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好,只有更合适!
心理师职业主要指从事非药物心理咨询或者治疗的专业工作者,涵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科医师等。在求助者和心理师之间,第三方专业机构认证的合格、资深心理师是可求助的心理助人专业人士。从事非药物心理干预的才叫做心理师。心理师大体分为三个群体:
1、学院派。高校“庙大”、名声大,学院派著书立说的多,职称高的多。除了少数常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健康中心或兼职开业的老师,大多数心理老师未必有临床心理干预能力。
2、医院派。医院虽有心理科、精神科,但是极少有真正从事非药物心理干预治疗的医师。医院派重药物治疗。除了体制的原因,部分医师不熟悉非药物干预而且对心理咨询持不屑观念,基本是鼓励吃药。须知药物治标不治本,遇到庸医连标(情绪调节)也治不了。
3、开业派--独立或者合伙开办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群体。开业派不像前两类“吃皇粮”而在技能和效果上不断刻苦精进,注重全人多因素干预治疗,视需要也建议来访者到医院适当服药调节情绪。国家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考前培训体系,即使是博士、教授,要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也需要接受规定的培训,合格后取得人社部统一印制的certic培训证。至2018年底,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合格持证者,已达到90.7万人次,而持证只是进入行业的入场券,尚需不断继续教育修炼。部分心理咨询师经验丰富,也难免鱼龙混杂,大部分还在学习发展。第三方按照标准做实际能力认证才是一个合理的评判。心理干预一样人命关天,咨询心理师、临床心理师的认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册心理师协会是专业心理师认证机构之一。
干预的深度和能力有关,分三个层次:
1、支持性心理干预。属于抚慰,陪伴,提示等浅显的心理支持性干预。家人、亲友、智者、甚至网友等非专业人士,公益项目或团体也能给予有效帮助。电视媒体秀出来的,困扰者被专家巧妙、聪明、点化开窍的多属于此类。更有甚者,有的电视台播出的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策划的表演桥段。经过电视台剪辑配音,满足大众窥私、好看、好玩和好学的心理,虽然缺少深度,但是有很好的科普意义。有些心理困扰化解需要深度和过程,并不能茅塞顿开。
2、再教育型心理干预。需要专业心理师进行,价值观澄清重整,文化取向厘清,现实焦虑策略构建等咨询性干预。大部分二级心理师经训练合格后,可从事再教育型心理干预。
3、重建型心理干预。重建就是临床变态心理的深度干预或者治疗。成熟或资深心理师可从事此类干预,此类心理师占心理咨询师比例不超过3%,具备此种干预能力。促进思维模式合理化,引导来访者自我的“问题”探索发现,人格偏向矫正,情绪障碍治疗等。典型的临床心理障碍一般都需要数月的康复过程。注册心理师协会注册认证的心理师,部分可以从事系统性、结构性和深层次的心理干预。
心理师有分级和资历深浅,但是对于求助者,没有最好,只有更合适!
网络求助有更多选择,不必拘泥于本地。
不知道你说的抑郁是自己的感觉,还是经过专业机构的专业诊断得到的结果?
1)如果只是自己的感觉,那么建议不要先贴上抑郁的标签,以防止标签给你带来的负面心理暗示。
2)通常情况下,判断抑郁的症状有:情绪低落,兴趣降低,饮食与作息发生较大的变化(比如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心悸等),意志活动减退,自我评价过低,甚至产生念头等。
以上情况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去寻求专业的帮助,如具备国家专业资质认证的心理诊所,或者有些大型的公立医院开设的心理科室进行咨询。
3)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也可以在此之前,先到学校的心理辅导处进行一些心理疏解。对于一些常见的心理、矛盾,学校里开设的心理服务支持还是可以给到一些帮助和建议的。
就像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同样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抑郁。所以,找到抑郁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好的针对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对于大学生而言,比较常见的抑郁原因有:
1)高中时期积累的压力“报复性反弹”:大部分人从高中进入大学的过程都是充满了艰辛的,且不论学习能力的问题,就高考本身的压力,家长的期待和希望,就足以让人感到心力交瘁。
那个时候拼命压缩的情绪,到了大学里,有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突然失去了原来紧张的节奏,反而会出现情绪上的“报复性反弹”,就像一根弹簧突然失去了上面的重物,变得既不像原来的自己,又找不到新的定位。
这种情况下,释放压力,重新找到适合的节奏就好了,基本上通过咨询就能解决。
2)社交适应性不强:特别是大一新生,由于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后,无法快速融入,甚至感到自卑。
比如:生活条件/地域等与其他同学存在较大落差;或者,作为优等生入学的自己,在进入大学后,发现原来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或者,因为不擅于表达而被同学冷落……等等,诸如此类。
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也正是一个重新认知自己的机会,寻求专业的老师协助,找到自己在大学里的定位,结交新的朋友,通常一段时间以后就能解决了。
3)对未来感到迷茫:特别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听到、看到那些即将离开学校的学长们分享的求职经历,产生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不知道自己将来应该何去何从。
此时,本能的,人都会产生想要回避的念头,以求得内心暂时的稳定,但往往越是回避,越是不安,长时间得不到疏解,就会出现情绪低落、行为退缩、自我评价低等情况。
这种情况出现时,正是需要对自己的职业分析进行思考的时候,不妨寻找更有经验的前辈,或者就业辅导老师的支持,如果仍然无法排解情绪,可以进行专业的咨询。
4)当然,还会有一些其它突发性的事件影响,或长积累积情绪的爆发。
我前几天接访了一位成绩非常优秀的大四学生,已经获得了英国著名商学院的offer,前途看似一片光明,却陷入了中度抑郁,难以自拔。
在经过长时间的沟通后,找到症结:是因为从小的养育观念,父母很强势,让她不断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与需求。虽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但也从来没有感到过真正的快乐,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几次咨询之后,她释放了很多情绪,开始有能力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一次一次的突破,让她有力量去真实地面对父母。
(上面案例的主人公)当她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跟父母去沟通,发现父母竟然是可以让步的。
她说:“我从来都觉得,父母一生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因为我很少感受到他们的爱。但这一次,我看到了,他们只是不懂得如何表达对我的关心。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让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实我并不讨厌商科,只是不喜欢这种被的感觉。”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父母是强势的,是很难沟通的,以至于常常忘记了,他们只是用他们认为最好的在爱我们,但他们也有他们的局限性。
所以,不要因为这样的误会而关上沟通的大门。
如果经过专业机构的诊断,建议你休学一年,我想父母是愿意支持你、陪伴你的。
但假如问题还没有严重到这个地步,不妨寻求更好的方案,比如通过几次咨询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付出休学一年的代价了。
父母为子女则为之计深远,深以为然!
首先要改变自己,打开心量,存善心善念,善语,善行。多运动,如慢跑。多晒太阳。听听舒缓的音乐。诚心待人。这些能做到了,你就走出心灵的沼泽了,道路会越走越开阔。
最近冠状病毒的事情闹的人心慌慌,街上戴口罩的人也多了,自己总是不自觉的紧张,吃饭也不怎想吃,睡觉也睡不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