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7
01:50
煤矿工人,很累,深有体会!
我的男朋友就是一位煤矿工人,一个月领着5000的工资,算是煤矿里的微薄者吧!
煤矿工人真的太累了,每个月三班倒,睡不好,吃不好是经常的事情,而且是在山西(煤矿大省),有太多的抱怨生命的不公,也有太多的心酸无法形容!
我从三个方面说一下煤矿工的不易吧!或许很片面,但是却很真实!
第一,工作环境恶劣
井下的生活可想而知,在井下一呆就是10几个小时,井下环境潮湿,寒风彻骨,满地虫鼠,背着仪器,踩着水鞋,何其痛苦!每次从井下上来,好像看到天堂一样明亮!
第二,井下伙食过于不卫生
随着小煤矿的倒闭,大型煤矿也越来越注重工人们的伙食,虽说没有大鱼大肉,但还是可以的!但是,我自身作为一名医学生,漆黑的环境,满身的煤泥,黝黑的双手,这对自己的身体是多大的伤害!吃饭唯一的乐趣,便是给老鼠一点,叽叽喳喳的声音,便是这工作中唯一的快乐!
第三,精神压力过大
每周二周五的例会,各种考核培训,虽说不管什么机构都是如此,动不动拿钱说事,动不动处分说事,这都是可以的,而且最为严重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井下的孤独,井下他们是独立作业,一个人负责一片区域,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在井下,而且下班就睡觉。所以导致长时间的不与别人交流。就会造成一种心理的抑郁。曾经听说他们在煤矿工作的人得了精神病,有的最后因为精神病儿去世的!
所以综合上面各种原因,或许我说的很片面,但是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认为做一个合格的煤矿工人的工资最低,也应该在1万左右,因为他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了!!
李白随便出一次远门,就花了30万两白银,他钱从哪里来?娶富家千金,炒皇帝鱿鱼拿遣散费,总之他可从来不愁没钱花。
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谪仙人”,一生创作各类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无数,被后世尊称其为”诗仙“。
李白的一生,可以说是寄情山水的一生,从二十四岁开始,李白就离开故乡,踏上了远游的征途,出巴蜀,下扬州,游长安,登嵩岳,李白穷极一生,踏足了几乎整个大唐。
游山玩水确实不错,但却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但李白一生几乎没怎么工作过,他又是靠什么收入,来维持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呢?
没工作并不代表没收入,李白的经济来源,花样颇多。
李白出生于碎,也就是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这里在唐代是商贸重镇,李白的祖上,就是与大唐通商的商人。
当然,家中经商并不代表就有钱,不过,有几个细节,还是能看出李白的家中经济条件十分殷实。
比如,李白又名李十二,这个称呼,代表了李白是在家里排行十二,也就是说,他有不少平辈的兄弟姐妹。
既然有不少兄弟姐妹,这就证明李白处在一个大家庭里,家里人口众多。
在古代,一个家庭人口的多与少,是与这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对等的,这个道理在现代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身边谁家能养活起好几个孩子,就足以证明他有这个经济实力。
因此,想必李白李十二的家里,也是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可能谈不上富得流油,但也算是颇有积蓄,不然,怎么敢生这么多孩子?
另外,李白的父亲叫做李客,历史中对他的记载甚少,但在仅有的几条记载中,李客曾经干过一件大事情。
大约在李白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李客带着全家几十口人,从碎一路迁徙到了蜀地,最终落脚在江油。
为什么要提李客搬家这件事呢?这就是证明李家有钱的直接证据。
要知道,古代没有什么先进的交通工具,人们出行要么依靠脚力,要么依靠牲畜(水路暂且不提),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而从碎到蜀地的江油,之间的距离相当远,已经可以称得上是跨国旅行了。
但如此遥远的距离,李客能带着全家几十口,跋山涉水地来到江油,仅仅依靠顽强的意志可是做不到的,一路上人吃马嚼,就会是一笔十分庞大的开销。
就是搁到现在,一家四五口人如果移民的话,那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
但李客做到了,跨越万里,并且还是拖家带口,从碎到江油安家落户,难道这不就是有钱的最好证明吗?
还有,当李家在蜀地安定后,李白的年少时期,是如何度过的呢?
在李白所著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一诗中,提到他“五岁诵六甲”,这就说明,他在五岁左右,已经开始读书了。
等他长到了十五岁,不仅有多篇诗赋得到了社会名流的认可和推崇,并且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还“好剑术,喜任侠”。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李白小时候开始,到他十五岁前后,除了读书作诗之外,就是四处游荡,用剑术去行侠仗义。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当时的李白游玩成癖、游手好闲。
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呢?如果是那种上顿不接下顿,每天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的穷苦人,想必肯定不会有条件供李少爷这样快意人生吧?
就连如今的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敢说能做到这一点,不努力工作就会没饭吃,但李白却能每天写写诗,练练剑,若不是家里有钱,他能做到这一点吗?
所以,通过这几处记载,我们能够看出,李白的家庭还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正是有了家庭在背后的支持,他才能纵情山水。
前文讲过,李白在二十四岁那年,辞别父母家人,开始出川游历,在游历的过程中,李白先后娶了两位妻子。
娶第一位妻子的时候,李白二十七岁。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很忙,春天的时候,他人在扬州,看遍了江南的美景,也尝遍了江南的美食,也结识了不少好友。
这年秋天,李白因病在扬州休养,等到身体稍微好点的时候,坐不住的他又动身前往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并在当年年末,前往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在安陆时,李白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大诗人孟浩然,另一个就是他的第一位妻子。
说起李白的第一位妻子,她可是出身名门,是已故宰相许圉师的亲孙女,正儿八经的官宦之后,她与李白的结合,还全得仰仗孟浩然。
李白结识孟浩然之后,两人相见恨晚,期间,孟浩然见李白尚未婚配,就介绍了相府家的千金,一番撮合之下,李白高高兴兴的当了上门女婿。
对于上门女婿,可能很多人有不一样的看法,但李白对此并不在意,反而欣然接受。
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李白幼年生活在西域,那里有不少母系氏族,所以,男女关系相对来说就十分平等,因此,入赘也就十分常见。
除了心理上没有芥蒂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许家背后的资源。
虽说当时宰相许圉师已经去世,但毕竟曾经担任多年,积累的财富十分可观,这可要比李白家里的条件好上太多。
另外,许家可是官宦人家,在朝堂上虽说没有了以往的风光,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各种人脉关系还是有一定底子的,而这一点,正是李白需要的。
经济条件好,还能在自己在事业上有所帮助,这样的亲事,干嘛不接受?
可能有人会问,李白这么有才,干嘛不靠着自己的实力,去参加科举谋取个一官半职呢?事实上,李白也想参加科举,但是他却没这个资格。
大唐律法规定,商人不能入仕,单凭这一点,就完全堵死了李白的科举之路。
不过,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允许在职的官员举荐有才之士,因此,李白就不得不在托人举荐这条路上想办法了。
而许家正是官宦人家,入赘后又成了一家人,自然就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李白入仕。
当了许家的女婿之后,李白的婚后生活十分惬意,妻子家雄厚的财力,支持着他继续游山玩水,同时也不断地想办法入仕,只不过,并未如愿。
他曾多次写诗给安州长史裴宽,以求任用,但由于遭人诽谤,裴宽始终未能录用李白,之后,通过妻子许氏家中的关系,前往长安,结识了宰相张说之子张垍,但蹉跎多日,依旧还没能得到举荐。
直到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在长安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对他交口称赞,称呼李白为“谪仙人”,借助贺知章,李白有机会向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献诗,并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赏识,
不过,赏识归赏识,入仕当官还是没能如愿,为此,李白是郁郁寡欢,无奈之下,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后,离开长安,再次游历四方。
数年后,仕途失意的李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位妻子。
天宝三年,李白游历至东都洛阳,在这里,他结识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之一,诗圣杜甫,两人初识别,但却如同多年未见的好友一般,感情极深。
在杜甫的引荐下,李白又认识的诗人高适,三人经常在一起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而就在这三人共同游历期间,李白的第二位妻子用一种意外的出现了。
某日,三人游至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在一处园子里喝酒谈天,趁着酒兴,李白在园子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的《粱园吟》。
这首诗,全篇描述了李白仕途失意的心境,写完后,三人起身离开,园子中的杂役随即准备清洁墙壁,就在他要抹掉李白诗篇的时候,一个富家千金阻止了他。
这位富家千金,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她早就听闻过李白的大名,如今看到他的诗篇,爱不释手,于是,为了保存《粱园吟》不被破坏,她当场拿出白银千两,买下了这整个一面墙。
这就是“千金买壁”的故事由来,这件事被李白知道后,十分感恩宗氏,专程登门拜谢,一来二去,互相视为知音的二人,就结为了夫妻。
也就是说,李白的第二位妻子,与第一位妻子一样,同样是宰相的孙女,同样是官宦之后,也同样十分有钱。
尤其是第二位妻子宗氏,为了个人爱好,甘愿拿出千两白银来买一堵墙,若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
并且,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卷入了唐玄宗的十六子永王李璘一案,入狱,还是宗氏四处打点关系,大把的花银子,才将李白捞了出来。
由此可见,李白的两位妻子,每一个都是有钱人家,正因为如此,她们才有能力供应着自己的“诗仙”丈夫游山玩水,不然,像李白这样不事生产,还四处游荡的丈夫,早就被踢出门外了。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仕途,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翰林,这还要感谢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
结识贺知章后,李白又认识了醉心修道的玉真公主,并写出“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的佳句,以祝愿玉真公主修道有成。
对此,玉真公主十分开心,并在之后,多次在唐玄宗面前称赞李白,加上贺知章的举荐,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后,也是十分钦慕,因此,就将他召进宫中。
这一年,李白四十一岁,已然不惑之年。
虽说只是一个翰林,但李白还是十分高兴,郑重其事地前去上任,并在内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出来。
上任之后,李白发现,他的工作内容十分简单,就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除此之外,别无他事。
在此期间,李白奉诏先后写下了著名的《宫中行乐词》以及《清平调》等多首诗篇,由于他令人惊艳的才华,让他深受唐玄宗的宠爱,但逐渐的,李白对于这种毫无存在价值的御用文人生活,越发的厌倦起来。
在他的心中,是想凭借自身的才学,一展抱负,而不是像如今这样,浑浑噩噩。
于是,他开始消极抵抗,越发的放荡不羁,最终,在“玄宗呼之不朝,并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后,让唐玄宗对他逐渐疏远,并将其“赐金放还”。
临走前,唐玄宗赏赐给他一笔高额的遣散费,据史料记载,数目足足有三十万两。
靠着这笔遣散费,李白过上了挥金如土的日子,他嗜好饮酒,每到一处,必寻访当地美酒,并从不吝啬在这方面的开销。
并且,李白生性仗义,在拿到遣散费之后,对于有求于他,或者是他看到的困难之人,出手也是十分大方。
如此大手大脚,再多的钱也经不住花,没过几年,李白就将这三十万两花的差不多了,不过,他还有别的收入来源。
如果在唐朝有偶像排行榜的话,那么第一名绝对会是李白,他可是在当时,拥有者大量地喜欢他的粉丝们。
而在李白的粉丝中,最执着的,莫过于魏万。
魏万也是一名诗人,但他的名气要比李白小上太多,因此,他对于“诗仙”李白,极为推崇,可以说是一名狂热的崇拜者。
而他为了见李白,从河南到山东,再辗转到江苏,最终在天宝十三年,与扬州街头,见到了他心中的偶像。
为此,李白还专门作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大作,全篇共120句,用字多达666个。
而魏万也做了一件令后世都值得感谢的事,他将李白的诗词整理,并编辑成书,取名《李翰林集序》。以便能让李白的诗流传下来。
像魏万这样的粉丝,还有不少,他们都会对李白进行多多少少的接济,不过,大多并不是直接给钱,而是负责起喝酒吃肉,满足他的生活花销,这便是粉丝打赏。
而李白如果囊中羞涩的话,他则会直接向好友去要。
既然是一代“诗仙”,要钱的也与众不同,李白经常性的会以赠诗的,去向过往的朋友讨要点金钱。
比如在《赠裴司马》这首诗句中,李白通过“卖惨”的,提醒自己的好友,该给他送点钱了。
“天寒素手冷,夜长烛复微;十日不满匹,鬓蓬乱若丝;犹是可怜人,容华世中稀;向君发皓齿,顾我莫相违。”---《赠裴司马》
就这样,李白靠着朋友接济,以及粉丝的打赏,度过了他的晚年时光,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获得大赦后,心情大好的李白顺着长江来到江夏,并在金陵、宣城等地游历逗留接近两年,在此期间,全靠他人接济为生。
到了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白已经是六十多岁高龄,而他的生活也变得更为窘迫,不得已之下,他动身前往当涂,投奔族叔李阳冰,在这里,李白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
公元762年,病重的李白将诗稿交于李阳冰,并作《临终歌》一首,溘然长逝。
关于李白的死因,历史上众说纷坛,一说是因病而死,另一说是喝酒醉倒后再也没醒过来,还有一种极具传奇色彩的说法,是说他在江上饮酒,醉眼朦胧间,跳入水中捉月落水而死。
但不管是哪一种,诗仙李白在穷困和漂泊中,彻底结束了他传奇但又坎坷的一生。
小结:
李白是历史上不世出的天才,他一生共写有1010首诗,流传下来的,则有九百九十多首,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而这些诗词,大多是在他常年的游历当中所作,没有工作的他,靠着家庭的支持,以及两位夫人和遣散费,还有朋友、粉丝的接济,完成了这个举动,这就是真实的李白,一个放荡不羁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