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教育 > 大学生心理

被网瘾的不是网民是谣言(现在有多少人没有网瘾不玩手机)

现在有多少人没有网瘾不玩手机

你好我是春风得意,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除了老年人和刚出生的在外,应该全部有玩手机瘾,

现在一岁不到的小孩,只要能拿手机的,都喜欢玩手机,

老人也有很多一部分,有智能手机的,眼睛好使的,也在玩,

玩手机都快全民参加了

网瘾是不是网络游戏导致的

任何成瘾性都与社交脱不开干系。一个无法和任何人沟通,去外面装X的游戏(任何其他东西),绝对不会让人成瘾。

网瘾瘾的不是网,而是那种简单到一个你好就可以开始,简单到一个窗口的叉就可以结束的社交关系,这在现实中是永远无法做到的,因为面对面需要对方不伤害的信任,而你并不能顺着网线来打我,这就造成交友成本极低,甚至到最后发展到只要玩同样的游戏,就可以抹除两个现实见面的人之间的隔阂。

烟酒代表不良少年,难道不良少年基因里喜欢烟酒?人生的第一口酒第一口烟哪个不是难受到要死?而“不怎么怎么样就不和你玩了”这样的行为通常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失去社交的结果和激将法,再加心智不成熟的年龄,很容易就被同化掉。(但如果老板说类似的话,那估计他还没长大,有能力尽早远离“服从性测试”)

我觉得在现代社会是个人就知道毒品的危害,应该没有人会产生“想试试”的心理,那为什么还大力禁止,因为还有这类人群,为什么有?结合上面的很明显,有这个圈子,而这个圈子在以各种手段吸收人,强迫的逆反是很重的,真正的原因我想还是社交圈子问题。

人是群居动物,刻在基因里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阿司匹林和还是同一个人发明的。所以网游有没有积极意义不下定论,但一定是有意义的,对广大自闭人群来说,网游可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社交。

什么是网络成瘾

现代人在充分享受计算机网络带来的诸多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正经受着它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惑或者痛苦。“网络成瘾症”就是由此而产生的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

“网络成瘾症”的典型表现

“网络成瘾症”是指患者往往没有特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停留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

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等。

“网络成瘾症”的典型表现主要包括情绪低落、无愉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餐饮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和能力降低、思维迟缓、有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大量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滥用药物等。一些国家调查显示,20~30岁的青年群体是“网络成瘾症”的易感多发人群。

“网络成瘾症”的人格特征

“网络成瘾症”的人格特征形形,其类型五花八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成瘾,指上网者迷恋网上的所有音乐、图片以及影象等,有专家指出每周花费11小时以上用来漫游网站的人,就有成瘾的嫌疑。

二是网络交际成瘾,指上网者利用各种聊天软件以及网站的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

三是强迫信息收集成瘾,这包括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

四是游戏成瘾,这在许多大中小学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发现,“网络成瘾症”患者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特征,而且大多数人在对互联网上瘾之前,常有其他方面的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症。纵观国内外的研究结论,“网络成瘾症”患者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征和行为表现,即喜欢独处,敏感警觉,倾向于抽象思维,缺乏社会交往,不服从社会规范。有研究者估计,5%到8%的互联网使用者“网络成瘾症”倾向。

“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危害

全球闻名的日本“筑波城”和美国“硅谷”的科技人员,由于科技信息量大,致使一些人对超负荷的信息缺乏适应和承受能力低而“消化不良”,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症状,如寂寞、心情压抑、沮丧、疲倦、性情孤僻等“筑波病”或“硅谷病”,即因特网综合症。

诺丁汉大学心理学家麦克、格里弗斯博士是最早研究网络病的专家,他认为,“过分迷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或。”他在调查分析网瘾患者时发现:“患者的行为与成瘾者类似,一接触因特网就兴奋异常,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耐。。。他们高兴时肯定是在因特网虚拟世界中冲浪;情绪低落、焦躁则在上网时不得之时。”

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上,有科研报告指出,迷恋互联网极易“上瘾”,危害最多的群、当属学生——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承认出先了与成瘾有关的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等症状。伯兰特医院一名心理学教授在对277名学生进行的调研后发现,有72%的学生遇到彷惶、苦闷、沮丧、失落感等负性心理障碍,往往求助并依赖与互联网络寻求刺激、慰藉,以求摆脱心理困境。他们多认为:“在互联网上找朋友容易得到亲切与顺应的感觉”。但如此这般,对于人们意志品质的提高,烦闷与不良情绪的消除并未获取真正实际的收益,却给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更多的损失。

“网络成瘾症”的心理症结

据称,许多人沉迷网络,是因为寻求家庭问题的解脱,而摆弄计算机恰恰是最便捷的。但问题是,为躲避现实问题而沉迷于互联网络,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美国天文学家克利福特认为,大学生尤其容易得“网络成瘾症”。因为在大学里读书很辛苦,要想逃避,沉溺在网络里是最廉价和便利的手段。何况媒介宣传用网络可使学习变得轻松,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学习本来是一种训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都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最容易患“网络成瘾症”的学生,正是那些相信学会使用网络后毕业就不怕找不到工作,和自己以为在赶潮流而盲目乐观的学生。他们可能没有注意到,网络使他们浪费了多少时间。

“网络成瘾症”的心理调适

有学者认为,预防“网络成瘾”应当及早留意,如有下列症状出现就应警惕可能发生中枢神经功能损害:1是否觉得需要长时间使用网络才感满足?2没有上网时身体是否有颤抖迹象?3是否有幻想或梦到互联网?4手指头是否有不自主地敲打键盘的动作?5是否看到任何一个名字时萌发加上电子邮件“@”字符的冲动?6是否有不明原因的焦虑感觉?上述征兆具备的条件愈多,说明你迷恋网络程度愈重,值得重视和自我警示,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为避免产生“网络成瘾症”还应确立现代网络理念,理智上网。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消极情绪的工具。

上网要科学安排,一是控制上网操作时间,每天操作累积不应超过15小时,且在连续操作一小时后应休息15分钟;二是上网之前先明确上网的任务和目标,把具体要完成的工作列在纸上;三是上网之前根据工作量先限定上网时间,准时下网或关机。

完善自身信息素养,科学用脑,对于预防“网络成瘾症”亦十分重要。

计算机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在信息化社会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许多科学家都认识到,现代文明人的确需要一种新的文明素养——网络文化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潮,法国信息专家罗斯奈在1998年初世界经济论坛上呼吁,要象节制午餐一样进行“信息节食”。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网络世界里,理智的网民一是要善于运用信息科学,学会筛选有用信息,提高自身信息污染的能力,使自己不仅成为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更是网络的建设者和真正主人,以良好的姿态去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二是学会科学用脑,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质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一旦发觉有身心不适,应及时停止上网,进行医治或疗养,以免有损心理健康。

“网络成瘾症”的热门话题

“网络成瘾症”这一“疾病”是一种暂时的社会现象?或是逃避现实的便利手段之一?抑或如其他疾病一样,是一种常见病?人们议论纷纷。。。。

从事精神科36年的纽约精神药理学研究所所长科尔德医生则将它称为“病态的互联网络使用障碍”。

哈佛大学医学部医疗所所长谢弗认为,,“网络成瘾症”属于神经刺激障碍,症状与其他成瘾相同。因此他对“网络成瘾症”进行着与其他瘾症相同的治疗。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迪波顿则认为,长时间地摆弄计算机,这还不能说是成瘾,只有给实际生活带来副作用时,才能定义为成瘾,才能定义为成瘾。他用行动心理学的方法,经10周时间,可以使患者大体上得到恢复。

拥有心理学博士称号的马萨诸塞工科大学社会学教授塔科鲁的看法不同于其他学者。他认为那是一种人们面对新事物时初期的心醉状态,“网络成瘾症”应该有着更为复杂的背景,这和其他成瘾症不同。成瘾时,人们从中学不到任何东西,但在互联网络中却能有收获。

互联网也可使人弥补自己人生中的欠缺。缺乏友情的人可在网络中寻求爱情,性格内向的人也可在网络中变得饶舌,最后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滔滔不绝。重要的是设法教会人们如何有效地使用互联网络。

是不是在父母看来玩游戏就是堕落,玩游戏就是不务正业,玩游戏就是社会败类,玩游戏就是一事无成

是不是在父母看来玩游戏就是堕落,玩游戏就是不务正业,玩游戏就是社会败类,玩游戏就是一事无成❓在你提出这个问题时,我感到你是连续出气式的一气呵成!玩游戏→“堕落”,是你这个提问的主题词,然后一连串的结果 ?中间的“不务正业”→“社会败类”→“一事无成”,显得有怨气又太情绪化。

如果这样说,这三个“激奋词”,有无对应的必然和结果,可以这么分析,世间,凡事皆有度,一旦超出了这个“度”,那就肯定是反向结果,甚至是悲惨的反人性的结果。

有些人看到这儿,一定会跳起来反驳我,说我一定能控制“度”。哈哈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