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爱情三角理论是谁提出的?(斯坦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斯坦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中的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三次约会定律谁提出来的

「三次约会定律」是指一个人会透过前后各三次的约会,便能够对其是否有好感。这个法则源于心理学家艾力克·佛洛依德提出的心理学理论:人们会透过和对象进行三次的约会,来决定是否要发展出亲密的关系。参考资料.《三次约会定律》,张怡筠著,出版社:天下杂志出版社,出版日期:20年10月1日。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理解柏拉图式的爱情

最近正在看这本《看的重建》这本书,可以分享下这个观点。

大约在公元前380年,柏拉图创作了著名的《会饮篇》,全面讨论了爱的本质,在文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区分。柏拉图假借当时的知识分子特有的信仰,讨论爱的不同之处。在讨论中,书中人物保塞尼亚斯描述了两种爱:神圣之爱——与智慧相关的长久投入的深爱;还有一种被和吸引力所驱动的凡俗之爱。2000多年前的思想家们就认识到了爱的复杂性、其本质上的多面性以及短暂的热恋和长久的爱之间的区别。柏拉图明确区分了基于和短暂激情的喜爱和对另一个人深沉持久的关爱(真爱)。

在同一篇文章中,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将爱描绘为追求神性的力量,声称我们生理和心理上对生殖的需求表现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生的渴望。“柏拉图式的爱”这一术语,今天常用来指代无性的爱,但是更确切地说,它是对世界上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美的向往,这种美可能在某人或某物上有所体现。在一个人身上认识到这种美好或纯洁,会让我们更加接近神性。在柏拉图的理念里,我们不是爱个体,而是爱那个人的内在美,那种超越了个人存在的美。因此,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实际上爱的是存在于任何人身上的那种美——这是一个非常敏锐而且重要的见解。柏拉图越过对他人无私关爱的态度,试图讨论其潜在的深层

次原因。

许多世纪以来,柏拉图的学生们,特别是亚里士多德,扩展了他的爱的理念,这种理念对人们的爱情观影响深远。实际上,古希腊的术语仍被用来描述不同种类的爱,比如在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1960年的著作《四种爱》中也用到了这些术语1 。Philia指的是手足之爱,或者说友爱。Storge通常理解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或者特殊密友间某种更为紧密的纽带。Eros指的是激情和浪漫的感觉,最接近坠入情网。最后,agape指的是最高形式的爱,超越一切、无条件的爱,特别是上帝对人的爱。古希腊丰富的词汇表明,对于爱的意义的很多困惑,源于在英语中,我们只有一个词来描述各种各样的情感状态和概念。

总结一下,柏拉图式的爱是纯净的无欲无求的爱。在柏拉图的理念里,我们不是爱个体,而是爱那个人的内在美,那种超越了个人存在的美。但是现在社会,由于环境和价值观原因,生活中的每个人在追爱的过程中,都是有所需求的,很难达到柏拉图式的爱,这可以理解为一种美好的情怀吧。在现实的人,还是要现实一点为妙。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