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诡秘事件档案》就是一部糅合了推理元素的校园悬疑小说集。在创作中,作者喜欢撷取多方面的素材。在讲故事的同时,《噬脸》试图探讨毁容者的心理变化;《头发》围绕的是患病者的心理;《隐穴》引入了时下流行的盗墓题材;《钩子》实际上是某个美国乡野传说的版;《墨兰》受到了"华南虎"事件的启发;《死忠》又与"门"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这是因为官僚主义在作怪,一些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根本不讲教育规律,尊重教育特点,总是用形式主义的方法,体现他们突出政治紧跟形势,站稳这个阵地,所以花样翻新搞形式,不已余力,令人反感,老师们也只好用形式主义来应对,这样苦了老师,害了教育,也害了学生。
譬如说,教学反思写在教案后面。对这样的规定,恐怕老师们都不陌生。为啥?学校发给教师的教案是格式化的,内容可谓齐全。
比如,上面有“某某中学教案”字样,教案的页面有内容列表:周次,时间,课型,课题名称,课时安排,教学准备,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流程,教学反思。 形式主义 这些要求和内容,看起来很常规,老师们都应该能做得到。学校检查教案,一般由教研组长收集起来逐一签字,标注检查时间,接着再抱到主管学校教学的教务主任那里,由主任查看。而教学副校长则以抽查检查。最后教务处管理人员签注检查时间并盖章教务处的公章。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校长还是教师,他们对教案作用的认识还是存在差异的,有时差异还很大。
比如,有的校长人为,学校老师不一定人人都需要每学期都写教案,刚入职的老师得写,老教师可以用旧教案(只需修改、添加)。甚至还有校长认为教师每学期写一份精品教案即可,语文教师可以直接在课文空白处添加内容。
另外,在教师普遍使用课件的学校,不少领导和教师认为,教师上课播放课件,板书精简,上课效率高,学生也喜欢。在这样的新型课堂文化中,纸质教案实际上已经成了形式主义的摆设,其作用也就只剩下“检查”,别无它用。教师翻着教案上课的时代早已结束,检查教案没啥意义。
日前,看到一篇题为“早产的课后反思是形式主义的怪胎”的评论,说的是这样一件事:有的学校强制规定教师必须写课后反思,而且课后反思有字数规定,“字数不达标”则视为不合格。而我们也了解到,在有的学校,教师不写课后反思会被领导批评。 针对学校的强制规定,大多数教师不敢反对,即使有个别教师反对也没啥效果。教师虽然不敢明着反对,但还是有办法应付学校的检查。
比如,有的教师备课结束,顺便将反思写进“反思”表格里。教案写完了,用于接受检查的反思也有了。 上述评论称,对于强制写课后反思一事,教师颇有异议。抄袭反思,或早产反思,也是教师在表明对此事的态度。这话说得对,教师的备课、教学、批改作业,都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也会表现出个性特点,岂能用一刀切的管理?没人相信靠格式化的管理就能管出教学质量。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做好教学管理首先要尊重教师的差异,尊重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表现。比如,有不少教师有记录课堂教学过程的习惯,有的教师坚持写教学日志。在无纸化时代,鼓励教师打开电脑文档,写教学日志,其效果恐怕要比强制教师在教案上写应付差事的反思要好很多。
近年来,随着各种检查的增多,要求教师写反思已经不算多大的事儿,更大的事儿是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写教育故事,写论文,写其他学习笔记,甚至学习时必须拍在场的照片,通过网络上传到管理平台,填写全员教育表格,否则扣钱,影响考核。 学校的对学校的各种指令变成了形式主义的“留下痕迹”,加剧形式主义的蔓延。与此同时,也逼着教师学会了用形式主义“还击”形式主义。
日前,湘西李田田事件被广为关注,来自上级管理部门的形式主义和校园内的形式主义被媒体痛批。作为学校管理者,也该是认真反思的时候了!
有一说一,形式主义能够继续弄下去,是因为对于其本身来讲就很难管好和制止,举报可能有效,但估计成效不大,自己反而惹事上身。
不过,如果真的想举报的话,要需要做足准备,造成突发性并且影响大,也就是有足够多的人数一同举报,这样子应该可以迅速制止,但同时学校方面也会受到声誉受损,当然,领导层保不准应该也会大换血 。
有一说一,举报是不推荐的,万不得已吧
要问我当年上高中最头疼的事儿是什么,绝对不是熬夜看书、做题,而是早上的跑操!每天五点多宿舍楼的喇叭就开始放音乐,这是叫我起床下楼跑操。音乐一响赶紧爬起来速度快的能洗刷一下,速度慢的只能等跑早操回来洗刷。各班一通整队、点名然后开始依次跑一公里。当时最为仇视的就是现在边上查人数的人,简直不要太潇洒!跑操结束基本上就六点了,这点回宿舍换衣服、换鞋,对了,我们跑操还要求必须穿校服……所以完事儿后回宿舍该洗刷的洗刷还收拾的收拾(还会查宿舍的内务),然后去吃饭,六点半除了值日生之外,所有人都要坐在教室上早自习。
除此之外,高三的时候每天的下午都会被强迫到操场上运动运动,虽说是运动,但是基本上大家都是待着书出去的,只有个别同学真的能去打打球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