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婚恋心理 > 失恋

强迫症恐惧症如何治疗(恐惧症和强迫症有关系吗)

恐惧症和强迫症有关系吗

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对某些特定环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警长不安的内心体验。可出现脸红、气促、出汗、心悸等症状。
      强迫症是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和无奈的观念,患者意识到是强行进入的,是自己不愿意的思想和纠缠不断的观念或穷思竭虑,都是不恰当或毫无意义的。
      但又被强迫的为了排除这些不快的思想,而出现的内心斗争。伴有焦虑和恐惧。,现在治疗精神疾病,目前来说一种方法是西医西药,西药治疗精神疾病很快可以控制病情,但副作用较大,易复发,并且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有可能终身用药一种方法是中医中药,起效较西药慢,对身体没有伤害,需要坚持用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强迫症是精神病吗

您好!老百姓讲的精神病多指“精神症”,也就是我们常想到那种“疯癫痴傻”的疾病。由于社会上对该类疾病存在着偏见,使患者及家属有较强的耻病感。所以说强迫症和精神不是一类疾病,也就不是大众所理解的“精神病”。但是在医学诊断上,强迫症却是一种终身患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在ICD-10中将强迫症归于“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命名为“强迫性障碍”;在DSM-3和DSM-4中将强迫症划归于于焦虑障碍谱系中,命名为强迫性焦虑障碍;在2013年出版的DSM-5中,强迫症的诊断分类变化比较大,从焦虑障碍中将强迫症分离出来,与躯体变形障碍等合并成独立的疾病分类“强迫及相关障碍”。这就是强迫症的前世今生!

在社会中,由于大众对强迫症普遍认识不到位,很多患者被简单地认为是“怕羞、胆小”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只有该病患者才能体会到强迫症所带来的痛苦。在这里向对该患者说,该病可总结概括为一个“怕”,如怕出现在陌生场合、怕见到陌生人等等。该病病因及病理机制还没有研究清楚、需要药物疗法及心理疗法并重,同时更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承受能力,有目的的训练自己多接触这些“怕”的东西。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也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手段。如果想更进一步进行自我治疗,可参考“森田疗法”,个人比较推崇这种自然疗法。可能在起初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要知道任何人都会有这种“怕”的心理,都需要在后天中磨炼,才能够使自己变得自然自信起来。

如果您就得有帮助,欢迎关注和订阅我的头条号。

为什么会得强迫症

强迫症(OCD)是我职业生涯中遇到最多的神经症之一,之所以广泛提及,在于强迫症不仅会出现神经症的各种躯体症状,更在于其思维模式导致的行为模式相较于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更加突出更加明显,反复洗手直到晕厥,出门后折回检查门锁达七八次之多,患者不仅要经受内心巨大的导致的内耗,因为刻板而仪式化的动作还要面对来自外界异样的眼光,这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巨大的障碍。

如果要疗愈强迫症,就必须弄明白强迫症的运作模式,在《了凡心疗愈》里提到所有的神经症的核心是“惧怕”,这种惧怕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你遭受的创伤还是未曾满足的积压的负向情绪,在头脑思维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惧怕”,在各种神经症中“惧怕”的对象也各不相同,在焦虑症中惧怕的对象是未来的不安全感,在社交恐惧症中惧怕的对象是社交,在疑病症中惧怕的对象是病痛。

因为惧怕,头脑思维就开始运作思索各种应对的策略,但是要知道的是这些惧怕都是头脑思维的产物,是头脑思维的强化,头脑思维会赋予这些惧怕更大的力量,当你想当然地用头脑去控制这些惧怕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变得更加强大,神经症是头脑思维的强化,每一次的想要通过头脑的控制,都是让它变得一次比一次强大,他们依附头脑而存在。

到最后你就开始认同了头脑思维,被惧怕所控制,处于一种无意识无觉知的状态,那么痛苦就不可避免了,这种痛苦包含了两个层次:现在与当下世界产生的痛苦和过去残留在你的身体和思维中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每经历的痛苦都会积累在你的大脑和身体内,形成一个消极的能量场。在这个能量场中会让你将意识投射于头脑思维,当思维开始泛化,那么就是强迫症,焦虑的思维是不安,什么都是不安全的,而强迫就是头脑担心万一消除不了这种不安带来的恐慌,所以一种正常思维立马就会有个对立面!

有人站在高楼上就想往下跳,正常思维是不能跳,跳下去很危险,你会紧张害怕,你下意识后退,而强迫思维出来了:万一后退也掉下去怎么办?干脆跳下去吧,水好像没有关掉,焦虑让你必须回去检查一遍,刚回来头脑思维又开始运作:万一刚刚没有关紧怎么办?干脆再回去检查一次又一次....跟其他神经症一样强迫症也会出现躯体症状,比如手心冒汗,气短胸闷,甚至有窒息感濒死感,这在生理上是一种植物神经紊乱症状,是承受外界压力环境所导致的应急反应,如果外界压力消失,这种躯体症状也会得到削弱,是意识投射外界的结果,你太在乎这种外界压力,然后用头脑强化了这种压力,拉回意识感受感受,那么你的意识就会放在你的身体上,这种压力就会减弱!

但是这不是疗愈,因为你泛化的逻辑思维链条还没有破坏,《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提到,唯有后提升意识到觉知,每次压力袭来,情绪上浮,你能看清楚这种情绪后的思维模式,看清楚这种虚幻,切断泛化的逻辑思维链条,这时候你才能真正依赖你的感受而非你的思维。感受是真实的,思维是虚幻的,当下什么都不缺,唯有头脑在制造无穷的匮乏,所以我们一直试图向外攫取,变得欲求不满得陇望蜀,但这种欲求只局限于头脑思维中,很少付诸行动,不可能在思维中得到满足,头脑不会成就你,只能满足在当下现实的世界里,当得不到满足,于是人们试图借助酒精毒品来达成,但这些都是短暂的,人一旦获得就会弃之如敝屣,然后再次陷入“”的陷阱,当与身体接触的时候就产生了情绪,情绪升级固化后痛苦就不可避免了,因为每次情绪的高涨都会隐含痛苦的种子,然后再次陷在头脑思维制造的强迫症焦虑症等各种神经症中不断轮回。

随着社会资讯泛滥,人们不加甄别的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来自外部的信息极大的取悦我们的头脑,远离一切取悦我们头脑的电子设备,我们仿佛就无法生存下去,我们太过依赖我们的头脑思维了!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亲手搭建石塔,作为自己的居所,他并没有远离现代文明社会,他只是将自己的意识从头脑思维里抽离出来放在搭建石塔的过程中去,在《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心身合一,将我们浪费在头脑思维中的意识拉回来放在自己身上,放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

可通过任何日常活动巩固验证合一方法,每次在家里或者办公室上下楼梯时,我们每一步,每一刻。甚至每一次呼吸时都全神贯注,完全集中我们的注意力,或者当我们洗手的时候,关注与洗手相关的感觉,水的声音跟感觉,肥皂的香味等!充分调动五感让身体变得更加敏锐,这时我们会忘记生理时间而关注于心理时间,也没有之前那种度日如年的感觉了,你慢慢出离你的头脑活在当下,这是让你的思维开始松动的方法。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任何高明的心理疗愈理论,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鸡汤罢了!

笑脑心理咨询中心网络治疗强迫症社交恐惧症

心理求助对象,没有最好,只有更合适!
心理师职业主要指从事非药物心理咨询或者治疗的专业工作者,涵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科医师等。在求助者和心理师之间,第三方专业机构认证的合格、资深心理师是可求助的心理助人专业人士。从事非药物心理干预的才叫做心理师。心理师大体分为三个群体:
1、学院派。高校“庙大”、名声大,学院派著书立说的多,职称高的多。除了少数常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健康中心或兼职开业的老师,大多数心理老师未必有临床心理干预能力。2、医院派。医院虽有心理科、精神科,但是极少有真正从事非药物心理干预治疗的医师。医院派重药物治疗。除了体制的原因,部分医师不熟悉非药物干预而且对心理咨询持不屑观念,基本是鼓励吃药。须知药物治标不治本,遇到庸医连标(情绪调节)也治不了。3、开业派--独立或者合伙开办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群体。开业派不像前两类“吃皇粮”而在技能和效果上不断刻苦精进,注重全人多因素干预治疗,视需要也建议来访者到医院适当服药调节情绪。国家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考前培训体系,即使是博士、教授,要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也需要接受规定的培训,合格后取得人社部统一印制的certic培训证。至2018年底,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合格持证者,已达到90.7万人次,而持证只是进入行业的入场券,尚需不断继续教育修炼。部分心理咨询师经验丰富,也难免鱼龙混杂,大部分还在学习发展。第三方按照标准做实际能力认证才是一个合理的评判。心理干预一样人命关天,咨询心理师、临床心理师的认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册心理师协会是专业心理师认证机构之一。
干预的深度和能力有关,分三个层次:
1、支持性心理干预。属于抚慰,陪伴,提示等浅显的心理支持性干预。家人、亲友、智者、甚至网友等非专业人士,公益项目或团体也能给予有效帮助。电视媒体秀出来的,困扰者被专家巧妙、聪明、点化开窍的多属于此类。更有甚者,有的电视台播出的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策划的表演桥段。经过电视台剪辑配音,满足大众窥私、好看、好玩和好学的心理,虽然缺少深度,但是有很好的科普意义。有些心理困扰化解需要深度和过程,并不能茅塞顿开。
2、再教育型心理干预。需要专业心理师进行,价值观澄清重整,文化取向厘清,现实焦虑策略构建等咨询性干预。大部分二级心理师经训练合格后,可从事再教育型心理干预。
3、重建型心理干预。重建就是临床变态心理的深度干预或者治疗。成熟或资深心理师可从事此类干预,此类心理师占心理咨询师比例不超过3%,具备此种干预能力。促进思维模式合理化,引导来访者自我的“问题”探索发现,人格偏向矫正,情绪障碍治疗等。典型的临床心理障碍一般都需要数月的康复过程。注册心理师协会注册认证的心理师,部分可以从事系统性、结构性和深层次的心理干预。
心理师有分级和资历深浅,但是对于求助者,没有最好,只有更合适!
网络求助有更多选择,不必拘泥于本地。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