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爱磨蹭的几个原因。
1)缺少时间概念
孩子做事爱磨蹭,通常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一样具有时间紧迫感,他们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一般而言,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也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
比如吃饭,成人都会知道,不快点吃饭就凉了,吃完饭还有其他什么事,而孩子不会明白这许多,当然他也不知道吃得慢一些究竟有什么不好。再如,大人们知道,自己上班和孩子上幼儿园都不能迟到,而孩子则不然,爸爸妈妈上班和自己去幼儿园晚了,对他来讲都是无所谓的,他想的只是眼前的事情,这些都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的。
2)注意力易转移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旁边有什么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记了初衷。正在吃饭时,窗前有小鸟飞过,孩子就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本来要去刷牙,可是走到浴室里发现有一池水,孩子就开始玩起来了,刷牙当然就放在一边了;正画图的时候,忽然听到电视里的声音,孩子就会丢下画了一半的画,跑去看个究竟。于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就出现了边干边玩、慢慢吞吞的样子。
3)不感兴趣
做喜欢的事动作很快,做不喜欢的事就动作慢吞吞,这是很多小孩的现象。孩子想到室外去玩,可妈妈非让他把玩具收拾整齐,孩子心里不高兴但又不得不干,自然就会磨起洋工来;吃饭的时间到了,可孩子在饭前喝了许多饮料、吃了许多零食,他一点饥饿感都没有,对吃饭不感兴趣,当然就会磨蹭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落,每天都是硬着头皮在应付,你让他读书、写作业,他肯定是疲疲塌塌、能拖就拖。
4)动作不熟练
有时孩子磨蹭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因为他对所做的某件事动作不熟练、缺少操作的技巧。孩子就是孩子,他的思维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尚处在发育之中,他在做事情时可能不知道如何安排做事的先后顺序,如何以较少的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也可能没有掌握好穿衣、洗漱等的基本技巧,比较“手笨”;还可能在做作业时对知识掌握得不牢,许多题目做起来很困难。
5)天生的慢性子
有一些幼儿明显的比其他孩子动作慢,不论在什么情形下、做什么事情都慢,即便是有强烈地外界刺激他仍然是行动迟缓,慢条斯理,紧张不起来。这类孩子的神经类型往往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是孩子的先天气质。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家长了解了孩子的现实,就不会那么容易对孩子着急了。
6)缺乏自信
有的孩子在做事情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怕自己出错,所以做起事情来也是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速度自然就快不了,然而越是担心、越是害怕,孩子的动作也就越慢。如果大人这时候再在一旁不断地责备、催促,孩子的自信心又会受到影响,他的动作不仅快不起来,反而会更慢了。
7)与家长消极对抗
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很少给孩子空闲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一件任务完成了,家长另一件任务又布置出来了,家庭作业做完了还有额外的作业,额外的作业做完了还要练琴、画画,反正不能闲、不能玩。于是孩子便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做事情还不如慢点好,反正越做的快任务也就越多。
8)父母的榜样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的父母自己做起事情来经常拖拖拉拉、不讲效率,本来可以很快做完的事情要拖很长的时间,本来应当提前做完的事情也要拖到最后一刻。家长这种做事慢吞吞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养成办事拖沓、磨磨蹭蹭的习惯。
9)成人包办
成人对孩子的包办,也会造就孩子的“磨蹭”:嫌孩子吃饭慢,就把饭碗拿过来喂孩子;嫌孩子洗脸耽误时间,就帮孩子洗;嫌孩子书包整理的工夫太长,就天天帮孩子整理。殊不知,这样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会渐渐养成更加磨蹭的习惯,他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孩子知道,吃饭、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无论怎么做都可以,反正爸爸妈妈会来帮他的。
现在孩子还不到定性的时候,小时候磨蹭不见得大了就有拖延症,但是家长也不能任由其磨蹭,还是要想办法来纠正,同时要用生活实例来培养和训练他的速度,并教给孩子做事如何才能节约时间的正确方法。
一般上到高中的孩子,时间越来越不够用,紧张的学习和高节奏学校生活会让孩子改变很大,这个时期他们自身也逐渐从少年走向青年,如果家长一直正确引导,他们个人的秉性,做事风格也会有所提高改变。
孩子为什么爱磨蹭的几个原因。
1)缺少时间概念
孩子做事爱磨蹭,通常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一样具有时间紧迫感,他们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一般而言,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也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
比如吃饭,成人都会知道,不快点吃饭就凉了,吃完饭还有其他什么事,而孩子不会明白这许多,当然他也不知道吃得慢一些究竟有什么不好。再如,大人们知道,自己上班和孩子上幼儿园都不能迟到,而孩子则不然,爸爸妈妈上班和自己去幼儿园晚了,对他来讲都是无所谓的,他想的只是眼前的事情,这些都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的。
2)注意力易转移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旁边有什么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记了初衷。正在吃饭时,窗前有小鸟飞过,孩子就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本来要去刷牙,可是走到浴室里发现有一池水,孩子就开始玩起来了,刷牙当然就放在一边了;正画图的时候,忽然听到电视里的声音,孩子就会丢下画了一半的画,跑去看个究竟。于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就出现了边干边玩、慢慢吞吞的样子。
3)不感兴趣
做喜欢的事动作很快,做不喜欢的事就动作慢吞吞,这是很多小孩的现象。孩子想到室外去玩,可妈妈非让他把玩具收拾整齐,孩子心里不高兴但又不得不干,自然就会磨起洋工来;吃饭的时间到了,可孩子在饭前喝了许多饮料、吃了许多零食,他一点饥饿感都没有,对吃饭不感兴趣,当然就会磨蹭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落,每天都是硬着头皮在应付,你让他读书、写作业,他肯定是疲疲塌塌、能拖就拖。
4)动作不熟练
有时孩子磨蹭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因为他对所做的某件事动作不熟练、缺少操作的技巧。孩子就是孩子,他的思维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尚处在发育之中,他在做事情时可能不知道如何安排做事的先后顺序,如何以较少的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也可能没有掌握好穿衣、洗漱等的基本技巧,比较“手笨”;还可能在做作业时对知识掌握得不牢,许多题目做起来很困难。
5)天生的慢性子
有一些幼儿明显的比其他孩子动作慢,不论在什么情形下、做什么事情都慢,即便是有强烈地外界刺激他仍然是行动迟缓,慢条斯理,紧张不起来。这类孩子的神经类型往往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是孩子的先天气质。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家长了解了孩子的现实,就不会那么容易对孩子着急了。
6)缺乏自信
有的孩子在做事情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怕自己出错,所以做起事情来也是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速度自然就快不了,然而越是担心、越是害怕,孩子的动作也就越慢。如果大人这时候再在一旁不断地责备、催促,孩子的自信心又会受到影响,他的动作不仅快不起来,反而会更慢了。
7)与家长消极对抗
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很少给孩子空闲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一件任务完成了,家长另一件任务又布置出来了,家庭作业做完了还有额外的作业,额外的作业做完了还要练琴、画画,反正不能闲、不能玩。于是孩子便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做事情还不如慢点好,反正越做的快任务也就越多。
8)父母的榜样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的父母自己做起事情来经常拖拖拉拉、不讲效率,本来可以很快做完的事情要拖很长的时间,本来应当提前做完的事情也要拖到最后一刻。家长这种做事慢吞吞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养成办事拖沓、磨磨蹭蹭的习惯。
9)成人包办
成人对孩子的包办,也会造就孩子的“磨蹭”:嫌孩子吃饭慢,就把饭碗拿过来喂孩子;嫌孩子洗脸耽误时间,就帮孩子洗;嫌孩子书包整理的工夫太长,就天天帮孩子整理。殊不知,这样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会渐渐养成更加磨蹭的习惯,他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孩子知道,吃饭、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无论怎么做都可以,反正爸爸妈妈会来帮他的。
关于孩子墨迹这个事情,真是愁坏了无数的妈妈,几乎每天都有妈妈来跟甜甜圈抱怨。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
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
教育专家认为
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
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表达对父母的愤怒。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
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一行禅师说:“从容地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对家长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作为母亲,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节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个人事业与母亲角色之间的,感动和启迪了无数读者。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是的,现在的人生活节奏都特别快,不知不觉也用要求孩子节奏快了,看完这篇文章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推荐妈妈观看《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也是妈妈之歌的出处
更多育儿方案关注:“甜甜圈家庭教育”,更多育儿问题后台留言给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