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把孩子培养成功这种理念本身就是错误的。应该换一个字,把“成功”改为“成长”,关注孩子成长,让孩子先成“人”,成了“人”,自然成“才”,最后成了“人才”,也就完成了“成长”,最后才有“成功”。下面用我的一篇家教文章详细谈谈这个问题。
把“成功”改成“成长”
(张清义聊家教)
家长因为望子成龙心切,所以一直把培养孩子的成功作为家教的唯一途径。殊不知一味追求成功就陷入追求“术”的误区,从而偏离了道。我们经常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精神境界,唤醒兴趣。热切地渴望孩子成功,就会很自然地对孩子的知识、技能、成绩过度地关注,从而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忽视了孩子精神境界的形成,忽视了孩子心灵家园的建设。在这一切的忽视中自然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出现了不知不觉地漠视。我们经常讲,一个人其实是两个人,一个精神人,一个物质人,忽视了精神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培养人才,因为人才是工具。如果孩子成了人,自然就会成才。所以家长应该走出误区,把培养孩子成功变成培养孩子的成长,先成人,后成才,先把孩子的人生目标、精神境界、健康人格等等问题解决了,再给孩子规划学业,丰富知识和增强技能。要想更好地培养孩子成长,首先需要解决下面几大问题:
1、家长自己的言行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日本教育专家铃木镇一有一次意外发现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口才都特别好,说话能力很强。于是铃木就把这些孩子的家长都请到学校,让他们谈谈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的经验,家长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不知道怎样培养的。其实我们知道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因为孩子成绩差,家长经常对孩子说教,唠叨的多,孩子听得多,有时推脱责任 ,反驳家长几句,就这样在无意当中训练了孩子的语言能力。
其实在国内考上著名大学的孩子家长,你如果问他怎样把孩子培养得这么优秀,一般都会这样回答:“我们家长其实没怎么管过孩子。”我们看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既然家长没有意识到管孩子,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定是受到了家长言行的影响。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言传身教的巨大作用。
2、培养孩子成长就要解决孩子的精神境界问题。
如果我们一味关注成功,就不能从“术”的误区走出来,也就不会理智地把重点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上。下面我们从两个历史人物中来看看方向错了,结局是何等迥异。
孔子,一个改变了中华民族的伟人,春秋时期广收门徒,兴办私学。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这里的“志于学”的学,不是谋生之学,也不是谋仕之学,而是大学,大学就是大人之道,君子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成人。孔子和他的学生都解决了精神境界问题,解决了人生价值观问题,他们把研究历史文化作为职责,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对天下黎民和社会担当责任。这些儒生不追求个人利益和成功,解决的是自己的修身和成长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解决了人生的精神境界问题就解决了人成长的问题。
另一个历史人物,此人叫邓析,和孔子同一时代,他也办私学,广收门徒。邓析给学生讲授法理,如何提高自己的辨才,如何帮人打官司,解决纠纷。他关注的是个人的利益和成功。下面是一个关于邓析的故事:有一个富家的子弟不慎坠入河中被淹死了。尸体被一个穷汉捞起。这个穷汉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就狮子大开口向富家索要钱财,富家急着要回亲人的遗体,但钱出得太多,又不舍得,于是找邓析讨教方法。邓析说:“你不要着急,耐心等,尸体别人不会买,他只能卖给你。”穷汉为了钱,不见富家动静,也去找邓析,邓析告诉穷汉说:“你不要着急,耐心等,他家早晚买尸体,只能到你这里买。”因为邓析关注个人利益,教人如何成功,人人皆为自己利益不择手段,所以就激化了当时郑国的社会矛盾。使社会出现了混乱。郑桓公的子孙掌权后,令人杀了邓析。
同样是办私学,同样规模宏大。 孔子,流芳百世,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邓析,声名狼籍,虽为饱学之士却不得善终。原因显而易见:孔子关注人的成长,解决人的精神境界问题。邓析,关注人的成功 ,他让人不择手段的想解决自己的个人利益问题。
3、要培养孩子成长必须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巴菲特有一次在美国一所大学里讲演,一个学生问他成功的标准,他说,到了我这个岁数你们就会知道成功的标准看看有多少人关心你和爱你。你是否生活在爱的关系里。金钱不会让人幸福。巴菲特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人成长中幸福感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幸福感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1、 爸爸妈妈关系必须保持良好,这样使家庭环境温馨和谐,让孩子有安全感。爸爸是天,回家不能大呼小叫,颐指气使,要真正做到天清。妈妈是地,不能在家中乱发脾气,唠唠叨叨,要真正做到地宁。
2、制造机会,让孩子感到被需要。例如让孩子策划活动,让小伙伴来家中玩,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重要,体验到一种被接纳、被需求、被认可的价值生活,孩子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
3、家长因为疯狂疼爱孩子,过度关注孩子所做事情的结果,从而忽视孩子独立承担责任感的培养,最后陷入只关注成功,不关心成长的误区。例如:孩子做完作业,让家长检查,最后签字。如果我们家长检查,就会关注孩子的对错,对孩子整个掌握知识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忽视。孩子因为有家长检查并每天保证他的正确,自然在做作业过程当中的认真程度值得怀疑。孩子自己的作业,应该他自己检查保证正确,这样孩子的独立承担责任感就会得到培养。再比如:孩子犯了错,家长去道歉。孩子不会做的事情,家长直接替孩子做。这同样是家长只关注事情的结果,忽视对孩子独立行事能力的培养。孩子不会做的事情,家长最好帮助或教会孩子如何做。
把成功改为成长,虽是一字之差,但教育效果会天壤之别。以成功作为目标为孩子规划学业,只是做了家庭教育的一半,另一半就是培养孩子的精神境界,给孩子输送足量的精神营养液。让孩子在不断追求独立精神和社会担当中自然形成神圣感,自然建立人道主义公德,自然成为一个为社会付出才智的人。
文章为作者原创。
谢邀!
坦白说,自闭症是个非常沉重的话题。自闭症孩子的未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他们才有未来。
我们用尽全身力气也不过是为了他们能泯然于众。
受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的影响,人们认为自闭症儿童是“星星的孩子”,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天才。
的确有像英国的画家史蒂芬·威尔夏(Stephen Wiltshire)这样的天才,被称为“人肉照相机”。他从3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看一眼就能画出城市的每个细节。
但是更多的自闭症人士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可能随地大小便,他们可能没法表达自己的需求。
我记得有一部文章和李连杰演的电影《海洋天堂》,很真实地描绘了自闭症孩子和家长的状态,爸爸辛苦照顾自闭症儿子二十几年,当他知道自己得了肝癌时间不多时,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去世后孩子怎么办。这是所有自闭症家长的痛。
这不是一个家庭能解决的,这需要很多家庭的互助,需要全社会的支援。
为了掌握生活技能,融入社会,绝大多数儿童需要长期的教育训练和行为干预,对家长、社会和国家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孤独症谱系障碍在全世界范围内被视为亟需优先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在美国的公立教育系统对自闭儿童的训练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动手能力,社区意识和环保意识。可喜的是国内关注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人越来越多,能够感受到公益组织、部门都在想办法,每个层面都想要做的更多,这令人鼓舞的。
我表姐的儿子,就是这么一个智商奇高的孩子。他今年10岁,前段时间做了今天的高考数学卷,120多分。可是,天赋异禀对他的伤害,比益处多得多了。
我表姐和表姐夫,都是大学里的教师。在小外甥3岁多的上小班的时候,因公外出交流一年。我当时在家上班,小外甥就理所当然地寄养在我家,还可以陪我1岁多的儿子玩。
我算鸡娃比较早的妈妈了吧。娃一岁多的时候,每天给他放《声律启蒙》《三字经》还有《牛津树》磨耳朵,中间还放过一段时间的《道德经》之类的。
我儿子特别喜欢声律启蒙,每天抱着小音箱,话还说不清楚,就跟着念了,特别好玩。
我记得那天,小音箱没电了,《声律启蒙》播到一般卡壳了。儿子听得正开心呢,以为是我欺负它,哭着一定要。被吵到不行,我就想着,先带俩孩子下楼玩一个小时,上来就能听了。
没想到,人家从一冬,背到十五删,整整90首,背了一个半小时!
要知道,凯叔版的《声律启蒙》,一个音频就是三分钟,读三遍!
小外甥不仅背下来,节奏还记得丝毫不差。
我偷偷叫来老公和小外甥的外婆,也就是我舅妈,大家的眼神都是满满的不可思议。
我给表姐发信息,问她是不是教孩子背过呀,太牛了。结果表姐反问我,《声律启蒙》是啥?
如果小外甥是天才,那我就是发现天才的伯乐呀!我那感觉,就跟我自己中了大奖差不多,当天就搬回了《凯叔声律启蒙》,让小外甥照着读。
不出半个月,四岁多的小外甥,不仅认得里面所有的字,还能讲出典故了!我儿子还停留在哥哥念一首,他附和一句的水平上。这智商的差距,太明显了。
其实要说我儿子,也不傻的。小班认得全班小朋友的名字,中班会算百以内加减法,我个人是挺满意的。只是跟神童比起来,还不如人家随便看看的。
表姐决定放下手中的科研,在工作上躺平,全力以赴培养小外甥。她是物理老师,又在国外呆过,那就英语数学物理都来吧。
从表姐回来后,小外甥每天只有下午上幼儿园,跟小伙伴们玩。早上,表姐要么请学生教,要么亲自下手启蒙。
来看看他中班的学习成果:小学数学搞定,能看市面上的青少年科普书,英文牛津树刷到12级,能看懂简单的章节书了。
再来看看他大班的学习成果:数学学到初二,物理中考能考及格,原因是不喜欢电学。
但是人家做题不用手,都动嘴,他说,有个大人帮他写答案!
他喜欢看科学类的纪录片和杂志,现在看的,我都不知道那些是啥,反正我都看不懂。
刚上小学的时候,他是全班最不认真听课的孩子。老师问他原因,他说,都会了,没有什么好听的。他也不吵不闹,课堂上就是沉浸式地做自己的事情,除了语文课,他连课本都不带。
一年级正是老师给孩子们立规矩的时候,小外甥他们班也因为他,多了好几个上课看闲书的孩子。
表姐还想让他只上半天课,剩下的时间自己辅导,可是,小学并不允许这么做。
小外甥就是班上除了学习好,其他啥都不干的孩子,是这个班的特例。
没办法,老师让他坐最后一排,靠门边,单独坐,爱看啥书看啥书吧。
他还不喜欢上体育课,做广播操,因为,他学不会动作,要么同手同脚,要么做错动作。
跳绳,孩子们正常可以跳到100多个,他一分钟跳40个。动作可笑。
不会系鞋带,班级大扫除站着发呆,美术课上的绳子总是编不起来,字也写得像鬼画符。
那时候还有奥数,除了一二年级的比赛,其他他都很拿手。一二年级比的是汉诺塔和七巧板,七巧板他就是整不明白啊!
可是,不允许跳级比赛,白白丢了拿一等奖的机会,
他还很不合群,经常一句话都不讲,别人跟他讲话也不搭理。
跟他熟的人都觉得挺正常的,在我们家,他也就跟我和我娃说话,我老公说话他都不理不睬的。
我娃大班被他带入坑奥数,也算水平不错的了,一年刷完一二年级的学而思。可是他总说我娃太笨,有的题目一眼就看明白了,我娃还得哼次哼次算半天。
他能带我娃看原版纪录片,边看边带讲解的那种,讲解得还不赖。
他还是个作文高手,问他怎么写出来的,他说,多看几本作文书就会了啊,这有什么难?
他没有童年。不会玩玩具,没搭过积木,连下楼玩都勉勉强强。我带着他和我娃下楼,让他跟着我娃,每一次都跟不上,最后,他自己蹲在边上研究自己的东西。
小区里的孩子们觉得他是怪胎。还好我娃战斗力强,每次听到有人骂哥哥,都要跳出来把那孩子教训一番。
但是,他确实没有朋友。同龄人除了我娃,他都没办法交流。
表姐也带他去过好几趟医院,确诊了阿斯伯格。
或许,他这辈子,只能带着他的高智商,独自看高处的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