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症状需要从心理、认知、生理、行为这四个维度来确认,单一维度可不能简单确认呦。
心理。
这个其实最容易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开心、郁闷、消沉。它是一种情绪,虽然不等同于抑郁症,可它是抑郁症滋生的土壤。
离异、丧偶、失恋、致残,这些人生的悲剧就像一辆辆穿梭而过的大卡车,不断碾压着人们的精神。
这种人生挫折本来就很难顶得住,就算是顶住了,精神也会有所损害,好好的情绪就这么进入了阴暗、绝望、消沉的状态,抑郁症最喜欢缠上有这种情绪的人了!
认知,包括3个环节:感觉、知觉、注意力。
首先来看看“感觉”,感觉就是接收器,用眼耳口鼻收集外界的各种信息。感觉出问题了,接收的信息就会出现偏差。
好好的蓝天,被抑郁症患者的眼睛一接收,立刻过滤掉鲜艳的颜色,全部变成灰色的、阴暗的,让人很压抑。
大家别不信,这可是真的呦!他眼中的世界和你是不一样的。
然后是“知觉”,它负责处理“感觉”带来的信息。正常人的“知”,来自于“感”,也就是“知”来处理那些“感”所收集的信息。
抑郁症患者的知觉系统是什么样子呢?幻听。耳朵并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可大脑却有了知觉。“你怎么不啊”“你活着有什么用”……
抑郁症患者的脑子里,是真的以为自己有听到这样的声音噢,而且他会走心、会当真的。
接着是“注意力”,普通人在与人沟通时能够捕捉到对方的重点,以及言外之意。
而抑郁症患者是很难专心地听到你话里有几层意思的。思绪要么还停留在前一个问题上,要么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过去拍一下他肩膀,他会给你个恍然大悟的表情,然后又沉浸下去了。
(关注深读视频,深读君携手六十万三甲医生,24小时为你提供在线问诊服务。先看视频再问诊,清楚多了)
生理,抑郁症患者在生理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失眠,约有77%的抑郁症患者饱受失眠的折磨。
试想一下,你已经累到快要虚脱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叫嚣“我要睡觉”,大脑却像按了自动播放按钮,不断回放着那些曾经让你后悔莫及的画面。
那潮涌而来的自责与愧疚感,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你透不过气来。这感受,你能理解吗?
哪怕侥幸进入梦乡,也会瞬间被噩梦惊醒。懂吗?是惊醒,一头冷汗的那种啊!长期睡不着,身体被掏空,你能感受到每一根神经都在拉扯着头皮,头痛欲裂。一天如此,能忍,每天这样,又该怎么忍呢?
行为。在患者的精力、思维能力都被抑郁症偷走以后,身体就像被灌进了水泥,越来越沉,致使行动变慢,动也不想动。
患者终日藏在家里,坐着或躺着,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在此,深读君想为抑郁症患者们说句公道话:他们并不是懒,而是身不由己,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其实他们的内心,特别渴望能有人来帮帮他,带他走出沼泽。
(关注深读视频,深读君携手六十万三甲医生,24小时为你提供在线问诊服务。先看视频再问诊,清楚多了)
吃不下,睡不着,不开心,看东西也是灰蒙蒙的,这样的人生得有多惨啊!
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所以用药和感冒发烧这种普通疾病是有区别的。
抑郁症的治疗可得双管齐下,一边要按时服药,一边要做心理辅导。
至于怎么吃药,吃什么药,听医生的。
不过,药物治疗之路真的不一般的坎坷啊!
“用了快一周的药,怎么还没效果?”
起效慢,正是抑郁症疾病用药的一个典型特点。
精神类药物不像消炎药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正常情况下,一般半个月左右起效。
如果医生给你开了抑郁症的药,千万不要因为短期内觉得没效果而产生怀疑、继而放弃服药啊!
“我吃了抗抑郁药,都五天没了!”“怎么看东西越来越模糊?”
放心,这都是抗抑郁药的副作用。
抗抑郁药是个奇怪的家伙,它真正的药效与副作用是相伴而来的。副作用出现了,证明药效开始发挥作用了。
有些人害怕药物副作用,而放弃服药,这是不对的,副作用是抗抑郁药正常的反应啦。
“我吃了好几年的药,一直没发作,药,我就停了吧!”
自作主张停了药,结果怎样?就是复发啊!抑郁症卷土重来啦!
精神类疾病的药物,用药周期可不是以天为单位的,也不是以月为单位的,人家是以年为单位的好吗!
擅自停药的结果就是复发,还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焦虑不安、睡眠质量下降等现象。
那要怎么停药?当病情稳定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比如每次服用两片的药可以先减为一片,再减成半片,再慢慢慢慢停药。
“听说抑郁症是很容易复发的,是吗?”这个还真的是呢。抑郁症治愈后,三年内复发率高达89%。
这也是抑郁症最讨厌的地方,好不容易好了,又复发了,治了又好了,好了又复发了。
好好坏坏,时好时坏,把人揉搓于股掌之间。
大家必须要认识到,抑郁症这个疾病的性质就是这样的,就是一个容易复发的疾病。
不要整天担心自己是不是会复发,越有这样沉重的心态,战战兢兢地过日子,就越是容易复发。
如果能够坦然面对,接受这个现实,心情放松点儿,反而会好很多。大不了就是继续吃药、继续看心理医生啊。
除了刚才说的随便停药是复发的重要诱因外,还有一个重要诱因就是单一治疗。
前面说了,抑郁症是心理和生理同时出现问题才导致的。
心理问题是需要看心理医生的,比如关于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如何建立阳光心态。而生理上的治疗就是按照医生要求服药。
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联手,才能对抗抑郁症。单独的吃药和单独的心理治疗都是搞不定的。
单一的治疗方案很难激发患者的自愈潜能,所以很容易复发。
(关注深读视频,深读君携手六十万三甲医生,24小时为你提供在线问诊服务。先看视频再问诊,清楚多了)
抑郁是有其两个个主要的特性:
1、两周以上持续性的负性情绪
2、无常工作和生活
如果以上两点,均无特殊情况(指的是很多女生在生理期会经历以上大部分症状,或者遭遇挫折,偶尔两三天食欲不振心情沮丧等),而不同程度的持续兼而有之,建议可以立即咨询专业的医院。
抑郁症患者,通常自己会优先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或痛苦。持续性两周以上的负性情绪,没有经历过的,是很难有体会的。例如:天天的头疼、失眠等。所以,患者正常两周以上就会认识到或意思到的。
有的特殊患者,会有意无意的调整、尝试改变,甚至隐藏,也是一个相信、面对、接受的一个过程,这一点试患者自身情况而定。
通常,如果个人没有自愿性的话,如果靠周围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发现的话,那估计已经是严重到和之前有明显的改变,甚至是影响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工作等了。这个时候发现,估计患者已经抑郁半年以上了。
抑郁在西方被称为情绪感冒,可见其普遍性,而其影响后果又巨大,因为有可能会造成生离死别。既然普遍又重要,那我们如果普及下其常见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助于提早发现其症状,早日应对。
1、愤世嫉俗、生无可恋
2、消极悲观、毫无自信
3、丧失动力,生活懒散
4、失眠、嗜睡
5、焦虑不安、惊慌失措
目前,我们采用的最有效的并有很多实践个案验之有效的治疗是:药物治疗 催眠治疗结合的,通过催眠的对潜意识缓解压力,增加潜意识能量,树立自信,帮来访者找到自我价值。从而逐步降低症状的影响程度,从而慢慢减少药物用量,直至不用药,抑郁症状完全消失。
以上,希望能帮助到您,谢谢!
怎么告诉家人自己得了抑郁症?实际上这个问题,暴露了你对抑郁症的观念,存在病耻感。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得了其它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都可以从容告诉家人,而且还会得到家人的关心。但是抑郁症却很难从容的告诉家人,尤其很多人对于抑郁症确实不理解,甚至存在明显的偏见,认为抑郁症是“小心眼”,是“想不开”。但抑郁症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复杂的医学疾病。
其实如何告诉家人自己得了抑郁症?答案有很多,我认为应该光明正大的告诉家人!单单我们国家就有将近1个亿的抑郁症患者,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有人笑话你,身后有一个亿的兄弟替你撑腰!
其实让抑郁症患者承认自己有抑郁症,是一种心灵上的进步,起码对于疾病我们敢于认可,然后再想办法建立长时间与抑郁病魔的斗争决心,然后为了彻底摆脱抑郁症,为之长期奋斗。
抑郁症患者的自救尤为重要,先自救的人天才会救你!作为抑郁症患者不惧怕抑郁症,对抑郁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遵医嘱,坚持服用药物治疗,一定会达到预期良好的诊疗效果。其实我们临床上抑郁药物的有效率在70-80%,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无法分辨,也无需分辨。
心理问题本来就是一团乱麻,各种症状错综复杂,而且又是纯主观感受,强行分类没有意义。
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负能量的纠缠,只需切断负能量,纠缠正能量,把能量状态提升至正能量区间,不管任何症状都会好了。
超心理学-量子力学 能量状态理论,不纠结于患者过往经历、混乱的思维和各种症状,直接提升能量的,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抑郁症患者也可以是话多的。
常人对抑郁症患者的印象通常是形单影只、寡言少语。但近些年,心理学家们发现,抑郁症的表现也可能会是话多。内心焦虑是这些抑郁症患者话多的原因,他们通过不停地说话来释放焦虑,身边的亲友可能会抱怨说在一起自己插不上话,都听患者一个人说了。
这部分抑郁症患者他们的性格特点里面有较强的攻击性,他们惯常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攻击性,以便向他人倾倒自己内心的压力。如果他人不理解不接受或者一时缺乏这样的攻击对象,他们的焦虑等负性情绪就会淤积,造成对自己的伤害。这样的抑郁症患者,言语攻击或者暴力行为比较常见,而且抑郁越严重表现越激烈,对他人存在一定的伤害性。
但也由于他们通过这种发泄了内心的负性情绪,抑郁得以缓解,所以他们的抑郁症一般不是特别重。不像那些不爱说话的抑郁症患者,越“闷”病越重。所以我们给抑郁症患者通常的建议是多跟家人朋友交流沟通;给患者家人朋友的建议是:多听患者倾诉。
对于这类话多的抑郁症患者,我们建议平时多唱歌、多朗诵、多运动、多户外活动,这些自我调节既让自己释放情绪,也不给周围人造成太大的干扰。
另外,患者的抑郁症也需要及时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来专业解决。抑郁症是心理疾病,心病需要心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与患者一道,探索导致抑郁的根本原因,找到并处理掉,症状自然消失。专业心理咨询也会对人的性格、知情意模式等方面做调整,话多的现象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改善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