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孩子,不满意时除了发脾气还可以用什么表达。打不是办法,打下去总会有一天家长会被他打。
视频...
对孩子的教育方面过多的责骂,会让孩子做错了以后就会小心翼翼。甚至以后会变成讨好性人格或者是叛逆性人格。当然这个是比较极端的情况。可以在试下以后和孩子好好沟通交流,因为现在的孩子心理成熟都是比较早的,而且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比较差的。良好的沟通能够让孩子的性格成长得更完美。希望能够帮到你。
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问问孩子为什么会觉得东西脏或者怕玩具坏了,一般情况下,多去观察是什么样的东西孩子会嫌弃,什么样的东西孩子会感兴趣。要观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最好。
安抚物,其实很多孩子都会有的小习惯,有的孩子喜欢抱着毛红绒玩具不离手,有的孩子喜欢浴巾或枕巾等。
英国儿科医生唐纳德·温尼科特把安抚物称为“过渡性客体”,它代表着孩子从一种与妈妈融为一体的融合状态,向一种与外在的和分离妈妈关联状态的过渡。
我们可以理解为,2岁后的孩子开始慢慢建立自我意识后,他会尝试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变得不那么顺从听话,和妈妈相对也会有些疏离。但是,孩子一方面要在心理上与妈妈疏离,另一方面又要满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
所以安抚物就是最好的替代品,它可以起到安抚孩子情绪,帮助他度过分离期的作用。可见,安抚物的出现是很正常的现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标志。
大多数对安抚物的依恋会在2~5岁消失,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关注点和兴趣会逐渐丰富并转移,到时候对依件可能就不那么痴迷了。但也有些孩子,即使成年了也离不开孩童时期的依件。
比如,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22岁的傅园慧第一次出场,都会随身背着一个“红带子”。不管是睡觉、吃饭还是出门,这个“红带子”一直形影不离地背着。傅爸爸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因为傅园慧小时候一直喜欢摸一块小毛巾,后来变成这根绳子,如果不是摸,她手就没地方放。
我觉得不需要。很多家长总认为孩子对安抚物的强烈依恋会有不好的影响,总担心孩子会上瘾,以后很难戒掉,等孩子成年后会被人笑话。因此就想要强制戒除孩子的安抚物,而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不能帮孩子戒除,只会让孩子寻找新的的安抚物。
比如,温尼科特在他书中就谈到这么一个案例,一个小女孩总是吸吮裹在拇指上的一块破羊毛布。三岁时,妈妈强行拿走了这块破布,她虽然不吃拇指了,但是睡前要强迫性的咬指甲,以及强迫性的阅读。
可见,如果做为过渡性客体的安抚物在不适合的时候消失了,只会另孩子重新寻找新的来代替。
所以,家长对于孩子依赖安抚物要以平常心来对待,要明白这是个正常的现象,不必过于担心。就像傅园慧22岁了,还有安抚物,在我看来,其实也不错。
想象一下,要是我们成年了,也有安抚物,在面对压力、紧张的时候,摸摸身边的安抚物,就能得以缓解。是不是比干巴巴的对自己说:“深吸吸,别紧张”有用百倍多了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联删!
我以前带我的两个小孩,愿叫自己的孩子吃亏,也要把东西分给别人的孩子,和让给别人的孩子一些,从小是个习惯问题,和她们同岁的孩子都很霸道,不是抢别人的,就是哭着要人家的东西吃,我真看不惯,我的孩子别人给东西还要看别人的脸色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