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遇到一些事情时,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怎么处理;当别人有事来找我们时,我们反而分析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语出后晋刘昫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原是指下棋的人和看下棋的人,后引申为一件事情中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利害得失考虑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如旁观者看得清楚。如果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来和你说一说。阿斯伯内多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曾写过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影响了我们的视角,使我们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而我们的情感也影响了我们客观的认识庐山。这其实就是阿斯伯内多效应。这就是说,当我们身处事情之中时,我们往往看不清事情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分析其影响因素,大概有三点:1.看问题的视角欣赏庐山也罢,待人接物也罢,我们所选的位置,所采用的视角很重要。如果我们的观察点不好、不合适,就会看不清画面或者事实。譬如说,一块正反两面颜色不一样的木板,两面分别涂上红色和绿色,站在正面看的人,会说这个木板是红色的;站在反面看的人,会说这个木板是绿色的。结果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其实两个人看到的都不是,他们只是因为站的位置不一样而只看到了其中一面而已。2.情感卷入太深对于一个事件,当事人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情感卷入太深,在这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自己沉迷其中而看不清事实,被表象所迷惑。另一个是,多数人并不是那么能驾驭情绪,而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导致个人行为被情绪左右,很难看清事情的客观。3.心存私念如果说当事人处处权衡利弊和得失,处理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因为人一旦存有私心杂念,就很难辨别是非。典型例子,熊家长维护熊孩子。有私心者无法做到集中精力,全心观察事物,即便是看到了全貌,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偏心反应,无法真正客观的看待和处理问题。典型例子,同样是出轨,社会上往往骂来骂去,往往是骂女人的比较多。如果谁这个时候站出来说句话,就成了“女拳”。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一情况呢我们的周围环境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而我们却似乎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已经习惯了,感受不到。同时,周围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却对此熟视无睹。等到有一天,我们离开了,再回来看看曾经熟悉的环境,猛然发现,这个环境变了。由于曾经的远离,我们的习惯没有改变,认知没有刷新,因而发现了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差距,这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种体现。如何破解这种迷局现象?1.选择站点一个事件并非只有一个视角,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可以集思广益,让自己看到事情的更多面。例如,同样是失业,每个人原因各不相同;同样是原生家庭,每个人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2.学会轻装上阵事务缠太多,情感卷入太多,就无法看清问题,尤其是事件发生时所产生的情绪,严重影响了一个人对事情本身的观点和看法。比如一件事情让你很生气,如果你一直在气头上,就会看什么都不顺眼。而你把情绪梳理好了,再回过头看待事件,产生的是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3.真正做到心中无私念、成见人与人相处时间久了,或者在某个环境中生活久了,往往会留下一些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严重影响了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譬如说你正好和一个很讨厌的人发生,由于你本身讨厌这个人,那么看待这个问题时,就很可能会认为什么都是对方的错。4.掌握变焦式观察法所谓变焦式观察法,就是将自己想象成局外人,跳出局,看待事情。例如,或者将事情想象成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或者将事情想象成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或者将自己想象成一名长辈,来看待事情中的自己。因此,在生活中要选择好观察事物的点,尽可能的多角度分析,从不同角度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了解事情的全貌,看清事情的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不容易陷入迷局。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数学测试比如;1:8 9=《1》《》2:3 4=《》3:7 5=《1》《》懂不?语言测试就全是选择题了。有些问题不能单纯的去回答。比如1:我曾经做过犯法的事。答:1是。2否。这问题就要答1是。你敢说你没做过犯法的事。比如小时候偷过别人的东西.还有就是。2.我曾经听到过或看到过别人听不到或看不到的东西。答:1是 2否。这就是测试你精神上或心理上有没有问题。还有些问题是测试你是什么性格!问题都很简单的。只要你是正常人就过得了。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天到晚发表长篇大论,回答问题的到底是什么心理?在我个人看来,有如下几种:一、古道热肠型。这类人知识储备丰富,热心肠,当遇到熟悉的问题时,产生回答的冲动。他们充分发挥个人专长,把问题说得更清楚,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因而写出比较长的文章。二、无聊消遣时间型。这类人平时没什么其他爱好,拥有较多的私人时间,喜欢有事没事写长文章回答问题。他们在打发时间的时候,也将心中的情绪及时排解出去,这是一种比较健康的消遣。三、有交往障碍,喜欢舞弄文笔型。这类人,口头语言交往能力不强,不善于和人打交道,但是一写起文章来就滔滔不绝。他们沉浸在自我编织的文字之中,自得其乐。通过挥洒文字,他们感受到了从人际交往中,没有感受到的快乐,同时,他们通过文字与他人交流。四、废话连篇型。这类人平时说话交代不清,需要通过较多文字重复表达,才能说明白。当他们写文章时,思路混乱,东拉西扯,所写的长篇大论就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类文章,是最没有价值的,既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五、个人所需型。这类人具备相关的知识,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写文章是为了某种需要。如:在今日头条,申请兴趣认证,字数太少,不合适,所以作者会适当地把文章拉长一些。无论是出于什么心理回答问题,在我看来,都应当注意原则,能短则不要长,但如果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感悟,能给人帮助,就可以多写。大家看,同是赞美梅花,王安石可以用诗的形式写,言简意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而陈慧瑛,则用散文的形式,通过赞美梅花,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在阅兵式上,战士铿锵有力地喊出:“为服务。”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和深深的爱;而的演讲《为服务》,则围绕论点,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克服困难,全心全意为服务。所以,回答问题说得多,未必就好,也未必不对;说得少,未必是精炼,也未必是不会说。到底回答问题该多写还是少写,希望回答者心里有一把尺子,在丈量别人的时候,不要忘记度量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