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至今单身,感觉自己的抑郁症越来越重,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如何才能摆脱,我从以下几个纬度做了一些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35岁只是一个数字,你对这个数字的认知,定义,以及态度,会影响你的行为,你的日常行为会形成你的生活习惯,你的习惯将影响你的性格,你的性格将决定你的人生,所以要先改变认知。
什么是青春,青春并不是说我们20岁或者18岁,躺在沙发上,打着游戏,吃着零食,这并不是我认为的青春。青春之所以被人们留恋,那是因为我们在那个年纪敢想敢做,挑战自己,冲破极限。我认为的青春是拥有一颗敢于面对失败,敢于挑战,对人生充满热情的心,不论是人到中年,还是步入晚年,敢于拥有自己的梦想,勇敢实现自己的理想,对人生充满希望,这才是青春。
所以我认为不用担心自己是35岁还是45岁,也不需要用年龄,作为你不去行动,不去面对的借口,因为很有可能在你25岁的时候,也并不会比现在好很多,再不改变,下一个10年还是这样。
放下关于年龄在心理上的影响,想想肯德基的创始人,你就可以轻装上阵,做你想做,敢为人先,才能成就自己。
抑郁症目前在医学上,心理学上,都没有明确的病因,也没有固定的判断结果,是心里压抑到一定程度,影响到了日常的生活,对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才能被判定为抑郁症,即使是很多身患抑郁症的患者,通过心理辅助治疗,看书,运动,以及外界的辅助,在不吃药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多痊愈康复的案例。
感觉自己的抑郁症变严重了,我认为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作用,风靡全球的哈佛大学公开课《积极心理学》当中,泰勒教授在第1节课当中,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他在PPT当中给大家看了一张图片,让大家寻找图片中有几种几何图形,尽可能多的寻找,然后他把图片关闭,问学生们:“图片上的公共巴士是什么颜色,车上有几个孩子?”即使是哈弗大学,也只看到了几何图形,却对巴士一点印象都没有。
你的关注点在哪里,你就只能看到什么,你看到什么就决定你的认知和格局,所以把关注焦点转移,放到您想改变的事情上面,例如你在冬天想早起跑步,你的关注点是跑步的好处,还是暖和的被窝,寒冷的天气,这将决定了你的行为和最后结果。
没有兴趣很大原因是没有尝试,妄自判断为不感兴趣,只有真正尝试过,努力过,确实不适合自己才有资格说,我不喜欢,我对此没有兴趣。就像马云拥有了巨额的财富,才有底气说,我对钱不感兴趣一样。
以前我不吃香菜,不吃臭豆腐,认为不好吃,高中毕业去了河北,同学一起带着去吃了臭豆腐,发现这是一种美味可口的食物,同样现在对香菜也甚是喜爱。
所谓的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我们所有的培养都会有兴趣,但是兴趣一定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不论是运动,还是音乐,或是美食。
改变的唯一办法就是行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试错,去排除你不喜欢不适合的,而不是在大脑中想象。曾经有记者采访爱迪生,问到:“爱迪生先生,你都做了5000次实验了,都以失败告终,你还那么确定你能发明灯泡吗?”爱迪生说到,我只是排除了5000错误答案,证明我离目标更近了。
可能这个例子并不特别贴切,只是想说明,要摆脱现状,需要不断的行动。
小结:不要受制于年龄大小,有人50岁仍然有勇气重新开始,有的人20岁就对自己放弃了。你的关注点,决定着你的状态,你是关注自己是否更抑郁,还是向前看,关注自己如何成长。最后,最重要的行动,行动,行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我是心理洞察官,学习心理学,更好的做自己。
带孩子确实非常辛苦,想想一下, 整天带一个像小牛一般的神兽而且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带,难度可想而知。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这是一个民族的战斗,是所有家长的战斗,因而这个问题也确实很重要。
只是,带孩子是不是必然会导致各种矛盾、导致各种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呢?
好像也不是的,不是所有人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这就需要掰扯掰扯到底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第一,不能接受孩子的差异性。
孩子没有一样的,即便是同双生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有很多差异,更何况出生在父母不同教育经历、经济收入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等等背景下的孩子。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孩子安静祥和,有的孩子天资聪颖,有的孩子天生驽钝,有的孩子领悟父母能力强,有的孩子无法感受父母的劳心劳力,这些都是孩子差异的突出表现,因而我们就需要关注下面第二条。
第二,不合理性的胡乱比较。
比较是人之常情,也是出现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比较,很多人感觉自己幸福、满足、快乐。比如我们比较现在的的病毒得到控制和病毒爆发下的美帝国主义,我们感觉我们十分幸福,十分快乐、轻松、愉悦;因为比较,我们感觉压力山大、抑郁、焦虑、甚至崩溃,比如我们比较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会感觉十分的痛苦、难受和不甘心,经常问,为什么,凭什么……
第三,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家的孩子。
孩子的学业成绩高低好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既有天资的,也有后天努力的,更有父母的教育和陪伴的。而往往我们不能正确、客观的认识孩子的情况,只是一味的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想当然的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能够光耀门楣。在这种想当然的主观想法控制之下,我们就无法保持对孩子的良好态度,也无法更好的去接纳、接受孩子的各种表现,进而会导致对孩子的不准确定位和要求,一旦达不到,父母亲就会失控、崩溃,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第四,缺乏基本的自我调控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现代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人的压力之大也是异乎寻常。这就需要每一个普通人都学习一点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比如陪伴孩子、与家人相处、社会关系问题的解决等等。有一些基本的通用技术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理性情绪疗法(又称情绪的ABCDE理论)、幸福五元素(又称幸福的PERMA理论)。可以在网上搜索下获取相应的详细的知识,这对于我们解决带神兽时候的各种情绪和心理问题是有帮助的。
在家呆久了,觉得无所事事,面对外面的又感到可怕,导致抑郁、焦虑、恐惧等的心理不适。
推荐一种很有效的心理疗法,即“森田疗法”。这种方法是我上师范那会儿,心理学老师给我们讲过的,如今还记忆犹新,因为作为老师,常用此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日本心理专家森田正马,年轻时得了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多种心理疾病,使得他什么也干不下去,吃了很多药也不起作用。后来他干脆放弃药物治疗,不予理会,任其发展,结果反而更好了。后来他为了解除像他一样的病人的痛苦,大学专修了心理学,成为一名心理医学博士,创建了自己的一套治疗方法—森田疗法。他的治疗方法就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不要纠缠于一件事不放,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
1、把什么都看作自然。 大自然永远是纯真的、美丽的。远眺到的山川属于大自然,不断冲刷岩壁,反复流动着的波涛属于大自然,茂密的森林属于大自然。动物界的现象也是自然,人类社会的现象也是自然,物价昂贵也是一种自然,。不论宏观的或微观的,在观察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时,看到的那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人们,也是自然。比如这次防控,把呆在家里也视为自然,医护人员去一线奋战也是一种自然。因为你去了救不了病人,自然就是医护人员的事了。
2、不要用情绪支配行动。对出现的情绪和症状不在乎,要着眼于自己的目的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对待不安应既来之则安之”,“对情绪要顺其自然”,仍然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如果出现了不安就听凭这种不安去支配行动。
3、不要特意设法取消某种心理障碍。比如你说的出门感到恐惧,就非要出门克服恐惧,倘若真这样,你恐惧的痛苦成为双重了。降临在身的灾难,涌现在心的痛苦,除了承认事实、听之任之,别无它法。就像禅家所说“心头无杂念,烈火也觉凉”那样。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去努力灭却心头杂念的话,那就不能顺应自然,心头杂念自然也不会灭掉。
4、不必刻意安排 我们只要能照朴素的去活动,就可以了。不必害怕心身的消耗或毙命。因为在我们身体中,存在着象安全阀那样起到自我调节作用的东西。因此,没有必要死按那些机械的理论去休息或休养。在活动的过程中,就会不断调剂急缓,自然进行工作上的变化,通过它是可以自动调节的。
“心随万境变,变化之处实幽玄 ”,意思是:人的心境随着境遇不同而千变万化,甚至可以说:这种现象实在是玄妙。在森田疗法中它赋予的含义是“情绪就像天气一样容易变化;情绪恶劣时不要悲观,情况顺利时也不要高枕无忧,要着眼于行动努力去干就是最健康的心理。
大夫话不可信,你本无病,三言两语说的六神无主,三心二意了。下次一查,好效果又可开药了。这叫永不下岗的大夫,记得年体检说吸烟不好。我改不了,至今不看病。也再不听吓人话。
医学博士来回答。
如果你自觉有长期情绪低落、对凡事都提不起兴趣或是兴趣下降,甚至伴发反应慢、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等疑似抑郁症表现时,应及时求助医生。
就诊科室:精神科,心理科
对于已经确诊抑郁症的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治疗,并坚持定期复诊,即使经治疗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如果生活中出现重大变故,或感到有抑郁症发作的迹象,也应及时就医。
积极心理和药物治疗是可以帮助你走出来的。
祝你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