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跟这样的人一起生活过,就知道有多可怕,生活是阴暗的。
这样的人,总是被负面情绪笼罩,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前一分钟他的评价是正面的,后一秒就可能把这个人说的一文不值。对周围的人充满敌意,别人说的任何话他都可以分析成别人是在使坏,挑衅他。喜怒无常,不和别人交往,没有可以亲近的人。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的心事悬着的,下面可能就是狂风暴雨。
3岁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当其独立性要求受到限制而又不能很好表达时,常会以发脾气表不对抗。父母长辈难免会宠爱孩子,但过度溺爱会滋生孩子任性、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劣性,令父母很苦恼。
孩子不听话、小任性有时候会不分场合,尤其是公共场合会导致父母的很尴尬。长久下去对孩子日后良好品行的形成非常不利,长大后会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暴躁,与他人相处困难。
当孩子发脾气时不宜一味的迁就怜悯,否则会助长他发脾气的劣性,愈发愈烈。这时家长可采取分散注意力、冷处理或引导法来纠正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家长一定要狠下心来,暂且不理睬,忽视他,可以先让孩子充分的发泄。
另外,教育方法要一致,不要看到孩子一哭就心软。当孩子撒泼时无人理睬,孩子通常就是哭闹、打滚。但是时间久了当无人应答时,他便会逐渐停止。当孩子安静下来后父母要给他讲清这样做是不应该的,父母都不喜欢撒泼的孩子,让他说清楚自己的要求,能满足的就满足,但应作为对他发脾气的一点惩罚,孩子的要求要延后满足。不能满足的要给孩子讲明道理,逐渐改掉孩子发脾气的坏习惯。更不可让孩子养成为满足条件时,就以哭闹变成要挟家长的砝码。
只要家长态度一致,坚持不懈,不要和孩子“硬碰硬”,也不要和孩子较劲,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处理事情,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如出现过激行为,家长可介入并阻止,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批评。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和宝宝的共同努力。
点到为止,那时候的孩子,听不进多余的话,自己都是过来人了,当年的自己,就是现在的他们!时间会告诉他的!
当下,当妈妈的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爱孩子爱的可以为孩子,却改变不了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发脾气,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吼大叫”,也许你自己都被自己“咆哮”的样子所吓坏,更何况孩子呢?
每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妈妈就会心疼不已。“疼在孩儿身,痛在母心”的经历也在循环往复的上演,每每在孩子生病或受伤的时候,妈妈就会在心底里发誓:以后再也不对孩子大喊大叫了,只要孩子健健康康的、快快乐乐的、平平安安的就好。然后,等孩子一好,事情一多,那曾经发过的誓言就抛到了九霄云外,摇身一变,成了“河东狮”。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怎么能做到既能教导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又能改变我们“河东狮吼”的负面情绪呢?如何改变孩子“我想干、我就要干”的态度,如何改变妈妈“按我说的去做”的强悍行为呢?如何避免养育中的争吵和消解不良的情绪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图片来自:绘本《妈妈发火了》
第一,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避免。
在日常的养育中,我们总是想让孩子的行为符合规范,但往往我们的态度越强烈,孩子反抗的越激烈,如此以来,争吵在所难免。长此以往,即使要求孩子去做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会让我们头疼。如此,我们需要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这样很多“暴跳如雷”的事情就避免了。
1做一个会描述问题的妈妈。
当我们不断指出孩子做错的时候,孩子不由自主地会有抵触的情绪,而不愿意按照我们的指令去做。
但如果我们只做问题的描述者,我们指向是问题本身,这样孩子觉得只是在解决一个问题,情绪就没那么抵触。
例如,孩子上完厕所,灯没有关。我们只需要说:“厕所灯还开着呢。”这样不带任何情绪的叙述,也就告诉了孩子应该怎么去做了。
2做一个会提示的妈妈。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惹我们生气。比如:从冰箱拿的牛奶忘记放回去了,但是我们一看到牛奶没放回去,就觉得孩子做了什么天大的错事。但如果这个时候你说一句:“孩子,牛奶不放回冰箱,会变酸的。”接下来,孩子就知道怎么做了。
3不做长篇大论的妈妈。
想来我们每天对孩子不睡觉这种问题,并不陌生。一般情况下我们是这样说的:“都几点,还不睡觉。现在不睡,明天早上肯定起不来,上学迟到了怎么办。你答应好读完书就睡,可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啊!”如果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你改变一下说话的内容,简单告诉孩子:“睡觉时间到了,给你睡衣。”
任何孩子都不喜欢妈妈的长篇大论,对他们来说,越简单越有效。
如果我们在日常中,能反思一下与孩子说话的和内容,用孩子喜欢的语言与孩子沟通,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这也会避免我们不良情绪的发作。
图片来自:绘本《妈妈发火了》
第二,找回失去的自我,当妈妈首先要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然后才是孩子的妈妈。这就要求妈妈们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要懂得取悦自己。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在工作中积攒成就感和自信心,这样才能有足够爱的能量,来抵御养育过程中的各种可能一触即发的负能量。
第三,让丈夫归位,参与到育儿中来,可以缓解负面情绪。
当下,社会对爸爸的要求似乎并不高,只要每月能交上工资、偶尔陪娃耍耍,只要不出轨、不夜不归宿就是一个好爸爸。但是作为一个理智的女人,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认为养娃就是女人自己的事情,我们要更多地给男人灌输“养不教,父之过”的思想,让男人和我们共同承担起育儿的责任。
在日常育儿时间里,把爸爸从酒局、牌局中拉回来,或者让他们更少的去参见这些聚会,多一点陪伴孩子的时间。研究表明,3-8岁由父亲参与的孩子,会更积极、更阳光。
如果每天下班回家,丈夫能主动放下手机,把看电视和玩游戏、刷的时间,用来帮妈妈做一些家务,妈妈的怨气和怒气也会减少一些。
亦启读绘本——您身边的阅读专家。坚持,只为孩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