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描述了人类个体的人格结构和心理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的原始本性和的来源,自我是人的意识和理智的代表,超我是人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的来源。这三个部分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反应。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是心理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情感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1.B=f(P,E)=f(LSP),即行为是心理与人的函数,或是说心理生活空间的函数,其中P为人的自我状态,E为心理环境.把此公式推广到群体过程,勒温把P看成是许多人,把E理解为准社会的心理环境,这样构成了群体的生活空i间.个人在群体中生活,其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LSP),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的制约.
2.早期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本我(Id):位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3.角色失调: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角色、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4.社会心理学是介于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究对象的边缘学科.是研究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社会行为的学科.
5.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从认知上说,6~8个月的婴儿开始对自身的连续性的感觉,即自我意识到萌芽,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基础.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的核心机制,是他们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不断校正、调整对自己的认识,使自我概念达到整合.
五大观点之一:心理结构分区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把人的心理结构: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是潜意识进入意识的过度区域,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潜意识通过梦、口误、或者对于某个事物的观点可以窥见。
五大观点之二:人格结构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追求生物本能的满足,追求的是一种快乐原则,不顾及伦理,体现了人的生物性。“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一种良知,是良心的发现,遵循道德原则,受到和从众影响,人的“超我”就会展现出来。“自我”是“本我”和“超我”的协调者,根据现实来决定是否暴露本我,遵循现实情况的原则。打个比方,如果“本我”是一匹脱缰的野马,“超我”是一架马车的话,那么“自我”就是驾驭马车的车夫,实现二者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就会发生心理上的问题。
五大观点之三:生命动力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本能和营养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性和营养给予人“生”的力量,相反则是“死”的能量,体现了没有对外连接“死”的力量,是一种趋向破坏、毁灭的力。
五大观点之四:人的成长发展阶段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把性心理发展分为口欲、欲、性器、潜伏和生殖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聚焦的点。俗话说:多大的人干多大的事,在任何阶段如果不能满足或者满足过度,都会对心理造成影响。比如:婴儿,绝不能忽略对他口 欲的满足,安抚奶嘴应该持续合理的时间。
五大观点之五: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一旦陷入焦虑,自身心理会产生保护作用,就是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压力和现实要求的压力时,形成的一种调整与现实矛盾的行为。常见防御机制形式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比如压抑,就是把意识层的你不喜欢的东西压到潜意识里不去想,可能会出现“躯体化”症状或者强迫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