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特应性皮炎,又称遗传性过敏性皮炎,IgE皮炎,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具有严重IgE倾向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由于此病与遗传关系密切,所以很多药物只能够起到一时的缓解作用,很难将其治愈。中医可使用养血润肤法调理。平时注意皮肤的保湿,可使用药浴等方法,勿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涤剂。
特应性皮炎药物治疗。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湿疹,又称为特应性湿疹、遗传过敏性湿疹、异位性皮炎、特异性皮炎等,中医称为四弯风、婴儿湿疹、奶癣。建议口服药物进行控制治疗。
皮炎和湿疹常作为同义词用来指一种皮肤炎症,代表皮肤对于化学制剂、蛋白、细菌与真菌等种种物质的变应性反应。湿疹一词没有特殊的含义,而皮炎则有限定的意义。
常用脂溢康抑制油脂分泌、治疗。若用皮炎代替湿疹作为诊断术语,则指的是真皮、表皮联合反应,它可以是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这三者可以联合存在。指导意见[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炎症可由急性到慢性,反复发作,剧烈瘙痒。皮疹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表现。
⒈婴儿期以往又称婴儿湿疹。大约60%的病例都在1岁以内发病,通常在出生2个月以后。初为颊面部红斑、瘙痒,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头大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
由于搔抓、摩檫,很快形成糜烂、渗出性损害和结痂等。皮疹迅速扩展到其他部位,包括头皮、额部、颈、腕、四肢屈侧等。渗出性损害最常见于婴儿。
皮疹多形性,界限不清,由于搔抓,可出现继发性损害及感染。病情时轻时重,某些食品或环境因素可使病情加重。一般在2岁以内逐渐好转、痊愈。
⒉儿童期多在婴儿期缓解1~2年后,自4岁左右开始加重,少数婴儿期延续发生。皮损累及四肢伸侧或屈侧,常限于肘窝、腘窝等处,其次为眼睑、颜面部,皮损潮红,渗出现象较婴儿期轻,丘疹暗红,伴有抓破等皮肤损伤,久之,皮疹肥厚呈苔藓样变。
少数可呈结节性痒疹样损害,呈黄豆大小、角化明显的隆起性坚硬结节,正常皮色或暗褐色,表面粗糙,散布于四肢伸侧,附近淋巴结可肿大。
⒊指12岁以后青少年及阶段的特应性皮炎,可以从儿童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发生。皮损为苔藓样变,或呈急性、亚急性湿疹样损害,好发于肘窝、腘窝、四肢、躯干。
除上述症状外,皮疹常为泛发性干燥丘疹,或局限性苔藓化斑块。抓后有血痂,鳞屑及色素沉着,较少渗出。皮肤广泛受累和苔藓化,可形成"播散性神经性皮炎"改变。
约60~70%可伴有支气管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实验室检查]⒈血液学和血清学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T淋巴细胞(尤其是Ts)减少。
血清IgE含量明显增高。⒉皮肤试验对某些变应原(如真菌、花粉、毛屑)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常呈阳性。用结核菌素、念珠菌素等作皮内试验(迟发型过敏反应),常为阴性或弱阳性。
⒊色划痕试验用钝器划皮肤,皮肤出现白色划痕(正常人呈红色)。[诊断及鉴别诊断]婴儿期和儿童期皮疹多见于面部及四肢伸侧或肘及腘窝,呈红斑、丘疹及渗出等多形性损害;青年和成年的损害为肢体屈侧或伸侧的苔藓样变,皮疹瘙痒剧烈,呈慢性复发性过程。
确定患儿是否具有"异位性"素质,对AD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主要依据为个人或家庭中有遗传过敏史(哮喘。过敏性鼻炎。遗传过敏性皮炎)、IgE抗体测定和某些药理性试验。
本病应与婴儿脂溢性皮炎、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治疗]治疗原则内用药与外用药相结合,与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的治疗用药相同。
⒈西医治疗⑴全身治疗①抗组胺类药主要起镇静止痒作用。常用扑尔敏4mg,每日3次。小儿皮损消退后,最好能继续用数日。
②抗生素对皮损广泛且有糜烂、渗液的病例,即使没有明显细菌感染的表现,也应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如红霉素250mg,每日4次。
③类固醇激素原则上不用于一般病例,但异位性哮喘例外。对严重病例,为尽快控制症状,可短期(2~3周)使用。④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环孢素A(CYA)和干扰素等。
对AD疗效如何,目前尚无足够资料证实。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