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4岁世界冠军抑郁去世。我们只能万般皆苦,唯有自渡吗?看到这则消息真的让人很痛心,一位体育将才、正值大好时光,却因心理疾病而郁郁而终,实在是太可惜。我们除了扼腕长叹,也无实质性的有效做法,因为失去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一位优秀青年离我们而去。究其原因,还是这个令世人厌恶的抑郁症。那么,我们面对这种难缠的心理疾病,真的是束手无策了吗?我们是不是该拿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来“预约”一下这个不速之客了呢?法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安德烈曾经做过一个大胆的实验,他随机组建三个30人的团队,却发现有心理问题者高达40%以上,而且有部分人已经开始出现厌世倾向了。后来,这种实验被很多地方的心理学家加以效仿,他们发现,随着团队人数的增加,具有心理问题者的比例也略有提高,但无一下降。这说明了什么呢?毫无疑问,这说明了具有心理问题随着是心理疾病的人,已经是个相当庞大的数量了。对于这种心理问题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地矫正,再持续下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很有可能会出现心理疾病的症状,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发现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呢?比较直观的做法就是“听其言观其行”。当然,这是与其亲密接触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以后,才可能发现的。就比如说某个人的“异常”情况多吗?如果观察者发现了某个人的异常表现不断增多,有时还比较显著。那么,我们就基本上可以断定他已经产生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状况还会愈加严重,这说明他已经是“疾病缠身”了。比如他(她)出现了食欲下降、失眠严重、面布愁容、喜欢独处、暗自流泪、兴趣丧失、精神萎靡、缺乏激情、语调降低、视角低垂等。我们知道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一般症状,接下来就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了。正确的做法有以下几点可以尝试:首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对兴致不高的人,单独进行思想调查和心理疏导。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帮助他解开思想疙瘩,或者是帮他打开心门。其次,一小组或团队为单位,既有竞争,又有协助。让知趣相投者结为伙伴,在活动中进行思想交流,这也是一种高质量的情绪宣泄。第三,检查每个人的任务进度,看看有无应付差事或者惰性行为。情绪低落者,工作效率自然会降低。解决情绪还是要针对心理问题的“靶向治疗”最有成效。此时,出面帮助他的人应该是有威信的领导或者是专业人士。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许多高手已经介绍过很多,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也希望有医治心理疾病经验的专家奉献上您的秘笈吧,为了让更多患者早日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迎接明天灿烂的阳光。请助他们一臂之力吧。我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冠军抑郁的事件少发生不发生。有什么高见请分享给大家吧,图片来自网络。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很多人都喜欢这两句诗,其正是出自郁达夫所写《七律.钓台题壁》中的颔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郁达夫是否一流作家,自然非我辈可评。但他一定是文学史上,不可绕过的作家,因为他创作的《沉沦》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短篇小说集。郁达夫出生于书香门第,有着很好的古代汉语基础,阅读其诗词,便可感受到这方面的功力与才气。但初接触这个名字时,并不是因为诗词。记得那时,我是刚踏入初中,很想了解和阅读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老师开出的书单中便有郁达夫创作的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散文《故都的秋》,但在当时,我并不认为他的文字能达到同时期如朱自清、冰心、愈平伯、鲁迅等作家的高度。直至毕业多年,再捻起他的集子《沉沦》,才对郁达夫的文字有了新的认识,其在我心目中的排名也迅速上升,因此我认为,阅读郁达夫的作品,是需要一定的阅历和静心阅读方可感悟。“他近来觉得孤冷的可怜。”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沉沦》首篇的这起句。一个人孤冷到了可怜的地步,会是怎样的一种情绪?而这种颓废悲切也是郁达夫很多作品的基调。他往往能通过散文化的抒情,将心中的迷惘和忧郁表露于笔端。至于说到郁达夫在今日的知名度,肯定不会是“几乎无人知晓”。何况郁达夫的散文作品《故都的秋》也入选了小学的课文。最后借用胡愈之先生的一句话作结:在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