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指患者对各种社交、公共场合或与人交往中存在明显而持久的恐惧和忧虑,并因此而尽力回避。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或社交焦虑障碍,通常起病于17~30岁,主要是青少年和成人早期,约80%的人从未接受治疗。 社交恐惧症的核心症状是显著而持续地害怕在公众面前,可能出现羞辱和尴尬,担心别人会嘲笑、负性评价自己的社交行为,并在相应的社交场合持续紧张或恐惧,在别人有意或无意的注视下,患者就更加紧张不安,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尽管患者意识到这种紧张和恐惧是不合理的,但仍然设法回避相关的社交场合。对必须参加的社交充满期待性焦虑,并承受着强烈的焦虑和痛苦来经历必需的社交活动,在尽可能完成必需的社交行为后就匆忙离去,这些回避行为可严重影响患者的个人生活、职业功能和社会关系。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焦虑症状更多伴有出汗、脸红和口干,出现社交恐惧的场合可局限于如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在他人的注视下签署重要文件或支票,遇到异性,学校环境等。 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是目前治疗社交恐惧症最佳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以及中医心理治疗(TIP技术)等。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的首选方法,对恐惧环境的系统脱敏疗法或暴露疗法对恐惧症特别是特定恐惧效果良好。药物治疗主要有抗抑郁药、苯二氮䓬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缓解焦虑的恐惧的症状。 本内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心理科 副主任医师 赵振海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大家好,我是夏之声33,很愿意接受邀请,欢迎大家关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回避型。回避型,也叫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应付,引起行为退缩,心理自卑。这也是为了保护自己采取的一种防御模式。一、形成的原因回避型人格的形成与童年遭受到父母的情感忽视密切相关。父母对孩子的降临没有期待感,甚至后悔和失望,冷漠对待,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内心很痛苦,久而久之便采取回避一切亲密关系的,并摆出一副“我不需要”的态度。他们一般都很乖,不会主动要求更多,并不会在意别人是否在乎自己。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只是在自我欺骗,不敢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回避可能带来的痛苦。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工作等等都有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二、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首先是低估计自己,只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拿自己的短处比他人的长处;其次是消极的自我暗示,遇到挑战时,常觉得“我不行”;最后是挫折的影响,轻微的挫折就会给自己以沉重的打击,表现得消极、悲观和自卑。三、回避型人格障碍在情感上的表现这类人恐惧亲密关系,不相信他人,在情感上不认为爱会长久,表现:1、排斥亲密行为:为自己设立私密空间,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不对他人敞开心扉,不喜欢与恋人做亲密的行为,避免身体接触,不会对伴侣说“我爱你”等。2、假装厌恶恋爱:他们用各种表达对恋爱的抗拒,压抑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在情感上装作没有需要,摆出一副“不需要”、“无所谓”、“不感兴趣”的样子。实则是因为排斥亲密行为,难以保持亲密关系。3、经常分手:他们矛盾重重,需要亲密但又害怕亲密,一旦稳定找理由又要分手,为了逃避对亲密的渴望,常常会对伴侣百般挑剔,渴望爱,却无法传达自己的爱,也无法接受别人的爱,当亲密关系即将建立时,他们害怕结束关系,总是以“我没做好准备”来逃避。与回避型人格的人交往,强迫只会让他们更加排斥,甚至会排斥你的靠近,和这样的人相处,最主要的给予他们一定的独立空间并以诚相待。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改变自我。所以,回避型人格问题较严重的人,凭自己的力量或是意志力,是很难改变状态的,需要心理医生帮助治疗。总结:对于两个回避型人格的人是能否走在一起,需要看两人回避型人格能否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如果想走在一起,最好先解决心理问题,再看彼此能不能敞开心扉,否则会困难多多。作者寄语:夏之声33谢谢您的浏览。如还喜欢,帮点个赞!如有疑问,评论区请留言,欢迎关注、转发,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