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的,去看心理医生的并不都是心理不健康的人,他们可以是因为某一些问题而导致的心情烦闷,通过心理疏导可以让心情恢复正常。
你能这样想说明你是个要强的人,不甘屈居人后。你现在要做的就是:
军校录取分数线是根据当年的招生计划和考生的竞争情况而定,因此2020考军校要多少分并不确定。一般来说,考生需要具备优异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学科成绩,同时还需要通过体能测试和面试等环节的考核。
建议考生要认真备考,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心理和体能上的准备,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录取机会。
很高兴回答悟空提问!
心里有问题的人可以通过学心理学知识治愈吗?
心理方面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心里学的知识是广泛的,治愈心理疾病和治愈生理疾病是一样的,对症才好,要根据心理哪方面的问题,用哪方面知识疏导。
心理有问题的人,我建议多学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说我,在头条选择心理领域的兴趣爱好,就是为了多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强大一下心灵,必要时,也能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
已经心理有问题的人,要依靠通过学习完全治愈,不可能,心理问题的形成和性格有关系,和外界压力有关系,应该积极找专业心理医生配合治疗,多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做到辅助。
那么我们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呢?
手指,是指儿童将手指放入口中进行的习惯性行为。
我们都知道对于较小的婴儿来说,手指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当然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0~1岁的儿童处于“口唇期”,即通过口部(即、吃手等)来满足。我们常常会见到婴儿喜欢把手或是抓到的物体放进嘴里,这其实这是他们的感知、认识外在事物的一种途径。如果我们成人强行制止,婴儿的口腔刺激得不到满足,轻则让他们产生暴躁、消沉的负面情绪,重则会影响其身心发展。有研究表明,婴儿长大后喜欢啃笔头、咬指甲、吃书、手指、贪吃、唠叨等一些难改的坏习惯的,都可能和1岁以内没能很好的度过口唇期有关。
如果一个孩子到了幼儿期仍保留着手指的习惯,则应该视为一种心理问题。那么,手指到底会给幼儿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呢?例如,会引起同伴的嘲笑,致使孩子产生胆怯、紧张、自卑等心理问题;同时也会将手指上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通过口腔带入体内,引起身体疾病等;也会导致手指肿胀、脱皮、发炎甚至变形等;
我家孩子那会就特别喜欢手指,每次要睡觉就吃手指,只要她闲下来没事可干就吃手。到了一岁四五个月这种现象还是很明显,那会右手大拇指已经被她吃出了茧子,但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成长,也是断断续续给戒掉了。就像前面故事中提到的吃手指的那个小朋友,即使老师告诉他很多道理,也是改不了这种习惯。记得我之前幼儿园有个同事,25岁了,每次我们例行周会,领导边讲话她就边啃边抠手,都出血了她还不收手,后来了解到她说她坐下来没事干就想啃、抠。就是那种已经成为习惯的坏习惯。可见,如果我们家长前期没能引导好孩子,那这样的习惯便会影响她很长一段时间。
妈妈与正在咬指头的孩子
任性是指孩子放任自己的性子,随心所欲,不加约束。常表现为需求无度,无法克制或延迟满足;常借助打滚、不停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绪,缺乏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
如果这些消极的行为经常发生,也是会强化儿童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孩子在任性时会伴随烦躁、愤怒的情绪,也是对健康不利的。那上了幼儿园也会因此成为老师和小伙伴排斥的对象。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并帮助孩子尽早矫正,而不是等到他交不到朋友,在社会上遭到排挤,受到冷落时,才去想法设法改变。如果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是不是为时有点晚呢?我们都知道,孩子越小,他的思想意识越单纯,是越容易更好的教育。
愤怒生气的孩子
说谎行为是儿童一种比较普遍和频繁的现象。研究表明,2~3岁的幼儿已经出现说谎行为,并在学前期迅速发展。
而我们家长要能够正确的判断孩子是无意识的说谎还是有意识的说谎。无意识的说谎也叫幻想式说谎,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年幼孩子身上,因为孩子小对事物记忆可能不够清楚或时间概念掌握不准造成说话不真实;或把想象当成现实而说了假话。比如,圣诞节小朋友会说“这是圣诞老人送给我的礼物”,这就是把想象当成了现实。严格来说,这不应该被纳入“说谎”之列。
那有意识的说谎又是什么呢?它可以按动机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例如,孩子生病了怕妈妈担心,对妈妈说“我没有生病,不难受。”这种说谎是有着积极因素的。
而动机是消极时,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说谎,是一种欺骗的,是需要我们家长注意的。例如,孩子很爱玩枪,多次要求家长给他买,但家长却始终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为了得到一把心爱的枪,孩子可能会说“我们老师说明天每个男孩要带一把枪表演节目。”那家长要是没有很好的判断力,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给孩子终于买了一把枪。那么在孩子这里就已经有了原来说谎是可以获取好处,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这样一种不好的意识。久而久之,带有这样消极因素的孩子也就有了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说谎的孩子,妈妈正在教育
那么除了孩子本身会有的说谎之外,作为家长是不是更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不说谎的榜样呢?
分离焦虑是婴幼儿与父母或其他依恋对象分离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的反应。
实际上,分离焦虑在某个年龄阶段对孩子来说是正常的。从7个月到学龄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因为与父母或其他亲近人的分离而焦躁不安。但在此年龄段后,依然持续地表现出这种焦虑,当焦虑时间超过4周,并影响日常生活或娱乐活动时,幼儿就有可能患上分离焦虑症。
每个孩子因为亲子依恋关系的质量、个性和习惯的差异,分离焦虑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只是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哭泣,有些孩子会饮食减少、睡眠不安、少言寡语,更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拒绝食物、身体不适症状。
那我们父母在日常培养中,可以扩大孩子的社交圈,使孩子初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或者提前让孩子熟悉幼儿的生活环境等,也有利于孩子入园时有良好的情绪等。
面对焦虑的孩子,不知所措
攻击行为又被成为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它可以是对他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他利的侵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会见到关于两个小孩子之间抢玩具的事情,一方用手或身体压住玩具,宁可自己不玩,也不让别的孩子拿走。这时想要玩的孩子就会对霸占玩具的孩子采取攻击性行动,掰他的手或是动手打他。那这种类似的攻击性行为在儿童成长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闭一只眼”,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经常对其他小朋友发动攻击性行为,那么家长就要注意了。因为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一旦成为习惯,不仅对他的同伴交往不利,还有可能造成他们长大后社会适应不良,妨碍人际交往,甚至导致做一些违法行为。像前面提到的故事中那个习惯攻击小朋友的孩子,我想除了让老师头疼外,其他小伙伴估计也是不欢迎他一起玩的吧。
2019年10月大连13岁男孩残忍杀害10岁女孩的新闻当时是触动极大。这种暴力行为的背后是父母教育的终结,我们反过来再看这个男孩的父母,甚至当警察找上门时,男孩的妈妈还在替孩子说谎隐瞒,而男孩的爸爸却一再推卸责任说他平时很少管孩子。可见这样的父母在孩子以往的教育中也是让人唏嘘。如果他们能早点发现孩子这些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如果他们能够以身作则也不至于可怜的小女孩惨遭噩运。
带有攻击性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
其实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我们常说的“私心”的状态。会把孩子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问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自认为是对的。觉得孩子还小,等他长大了自然会明白一些道理。但真的是我们想的这样吗?可能生活中我们会把有些问题等到以后再去解决,比如说家里某个东西坏了啊,暂时放着也不碍事,等到我需要的时候再把它拿来修好,反正也不会影响什么。但如果我们把养育孩子看成是跟修坏了的东西一样再等等,那么等来的只有伤害。
那个原本你认为可以“修好”的孩子估计也不大可能再耐心听你说大道理,甚至会跟你大打出手!我们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就没有问题,但往往是小问题日积月累,有了量变就变成了你不可控制的大问题。不难发现网上或者是身边有很多类似小学生、初中生等打父母,甚至残杀父母的孩子。试想,我们辛辛苦苦养育的孩子竟然变成了这样,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吗?不是的,是从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我们作为父母却没有及时发现,没有及时引导教育,才有了后来的问题孩子,才有了伤害。我想这种因为教育不当带来的伤害,父母会陷入自责与愧疚吧。
那就请我们给孩子爱的同时,再不要忽视他们心理成长的健康问题!
再跟你分享下我家宝宝识字的经验吧,我家宝宝两岁半的时候我就已经教他去认识简单的汉字,但是自己教的又有点含糊,毕竟不是当老师的,之后我就在网上买了些带图的卡片和书本让他认识,不过效果不明显,花费大量时间,还容易损坏,
而且宝宝什么都想往嘴里塞,有些比较小的拼图什么的,就怕宝宝吃了,后来发现了一款APP【 猫小帅识字】,真心推荐大家使用,里面有很多的冒险故事,还有把汉字变成有趣的动画和图形,我家宝宝特别喜欢听,平常特别好动的他,一看这个就安静的听故事 。各种游戏关卡让宝宝重复学习汉字内容,加深记忆,让我这个陪宝宝玩的麻麻都觉得好玩有趣。所以极力推荐你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