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贺!祝贺科学家!又一次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要知道,克隆猴子这事可是全世界科学家努力了20多年都没干成的事!今天,神经所的科学家们干成了!
1月25号凌晨,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研究团队正式向全球宣布: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他们克隆出了两只小猕猴,取名叫做“中中”和“华华”,这是全球首次实现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25日在线出版的《细胞》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这项成果。
中中华华靓照全球首发!啊啊啊啊啊啊~~萌我一脸血啊~~心都要化了有木有~~好想抱回家有木有~~
中中和华华很健康,超级萌,它们一夜之间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一对小猕猴。
自从1997年“多莉羊”体细胞克隆成功后,20年间,许多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相继获得成功,不仅诞生出马、牛、羊、猪和骆驼等大型家畜,还诞生了小鼠、大鼠、兔、猫等多种实验动物。
然而,与人类最为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成为世界性难题。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多家科研机构在此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尝试,但始终未能成功。
一个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供体细胞核在受体母细胞中的不完全重编程,导致胚胎发育率低。另外,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的操作技术也不够完善,这都是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
胚胎操作的一个必要步骤是给母细胞去核。但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猴子的母细胞不透明,因此去核操作非常困难。
科研人员想出了使用偏振光的来给细胞“打光”,但为了尽可能减少对细胞的影响,操作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
为此,文章第一作者、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博士后刘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训练这项技术,最终实现了在10秒内精准完成体细胞核移植的显微操作。
同时,科研人员不断尝试各种实验方法,通过表观遗传修饰促进体细胞核重编程,显著提高了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囊胚质量和猴的怀孕率。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 12月5日,“中中”的妹妹“华华”也顺利诞生。
~~~~~~~~~~~~~~~~~~~~~~(手动分割线)
看到评论里很多疑这么多年美国人都没搞出来究竟是因为克隆猴太难还是外国不让克隆猴子,一张图回答你们的疑问:
20多年以来,中、美、德、日、韩、新加坡等等,全球的科学家都在为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而努力。今天科学家的成功也是建立在不断的失败和不懈的努力之上的。
大大说了,要有文化自信!科普君相信今后科技会有更多的世界第一,对此我们自己要有自信啊!
引用一下院长院士的点评——“这个成果真正实现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弯道超车,意义重大。”
具体来说,这个事情标志着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现在人类的药物研发通用的动物模型是小鼠。就是我们实验室里常见的小白鼠。但小鼠与人类相差甚远,药物研发人员在小鼠模型上花费了巨大资源,但筛选到的候选药物用在病人身上,却大都无效,或有不可接受的副作用,这使得诸如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等不能得到有效治疗。
所以,为了拯救更多的人,人类急需要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比如说科学家可以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制作出“脑疾病模型猴”,它们就能为人类大脑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贡献力量”了。
总之,它们能帮助人类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使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推动我国新药创制与研发。这真是造福人类的大事件。
(其实,以上这段话,每敲一个字,我的心都好痛啊~)
这个问题看似挺令人担忧的,但是神经所所长蒲慕明是这么说的:“做这项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克隆人,而是为了提高人类健康、研究脑科学基本问题服务的。”
伦理问题?不存在的!
不仅不存在,这项工作还可能使一些伦理争议得到化解。
你知道吗?每年出口数万只猕猴,主要就是用于药物研发。
而这么大批量的动物实验却又是不得不做的。
而现在有了体细胞克隆猴技术,科学家就能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地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
也就是说,这项技术能让人类在一年内就能制备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大大减少了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干扰。这样,只要使用很少数量的克隆猴,就能够完成以前很多自然出生的猕猴所能完成的事情。
其实,科普君倒认为,对新技术,我们要了解,要重视,但不要害怕。生命科学的伦理问题不仅仅是科学家需要注意的,更需要部门以及整个社会大众共同参与,通过立规、立法等,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决策。
首先我是一个推理悬疑剧迷,看的比较多,我的回答可能会和大多数人重复,那么我来介绍几部我认为经典的推理悬疑剧。
2017年Netflix买下《白夜追凶》海外发行权,先后在全球190对个国家地区播出,成为首部在海外大范围热播的国产网络剧。
2018年1月获得2017年微博年度最具热度电视剧。
2019年1月获得第四届亚洲彩虹盛典优秀网络剧。
豆瓣评分高达9.0
一共三季,自从在网上播出后可谓是好评如潮,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6,作为一部小制作,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实属难得。
可能是制作方经费不足,传播范围很小,导致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部神剧的存在。
这部剧有多火,自2016年5月23日上线72小时移动端播放量超过6千万。上线一周播放量超过2亿。
同年的6月16日累计播放超过10亿次,截止至7月14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累计播放超过30亿次。
老付在剧中有一句台词至今广为流传
从使天下人负我,我也不会负天下人。纵使那个女人背叛我,我也不会她。
暂时先想到这三部经典的悬疑剧 至于其他的,如果有网友知道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一起探讨!
哲学上有一个人生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大问题都是年轻人在面对择决时必须考虑的。
年轻人需要哲学,但沉迷哲学是不可取的。
物极必反,实干兴邦!哲学来源于实践,一味地凭空幻想便失去了年轻人的期望和价值。
也许你会拿唯心主义哲学反驳,但他们随口谈论社会,又何曾了解过民众的质朴需求?他们得意地炫示哲学,又何曾思考过哲学的原始使命?年轻人沉迷哲学会让他们变成一堆扭曲的形体和尖利的声音。
人生需要正确的哲学来武装自己!他是人生成功的最大保障!想明白人生的意义!做好一分钟的自我介绍,让对方了解我们,记住我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做过什么,我要去做什么?构成我们人生一张完整的走向图。只有用正确的哲学思想和思维画好这张正确的人生地图,人生才不至于走偏,走错道路!
现如今一些年轻人网上跟风,社会盲从的事例比比皆是。难道是当前的教育和社会价值取向出了问题吗?是日益增长文化需求跟不上发展,是他们人生三大终极问题未历经考验,不成熟。年轻人如果沉迷哲学就会陷入无尽的思考,就会被有心人利用,就会被社会淘汰!
生活就是一场RPG游戏,
我们在不断地切换着自己的角色。
这场游戏有太多、太多不确定的关卡和障碍,甚至是BUG。
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碰上各种各样的事。
思维、意识的切换速度和幅度大的让人咋舌,
可能意气风发之后会陷入无尽的迷茫,
可能陷入迷茫之后所有的事情又迎刃而解。
面对陌生的工作,有种老虎吃天的感觉,
面对陌生的人,可能有种无助的恐惧。
你可能思考过,也可能求助过,可能无奈过,也可能放弃过。
其实,我们的这个世界充满了逻辑、规律和法则,
上帝他老人家把最简单、最直白的规律交给了数学和物理
把最迷踪、最复杂的规律交给了心理学。
为了研究好人类自己,
无数的智者付出了大量的工作。
他们推开了一扇扇智慧的窗,
将花花世界那些繁杂的现象,
凝聚成那些简短而平实的心理效应。
抽象成指导人生online的秘籍。
来点心理效应,
你可以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畅所欲言,
你可以将毫无头绪的工作梳理的井井有条,
你可以祛除心中的黑暗和自卑,
你可以发现未知的自己,
你可以管理好自己的心,让生活和工作更轻松一点。
什么人说的话最有说服力?
当然是权威。
什么是权威?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老师就是权威。所以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听妈妈的话”、“听老师的话”。
对于员工来说,老板就是权威。所以在公司里“老板就是说一不二的”。
对于病人来说,白发苍苍的主任医师就是权威。所以我们宁愿多花N倍的钱,去挂专家号。
对于社会来说,频繁出镜于各大媒体的专家就是权威。所以张x本能把绿豆吆喝的涨了价。
为了让文章更有说服力,土鳖君总会在文章中引经据典。
为了让谣言更具杀伤性,造谣者总会罗织出xxx医院主任医师、xxx教授来现身说法。
为了让自己的公司看起来更加牛x,公司的走廊里会挂满了老板与各界名流的合影。也会一掷千金请大牌明星给自家产品代言。微商们会喜提“保时捷”。
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很少有人能够完全相信。而所谓的权威人士随便冒一两个字,追随者趋之若鹜。
这就是权威暗示效应。
用书本上的话说就是,“人对权威人士的信任程度,要远远超过对常人。”
“人贵言重、人微言轻”
本期土鳖君就跟大家一起挥动权威效应的双刃剑,去打破对权威人士的盲从,去掌握一种让自己的言论更有说服力的利器。
壹丨权威效应是么子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阿萨德曾做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实验。
他在给一所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学生讲课时,突然请上了一位德国老师,并向学生介绍说,这位是学校高薪聘请的德国化学家,下面这位化学家将给大家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化学课。
说罢,这位“化学家”便有模有样的打开自己的书包,从中拿出一个试管,他一边摇动着试管,一边说,这是一瓶他新发现的化学物质,请各位同学仔细的问问它是否有味道。
如果闻到特殊味道的同学请举起你的手。
结果大部分的学生都举起了自己的胳膊。
其实这支试管中装的只是无色无味的蒸馏水而已。
是这个所谓的“权威身份”让它产生了味道。
由此阿萨德对这种人更容易接受“权威暗示”的心理学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最后将这个现象命名为“权威效应”。
贰丨权威效应的心理学基础。
人为什么更容易轻信权威呢?
首先从我们一出生开始,我们就接受了权威效应的暗示,从小就被灌输了,顺从权威是正确的,违抗权威是错误的理念。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权威是母亲,母亲什么时候给我们奶吃,我们就什么时候吃饭,长大后校规、学生守则、法律就是权威,不服从权威就会受到惩罚。久而久之在里就形成了一种“跟着权威有饭吃”的安全心理,我们本能的认为“权威”之所以能成为“权威”,是因为比普通人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服从他们会有安全感,会减少出错的概率。
其次,各种第三方加载在“权威”身上的光环让我们产生“赞许心理”,我们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是因为阿萨德教授对德国人的吹捧,学生们产生了只有认同权威,跟着权威去做,才能像权威一样受到别人的认可或者赞许。
叁丨权威效应有么子消极影响
权威效应让谣言更像大实话。
想当年,张x本从一个口才极好中医爱好者横空出世,俨然成为食疗养生的一代宗师,与芒果台为其营造的权威形象不无关系。
2010年2月1日,芒果台的一期《百科全说》,让鼓吹绿豆、茄子包治百病的张x本一夜蹿红。
上市4个月,他写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便突破百万,成为当年首席畅销书。
北京悟本堂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开价2000的x本专家号,一号难求。
一时间,绿豆和茄子,成为了菜市场的硬通货,成为大爷大妈们哄抢的对象。
最终,这个被媒体营造出来的专家,被人们争相追捧的权威,被真正的权威机构否定。
一场,痛打x本落水狗,追偿损失的“倒本运动”轰轰烈烈的又展开。
盲从,可能让我们错过了许多机会,甚至可能导致致命的损失。
听信了小龙虾是吃死人长大的人可能永远享受不到这种美味,不知道因为“绿豆、茄子”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的人们现在活的还好吗。
盲从,可能让我们付出了更多的成本,有的时候代价可能是无法挽回的。
听信了全国都缺钙的人付出了几瓶钙片的成本,不知道那些吃“活蝌蚪”大补的兄弟们,是否因为罹患裂头蚴脑病、肝吸虫而痛苦不已。
肆丨权威效应有么子积极影响
任何心理效应都是一体两面的,辩证的说权威效应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社会可以梳理典型,用“感动”的道德楷模弘扬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企业花上天价广告费请明星代言,在成本回收期内他们会十分小心的为此自己的产品质量,这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种保证。
借助权威效应,可以让我的观点、文章更有说服力。
伍丨怎么突破权威效应的思维禁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所有人的观点都要采取质疑的态度。
我们先要质疑一下权威的身份,看看那些高大上的光环的含金量。借助互联网平台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
其实,往自己脑袋上带的头衔越多的人越不靠谱,而越言简意赅的介绍却越靠谱。
土鳖君曾经接触过一位专家,给了我一张A4纸大小的头衔介绍,各种协会的首席科学家之类的唬人头衔不下100个,土鳖君就用手机查了一下看似最官方的那个北京x大教授,结果人家网站上根本没有这位老先生的大名。
如果是马云根本不用介绍,刷脸就行。
如果身份经得起考验那我们就质疑一下权威的观点,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观点,当权威的观点与自己的相时,我们不妨对自己有点自信,做自己头脑的主人,先让自己的观点去接收一下实践的检验。
在课堂上,老师很可能会输出一些错误的观点,如果全班都全盘接受的话,那全班都错,如果您坚持自己的看法,很可能您就是鹤立鸡群的那个。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敢于质疑、提升自信、坚持自我是突破权威暗示效应的关键。
陆丨我也可以更有说服力
如果我们能掌握并利用好权威效应的话,我们一样可以更有说服力。
我们先要看到,权威的建立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土鳖君在这里巴拉巴拉的说了这么多估计没几个人会看完土鳖君说的话。但如果本文下面来几条评论,说土鳖君说的对,说得好,估计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看土鳖君,今日头条也会加大推荐量。所以树立权威是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自身努力还需要营造环境的缓慢过程。
如果想让自己更有说服力,我们完全可以跟网络谣言学习一下。
首先,要当标题党,用好奇心留住受众。
任何一则网络谣言都有一个振聋发聩的题目。比如“惊呆了,小龙虾竟然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惊呆了三个字,看到这我们首先是虎躯一震。我们会想“小龙虾到底怎么了就把人惊呆了?”“我昨天还吃了小龙虾。”“我儿子说这几天总吃小龙虾。”
借鉴到我们发表观点时,我们先要制造各种悬疑,越让人感同身手的悬疑越容易勾起人的好奇心,用好奇心留住别人。
然后,要旗帜鲜明的凸出切中痛点的主题。
网络谣言之所以传播力强,是因为他们凸出的矛盾正好切中了社会需求。
与标题相呼应,谣言的开头一边会陈述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比如“我国一年会消费多少吨小龙虾,是什么人吃小龙虾,小龙虾已经成为我国大好青年不可替代的社会必须品”等等,这说明他的观点不是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用普适的现象说话,会得到普遍认同。
借鉴过来看,我们不能把观点限于小圈子之内,需要把自己的观点放大到一个切入大部分受众需求的状态,,去博得普遍的认同。
再然后,就是用强逻辑去捍卫自己的观点。
在小龙虾谣言中,我们会看到乌黑的水塘,简陋的脏摊和恶心的地沟油,这是谣言制造者用强逻辑去冲击人们的眼球,让人产生“小龙虾就是垃圾”的直观印象。
借鉴到我们发表观点这事上,我们也需要引入数据、图片、新闻、图表等强逻辑去冲击受众,让人服从自己的观点。
紧接着,引入“权威效应”,加强说服力。
网络谣言中会出现一个xx专家,xx医生现身说法,用十分专业的语言告诫大家如何如何,该如何如何。此时的我们已经对谣言深信不疑,恨不能迅速将谣言传播到我们所有认识的人中间,如果有人反驳还会跟人家说xx专家都说了,这是真的。
借鉴到我们发表观点这事上,我们可以引用与自己观点相符的名人名言给自己站台,来头越大越好,引用的越详细越好。牧师们传教的时候经常引用《圣经》箴言,恨不能把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都说出来,以证明自己的言论是主说的,不是由牧师凭空捏造。
最后,再加重复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加强印象。
在谣言的背后我们往往会看到,“小龙虾千万别吃了,切记!切记!切记!”,“为了孩子,请千万别再干xxx事情了”的语句,这是最后也是最强的心理暗示,就像上面心理实验的德国人一样,会让闻到味道的学生举手,而不是让没闻到味道的学生举手一样。
借鉴到我们发表观点这事上,在最后我们也要再次重申自己的主体,言之凿凿的捍卫自己的论断,提高观点的权威性。
完成上述步骤,一片十分有说服力的论断就出炉了。按照我说的做,多来几篇这样的文章,你也可以成为万众的焦点,成为万众瞩目之下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