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的习俗水平的第三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有三水平六阶段。
第一水平是前习俗道德水平。
第一阶段是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是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第二水平是习俗道德水平。
第三阶段是“好孩子”阶段;
第四阶段是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阶段。
第三水平是后习俗道德水平。
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和法律的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是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的定向阶段。
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顺序可由后天教育和干预而改变的。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属于伦理学中的道德发展理论章节。该理论主要探讨人类道德发展的过程和原则,强调个体在道德决策中的成长和进步。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预道德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和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在预道德阶段,个体按照自身需求和利益行事;在道德相对主义阶段,个体开始考虑他人的观点,但仍然以自己的利益为导向;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个体能够根据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进行决策,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公正。
该理论对于道德教育和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尔伯特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道德认知发展论的理论核心。
劳伦斯·科尔伯格自1958年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对其作了首次阐释后,不断修正,直到1983年他把所有研究成果整理为三大文集时还在进行修改,可见其治学之严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的。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杜威和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理论的观点:
①道德发展的核心是认知;
②促进道德发展的因素是社会交往。
主要运用道德两难法,这也是论证他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发展模式的主要依据。
科尔伯格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的故事“汉斯偷药”,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