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
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学家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这段时期,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以及18世纪末法国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都试图纠正中古时代被神学歪曲了的心理学思想,并给予符合科学的解释.
培根的归纳科学方对整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认识来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联想的概念,这都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法国百科全书派的拉梅特里在《人是机器》一书中干脆把人说成是一架机器,这些虽然不免有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但都有进步意义.
19世纪中叶,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的威信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步生根.这时,作为心理学孪生科学的生理学也接近成熟,心理学开始摆脱哲学的一般讨论而转向于具体问题的研究.这种时代背景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现代心理学是在1879年建立的.这一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宣告脱离哲学而成为独立的科学.冯特是一位哲学家兼生理学家,他的心理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感知觉心理过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学的实验技术,所以他称自己的这种研究为“生理心理学”,也称为“实验心理学”.
至今现代心理学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过几次大的反复.最初,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的科学,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简单的单元构成的,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把心理活动分解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对一本书的知觉是由长方的形状、一定的大小、绿色的书皮等感觉成分相加而成的.
这种看法无疑受到当时化学发展的影响.化学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学元素才不断被发现.正因为如此,后人才把冯特的心理学体系称作元素心理学或构造心理学.冯特晚年还开展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这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先导.冯特在莱比锡招收了欧美各国大批进修生,他们学成归国后,分别建立心理学系和心理学实验室,使这门新兴的科学得到迅速推广.
冯特所创立的心理学只兴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难.问题出现在“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个定义上.因为要承认这个定义,首先就要求承认意识的存在,但是,这不是心理学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首先向冯特的心理学提出挑战.
华生指出,心理学如果要成为一门科学,能和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处于平等地位,就必须来一场彻底的革命,就要放弃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华生说意识是主观的东西,谁也看不见、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试管里去化验,这样虚渺的东西决不能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
他认为科学的心理学要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的事物上面.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可以客观观察的,因而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它要探讨一个使有机体发生了什么,在什么环境下产生了什么行为.至于头脑内部发生的过程,由于只能推测,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给予理会.华生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行为主义运动.
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现了新行为主义,强调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最大胆的尝试是把行为主义原理用于改造社会.他写过一本小说《沃尔登第二》,是以日记的形式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斯金纳把这种社会设计称作“行为工程”,并把这样一个社会的实现寄托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社会危机四起,人们开始怀疑美国的社会制度,向往一个理想社会,于是这本书便不胫而走.
行为主义在美国影响很大,从20年代到50年代.行为主义一直统治着美国心理学.现在看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太简单化和绝对化了,不能因为头脑的活动看不见,就否认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存在.同样,在物理学中,原子、分子、电子也不能被肉眼见到,但仍可以用仪器或其他工具进行研究.人的思维等心理活动同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毕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内部过程.再者,人的社会活动极为复杂,不是简单的行为工程所能阐明的.
在行为主义兴起的同时,在欧洲又出现了两大心理学派别,一个是格式塔学派,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它反对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意思是整体、完形.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人脑的内部过程,认为人在观察外界事物的时候,所看到的东西并不完全决定于外界,而是在人的头脑中有某种“场”的力量把刺激组织成一定的完形,从而决定人看到的外界东西是什么样的.当时,物理学中正流行着“场”的理论,格式塔学派则认为人的大脑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规律可以同样适用于人脑的活动.
格式塔心理学对猿猴的智力进行了研究.克勒观察了猿猴如何把几只木箱叠起来,爬到木箱顶上拿到悬挂在屋顶上的香蕉.猿猴还能把棍棒连起来取得被栏杆挡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和动物解决问题是靠突然发生的“顿悟”.
格式塔学派反对冯特学派只强调分析的做法,而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这种强调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科学研究不应只从分析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中的相互关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学派来源于精神病学.它给予心理学以巨大的冲击,以致在讨论心理学对象的时候不能不提到它.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利用催眠术和自由联想法让精神病患者回忆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发现患者的幼年经验,特别是儿童与父母的情感关系非常重要.他还发现做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梦也是一种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认为,一方面人的内在生物性的是最基本的冲动;另一方面人的社会习俗、礼教和道德又约束着这种原始冲动的发泄,将其压抑到无意识中去.意识的内容是理智的、自觉的;无意识的内容多是与理智、道德相违背的.当理智与无意识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经症.为了治病就需要对病人的无意识进行心理分析.这就是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无意识”的作用.认为人的根本心理动机都是无意识的冲动.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人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根本作用.至于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则只是显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断.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么强调生物冲动的作用,而更为重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在西方社会中精神病发病率很高,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很容易被接受.
在心理学的发展上,苏联心理学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是有区别的.谢切诺夫以大脑的反射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稍后的别赫捷列夫写了《反射学》一书.接着,巴甫洛夫专门研究了条件反射.他的条件反射学说促进了美国行为主义的兴起.巴甫洛夫学说对苏联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其理论基础之一,也直接影响了新成立以后我国以及一些东欧国家的心理学.
在,现代心理学开始于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创办新式学校的时候.在 当时的师范学校里首先开设了心理学课程,用的教材多是从日本和西方翻译过来的. 1907年王国维从英文版重译丹麦霍夫丁所著《心理学概论》.1918年陈大齐著《心理学大纲》出版,这是最早以心理学命名的书籍.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系.
这时,构造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绍到来,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学研究.新成立后,1951年便成立了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几所大学和各师范院校都设立了心理学专业和教研室.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简介
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不过,“结构主义”并不是一个被清楚界定的“流派”,虽然通常大家会将索绪尔的作品当作一个起点.结构主义最好被看作是一种具有许多不同变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就如同任何一种文化运动一样,结构主义的影响与发展是很复杂的. 广泛来说,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根据结构理论,一个文化意义的产生与再现造是透过作为表意系统(systemsofsignification)的各种实践、现象与活动.一个结构主义者研究对象的差异会大到如食物的准备与上餐礼仪、宗教仪式、游戏、文学与非文学类的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娱乐,来找出一个文化中意义是如何被制造与再制造的深层结构.比如说,人类学与民族志学家李维史陀(ClaudeLevi-Strauss)这位早期著名的结构主义实践者,就分析了包括神话学、宗族以及食物准备这些文化现象.
[编辑本段]概观
对于一般人而言,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文化人类学中开创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把各种文化视为系统,并认为可以按照其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加以分析.根据他的理论,文化系统中的普遍模式,是人类思想中恒定结构的产物.在列维-斯特劳斯所提出的体系中,人类的思想被看作是各种自然物质的一个贮存库,从中选择成对的成分,就可以形成各种结构.对立的两种成分,可以分开,各成单一成分,这些单一成分又可构成新的对立成分.列维-斯特劳斯在分析亲属关系名称和亲属关系系统时,曾提出其基本结构或基本单位有4种类型∶兄妹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舅甥关系,其他所有亲属系统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列维-斯特劳斯强调指出,对亲属关系结构的分析,必须把重点放在人类的意识上,而不是放在客观的血统联系上或者亲族关系上.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社会生活的一切形态,都体现为普遍法则的作用,而此种普遍法则是可以控制思维活动的. 似乎是离很远的东西.即使是一些专业的文学工作者,如果不太接触西方理论,也很可能会不以为然地说:“结构主义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了不起?”事实上,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早已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思想方法上的一场广义的革命.结构主义诞生之后,它像一把利剑一样改变着人们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并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文化思潮,它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作为文艺思潮,结构主义几乎影响到文学艺术的所有领域,从理论到创作,从小说、戏剧、诗歌到电影.这一思潮还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它以法国为中心,迅速扩展到英、美、西德、意大利、丹麦,并对苏联、东德、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产生了影响.它是战后继英美新批评派和法国现象学派而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界的第三大思潮.有人认为,从6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的人”取代了“存在主义的人”. 那么,是谁制造了结构主义这么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呢?
[编辑本段]形成
没有一种思潮可以在一夜间形成并名震天下,结构主义也不例外.尽管结构主义思潮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60年代,但它并不是在60年代才形成,也不是诞生于法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岁月.当时西方有一部份学者对现代文化分工太细,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原子论”倾向感到不满,他们渴望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中断了的注重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传统,因此提出了“体系论”和“结构论”的思想,强调从大的系统方面(如文化的各个分支或文学的各种体裁)来研究它们的结构和规律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奥地利哲学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1922)中所表达的见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这是一种最初的结构主义思想,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上. 出生于瑞士的斐迪南·德·索绪尔是将结构主义思想运用到语言学研究的第一人,他在长期的语言学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19世纪在语言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比较语言学的观点相对立的新观点.比较语言学把一些语言事实当作孤立静止的单位对待,只注意了它们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忽视了语言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索绪尔则把具体的语言行为(“言语”)和人们在学习语言中所掌握的深层体系(“语言”)区别开来,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产生意义的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的组合关系.语言学是研究符号组合规律的学问.索绪尔使用的词虽然是“系统”而不是“结构”,但意思是一样的.他把语言的特点看作是意义和声音之间的关系网络,纯粹的相互关系的结构,并把这种关系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这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原则.索绪尔的理论在他死后由他的学生整理出来以《普通语言学》的书名出版,对结构主义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索绪尔也因此被人们敬称为“结构主义之父”. 1945年法国人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发表了《语言学的结构分析与人类学》,第一次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类学上.他把社会文化现象视为一种深层结构体系来表现,把个别的习俗、故事看作是“语言”的元素.他对于原始人的逻辑、图腾制度和神话所做的研究就是为了建立一种“具体逻辑”.他不靠社会功能来说明个别习俗或故事,而是把它们看作一种“语言”的元素,看作一种概念体系,因为人们正是通过这个体系来组织世界.他随后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其他学科对结构主义的高度重视,于是,到了60年代,许多重要学科都与结构主义发生了关系.一个如火如荼的结构主义时代到来了. 结构主义为什么能在60年代的法国流行起来并如日中天呢?其原因大概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说:“结构主义最好被看作既是我概述的社会和语言危机的表现,也是对那种危机的反应.它从历史逃到语言--这是一种讽刺行为,因为正如巴尔特所看到的,没有什么行动在历史上能更有意义.” 战后的法国和其他曾经将版图延伸到国土之外其他土地上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法国的学者们已不能自由地出入曾经是他们殖民地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实地考察,重实地调查、轻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已不再适合他们,结构主义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这大概也是结构主义的大师们看上去都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学教授”的原因.另外,战后法国经济飞速恢复与发展,以“他人是我的地狱”为宗旨的存在主义哲学同现实格格不入,人们对“个人”、“存在”、“自我意识”等等这些存在主义的概念失去了早先的热情和兴趣,结构主义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存在主义的否定的思潮而兴起.结构主义认为:“我”、主体, 既不是自己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这样一个中心,根本不存在. 于是,在存在主义的退潮声中,以后起之秀身份出现的结构主义思潮紧锣密鼓地登台亮相了.
[编辑本段]方
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学说,而是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共同应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目的就是试图使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达到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 结构主义的方法有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对整体性的强调.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它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正如霍克斯所说:“在任何情境里、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 再如索绪尔认为,“语言既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只能是因为有其他各项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 因此,对语言学的研究就应当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点出发,而不应当离开特定的符号系统去研究孤立的词.列维·斯特劳斯也认为,社会生活是由经济、技术、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各方面因素构成的一个有意义的复杂整体,其中某一方面除非与其它联系起来考虑,否则便不能得到理解.所以,结构主义坚持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当地解释整体和部分.结构主义方法的本质和首要原则在于,它力图研究联结和结合诸要素的关系的复杂网络,而不是研究一个整体的诸要素. 结构主义方法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共时性的强调.强调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是索绪尔索绪尔对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贡献.索绪尔指出:“共时‘现象’和历时‘现象’毫无共同之处:一个是同时要素间的关系,一个是一个要素在时间上代替另一个要素,是一种事件.” 索绪尔认为,既然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同时并存的,因此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是共时性的.至于一种语言的历史,也可以看作是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内部诸成分的序列.于是索绪尔提出一种与共时性的语言系统相适应的共时性研究方法,即对系统内同时存在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它们同整个系统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方法.在索绪尔的语言学中,共时性和整体观和系统性是相一致的,因此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是整体观和系统观的必然延伸.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总的来说,早期行为主义者,多半从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出发,使人们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等最根本问题的看法,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特别是在方方面,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但他们把行为说成是完全被动的,这与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适应性等特别不符.从而迫使一些行为主义者开始寻找一条出路,以便既能维护行为的严格决定论,又能解释行为的不确定性.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等提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是实证主义形成的标志.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
认知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具有代表性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的顿悟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含义 建构主义是关于学习者如何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理论基础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理论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来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