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性取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恋形成的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有哪些)

恋形成的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有哪些

关于恋的形成原因,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概括起来,目前关于恋成因的理论有以下五类:
第一类: 生理学理论。其中包括(1)胎儿期因素;(2)大脑因素;(3)荷尔蒙因素。
第二类:心理学理论。其中包括(1)弗洛伊德的理论;(2)贝伯(Bieber)
的研究;(3)沃夫(Wolff)的研究等。
第三类:学习理论。
第四类:互动理论。
第五类:社会学理论。其中包括标签理论(labelingtheory),预言自我完成理论(self-fulfillingprophecy)等。(Hyde,442-449)
将这些理论作进一步的概括,可以将关于恋成因的说法归结为先天说与后天说两在类。先天是指生理因素,如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的影响等等;
后天则指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以及造成所谓"境遇性恋"的环境因素等等。
对于恋形成的原因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至今没有定论。根据1992年美国精神病学调查,在508位应答者中,28%的精神病学家认为恋是一种不受环境影响形成的精神不正常病症; 但是72%的精神病学家则认为,恋的产生是因为生理因素造成的,如遗传、胎儿出世前荷尔蒙的发展,或者是前下丘脑间隙的核及大脑前连合构造差异等等不同的生理因素。(郭玮,1993年)潘光旦先生在我国历史典籍中择取一些说法,分别作为恋形成先天说与后天说的证据。关于先天形成说,他是以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所载古代恋者春江公子诗为例的,诗云:"人各有性情,树各有枝叶,与为无盐夫,宁作子都妾。"关于后天形成说,则以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 里的说法为例:"凡女子淫佚,发乎之自然,娈童则本是无心,皆幼而受绐,或势劫利饵耳。"(蔼理士,潘注,第324页)
卡伦的《性行为与恋》一书在考察了遗传学、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尚无充分理由说明遗传是产生恋的原因。但是胎儿期的因素,能够使一个人发生性倒错,进而形成恋倾向。
关于遗传因素影响的最新研究证明, 恋男子同双生兄弟的57%、异双生兄弟的24%和一般兄弟的13%也同时是恋者;恋女子同双生姐妹的50%、异双生姐妹的16%和一般姐妹的13%也同时是恋者。因此,比较可靠的结论是,遗传因素部分地影响了恋倾向的形成,即性取向的全部遗传力对于男子来说大约是53%,对于妇子来说约为52%.
列维发现的恋与异性恋脑结构的区别究竟是导致恋的原因,还是恋行为的结果?但他的研究似乎已可以证明,性倾向具有生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一切性质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生理基础。如果恋有如此多的定义(行为、身份、感觉,主动被动角色),而如果它部分地是由文化决定的,那么它怎么能够又是生理决定的呢?列维又是如何确认解剖对象的性取向的?怎么能确定他们是绝对恋者,双以至恋者,还是异性恋者?或许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类型的恋,其中只有一个分支受到生理因素的强烈影响;或许生理只是使个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偏爱,文化与生理的作用同样重要。在这两种情况下,生理的影响都有基因为其基础。
近年来,由于对恋成因的先天因素的研究有了不少进展,引发了如何评价此类最新发现的一些从功利角度出发的论争。论争双方的主要争论点是:一方认为如果能证明恋这种性取向是先天的,将大有利于恋者获取社会的同情和认可; 正如西方恋权利团体的一位领导人所说的那样:"人们不应该反对恋权利, 因为我们是生来如此,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恋是遗传的,你就不能把它怎么样。如果今后有更多的类似研究,同就会被接受,而不再被视为病态。"
用不着先证明恋是先天的,然后才能承认他们的权利和地位,即使恋是后天习得的,或者干脆就是一些人有意的选择,全心全意了完全有权利这样做。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还担心,如果查明了产生恋倾向的被一些视恋倾向为异常、病态的人所利用,用来消灭或修改这些因素,以便达到最终消除恋的目的。 例如,一位恋活动分子说:"同不是什么需要为之辩护解释而是需要被接受的东西。在人们接受我们之前,世界上所有的科学证据都无助于改变人们对同的恐惧。 另外,有人担心,如果能够清楚地鉴别''同基因'', 今后就会有人试图''矫正''成年同者或发现天生的同胎儿并将其流产掉。"
这种争论在虽然还未见诸传媒,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却有人已经对此有所思考。 一位恋者是这样说的:"长久以来关于恋成因的争论不外乎有个现实的问题:如果是学来,那么必然可以予以纠正,改造回去;而如果是天生如此,面对自然力量, 以目前人的能力,只好是随他去。所以抓来一个gay(男恋者——作者注) 问问,他必说自己没错,要错也是DNA某一段出了错。为什么没有人大声提出异议:我有自由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有当个恋者并自得其乐的权利。 有两个老美(美国人——作者注)对我说,他们希望科学家关于gay的脑子里有个部位有所不同的研究是真的,只可惜他们为什么不换个方向想想这个问题。我个人坚信,造成恋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同我们看见太阳发光,月亮也发光,可他们的发光机制根本不同一样。我是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他还说:"我不赞成对恋成因的研究和调查,我想这永远不会有个完整的答案,也没有意思。如何解决现实中的恋的各类问题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我们的未来不是没出生的小孩以及小孩的小孩,我们的未来是明天,明年我们该怎么活的问题。活下去是首要问题。"

性取向的问题怎么看待

性取向,是性的一部分,特征是在情感、浪漫和性方面受到特定性别的持久吸引。四种性取向分别是恋(被相别的人所吸引)、异性恋(被不别的人所吸引)、双性恋(受到两种性别的人的吸引)、无性恋(不受任何一种性别的人的吸引)。

还有其他的取向和问题,其中大多数是跨性别的。它们包括但不限于:

·反串者:一些人有时会穿异性的服装。大多数反串者是异性恋者。

·异装癖者:穿着打扮和异性一样。一些异装癖者一直穿异性的服装,并且成功地被看作是相反性别的人。

·易性症:相信自己天生就弄错了性别。他们有时会通过荷尔蒙疗法和变性手术来改变这种情况。

·雌雄同体:这些人具有两性的性特征。这通常发生在发展的胚胎阶段。

·阴阳人:这些人生下来就有染色体和荷尔蒙的缺陷,导致他们不能被简单地归入男性或女性的范畴。

一些研究表明,女恋者和异性恋者在心理健康和快乐方面几乎没有差异。到目前为止,尚缺乏科学数据证明性取向调整技术可以有效改变个体的性取向。有充分记载的少量尝试都是不成功的。另一方面,有可能一些接受(心理或药物)治疗的个体最终的确成功地改变了。还有一些人可能没有经过干预而已经改变了他们的性取向。

由于社会普遍存在对非主流个体的性偏见,一些国家的法律规定禁止基于性取向而歧视求职者或同事。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的思想会进一步解放,慢慢地能够接纳这些性取向少数者,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多元包容。

恋是天生的,还是后期因素引起的

偶然看到这个问题,我有了想回答的冲动。

现今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放宽了恋的政策,甚至人们看待恋这个问题也更多的是愿意去接受而不是一味的排斥,尤其是偏年轻的群体。 其实我就是一个相当能接受恋的人,这个也是源于我接触了很多有关恋的书籍,在这些大量的书中我总结下来是恋有天生的也有后天形成的,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后天形成的。

在这里我想借用一句话:我不是恋,只是我喜欢的人刚好是异性。这句话可以解释我要说的恋有后天形成的,这些恋通常情况下会很专情,只认定了这一个,其实这种爱情是很美好的,所以我并不排斥恋人群。

还有一些情况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比较小的年纪时就遇到一些异性做出了让他(她)非常讨厌甚至说恶心的事,那么这个人肯定会从心理上就有了排斥异性的阴影,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意识的不去接触异性而更多的去与同往,这也就促成了这个人变成恋。

另外还有,一个人在与异往后,遭遇了非常大的打击,甚至让他不再相信异性,而且他(她)发现身边的更懂他,更能让他(她)去倾诉,那么他(她)很可能会转变性向。

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是:直男可以被掰弯。答案是真的可以,这样通常是有一个恋在引导你,让你对此感兴趣。不用怀疑,我身边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

在这里我只总结了一部分后天形成恋情况,我更想说的是有接受恋的人就有排斥恋的人,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有些甚至很激进。在不少国家恋的生存环境很恶劣,他们不敢暴露,害怕承受来自社会谩骂和来自亲人的指责,其中包括。我衷心的希望国家和对待恋可以更宽容~ 以上内容纯手打,纯属个人意见,不喜勿喷,谢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恋是遗传还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都有可能啊。

受世俗观影响,人在启蒙知道爱情时,就以为是男女之情。但如果生活在一个才应该在一起的世界,那么人从很小就知道,是正常的。

所以,可能是遗传,可能是后天影响。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