、合法性,让人感到很忧虑。更让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底认可合理健康?还是否定合理健康?在此的回答是,"否定"才合理健康。

从辩证上说,微观决定宏观性质,并影响其运动,但宏观运动阶段又会使微观产生变化,推动下一运动阶段。同理,婚恋运动,在一定时期的运动阶段后,肯定会对人类从心理到生理运动之微观产生影响,直至变迁。

这将对人类繁衍、进化和发展等各方面产生不堪设想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婚恋,必须予否定。

对于是否可以宣扬婚恋,也必须予否定,因为,在社会大肆宣扬这种不健康的婚恋,将突破人们的固有的关于爱情的本能性情感反映,以及一些相关生理反应,对心理不利。

一定时期,变成变相认可,这样一来,将在人们心理和精神上形成一种潜在导引,产生严重后果,形成一定程度恶性循环。因此,应该不认可,不承认,以利人类精神心理健康。

但无论或异性恋,他们都是人,他们应该拥有自然人应有的权利,所以,人们同样不应歧视他们。但希望人们能早日找到医治此类心理、情感病症的方法,让此类人群能和健康人一样生活。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现在有心理疾病的人特别多,是跟什么有关系

社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是计划经济,大锅饭,干不干都一样。教授的工资和普通工人的工资差不了几个钱,整个社会没有明显的差距(城乡差距除外)大家都不焦虑。再就是家里人口多,情绪流动顺畅。遇到不顺心的事和兄弟姐妹一说,家里老人一句话基本就过去了。单位里的事工会可以聊、师徒之间可以聊,邻里之间居委会的大妈就是一个全面手,你想自己添堵都不可以。

改革开放40年,经济和基础建设高速发展。人与人间的差距不断的拉大,为了赚钱大家都在忙碌。整个社会人心浮躁,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鸭梨山大”焦虑情绪一直陪伴我们左右。

人们之间难得有过去那种不设防的交流,亲朋、兄弟姐妹甚至是父子母女对簿公堂的事情时常见诸报端。负面情绪很难得到释放,长期的累积诱发心理疾病。

家庭教养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彻底改变了家庭的教养模式。

最开始二对一,到四对一,到六对一。基本上家里人包办了孩子的所有成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是殴打小朋友、同学替孩子出气。自然会造成孩子自我中心、人际关系障碍、人格缺陷等等问题的出现。

男孩14岁了还和妈妈同床、吃母乳到10几岁等现象也是在笔者咨询实践中经常出现。

再就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不知让多少儿童罹患成年人才能出现焦虑症状。

害怕见人害怕和人交流是心理问题吗

害怕见人和与人相处的心理是自卑感,自卑就是对自己某些方面的不满和拒绝,也就是不喜欢接受自己。其实我们周围有自卑感的人并不少。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他说自己近来经常嗜睡,心情郁闷,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没兴趣,他认为自己思想怪诞,还抱怨周围的亲友和同事不能理解他。后来我问他:“你经常有自暴自弃的倾向和与人相处方面很难适应吗?”他说:“是的。”根据他的经历与体验,我们经过冷静的分析和一段时间的沟通,他终于意识到了自身问题所在,顿悟后欣然而去。

对青年人来说,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和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至关重要。你可以通过与同龄、同等条件的人做比较,也可以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分析和认识了解自己。树立符合自身的奋斗目标,这样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达到力所能及的成功就增加了你的自信心。

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经验。每个人都要经历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你也许发挥了才干,也许暴露了缺陷,这没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能促进你对自己的了解。

要诚实坦率和平心静气地分析自己,要有勇气承认自己在能力或品质上的缺陷并及时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的动力,确定自己的生活和事业目标,建立起自信心,做到自知者明、自勇者胜。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