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平时作业很多,周末也全是补习班,家长还想报很多补习班,我觉得家长这是要把孩子累死的节奏啊!如果你的孩子能承受,你自然可以报;如果担心孩子会压力太大,不管是否会导致抑郁,还是适可而止吧。
孩子要上初三了,固然是很关键的时候,因为很可能中考成绩会影响到孩子能否进入重点高中,将来也会对考大学造成极大的影响。家长重视这个阶段,心情可以理解,也是正常现象。可是,如果你自己都感觉孩子压力已经很大了,那就不要再给孩子报班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孩子成绩好坏虽说和付出的时间多少有关系,但也绝对不是只要一直学习,就会有好成绩。何况是心智还不够很成熟的初中孩子,如果孩子自己愿意还好说,如果孩子不愿意报班,家长强迫孩子,那极容易适得其反,导致孩子厌学,甚至因为父母的期望值太高,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而让孩子抑郁。
我觉得家长们都是有点贪心的,当孩子身体健康时,就会想,为什么别人的孩子能那么优秀,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呢?会对孩子寄于非常高的期望。可是一旦孩子生病了,尤其是重病时,“什么成绩如何、“什么优秀不优秀”都不管了,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满足了。我想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吧?可是我们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孩子好了,就又开始不满足了。
我觉得,父母对孩子应该有合理的期望值,不要无视孩子的需求,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引导。千万不能等到孩子出事了,真的抑郁了,才意识到自己教育的错误,那时候就有点悔之晚矣,因为抑郁症还是很难治疗的。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勤奋好学、积极上进、成绩优异,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孩子首先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如果孩子抑郁甚至了,哪所有期望不都化为泡影了吗?这道理想必不难理解吧?
为什么这种孩子一定要等到三周岁才确诊呢?那是因为三周岁以前的孩子,很多行为和表现都非常的不稳定,这样我们会比较容易把自闭症孩子的一些行为和普通孩子的行为混淆。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一岁多孩子的父母,都会拿着医院疑似自闭的诊断书,来机构里做训练。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一方面它反映了国家对自闭症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家长们的观念日益加强。
如果孩子在三周岁之前去医院诊断,疑似自闭症,也就是说孩子出现了一些迷思与自闭症的表现,那么希望家长们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去纠结和犹豫,要早一点开始采取措施。要尽早带孩子进行科学的干预训练。
孩子越小,训练的效果也就越好,不过在三周岁之前就开始了干预训练,那么孩子也会进步得比较快。等到三周岁之后,就可以确诊了,又或者是排除自闭症的可能性。当然,前提是家长要重视起来,一旦发现孩子不对劲,立马就要去寻求帮助。
因此我奉劝广大的家长们,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还没到三周岁,还没有确诊,那么你就可以不用去正视这个问题。只要有一点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千万不要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你好,谢谢邀请!
平时尽量给孩子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避免打扰孩子的专注力,有事要跟孩子说时,记得和他面对面,请他看着你的眼睛,告诉他现在要做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必要时可以请他重复你说的话,确保他听到并且明白你的话。
有的小朋友吃饭喜欢边吃边玩,简单制止效果并不好。而如果每次提醒,都贴近孩子的脸,请他看着你的眼睛,告诉他要一手扶着碗,一手握住勺子,把食物送进嘴里,并做出正确示范。帮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确行为上。这样重复几次后,他吃饭比以前专心多了。
给孩子下达指令的时候,语音要清晰明确,不要用一些词义过于广泛的词语,让孩子听了不知所措。
孩子肯定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读绘本、拼图、搭积木等等,从陪孩子做这些事情开始,每天几次,每次几分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集中注意力,逐渐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对于还不会看表的孩子来说,时间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他们不了解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生活中很多事都有关联性。
多跟孩子一起玩些锻炼“自我约束力”的游戏。
孩子不想上学的情况很常见尤其是在考试前等多种原因,而最多的表现就是抑郁的情绪。因此作为家长也经常会认为孩子得了抑郁症。
在我的咨询中曾经有个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休学在家将近两个月了,孩子的性格本身有些内向,家长在这期间的心理状态也十分的糟糕。一开始孩子会看书,也会做一些手工画。但两个月后好像对很多事都失去了兴致,情绪也十分低落。孩子的妈妈开始认为孩子得了抑郁症。甚至查阅了很多资料去证实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得了抑郁症。其实在咨询的过程中孩子的妈妈也出现了期盼得到孩子就是抑郁症的肯定。这样的期盼在生活中依然传达给孩子,会让孩子也产生自己得了抑郁症的自我暗示。
这样的想法很危险,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是抑郁情绪,这与抑郁症的差别是很
1.正常人的抑郁情绪,多在生活事件刺激之后出现,用生活事件性质可以解释其情绪抑郁的发生。抑郁情绪一般持续时间不长,是一过性的,随着生活事件之时间的推移,抑郁情绪也就淡化或消失。
2.抑郁情绪程度不重,不是天天如此,更不是时时刻刻如此,一般无身体不舒服的感觉。
3.能自己意识到情绪不好,想方设法求助亲人或朋友帮助,克服这种不良情绪。
4.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对未来有打算和目标。
5.对挫折或损失能想方设法弥补。
6.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希望。
7.改变不利环境,抑郁心情会及时改善。
8.一般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抑郁症的抑郁情绪是:
1.一般没有客观不良生活事件刺激,亲人或身边朋友百思不得其解,病人自己也觉得找不出原因,莫名其妙就心情不好、情绪低落。
2.如果有不愉快生活事件发生,但这些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发生之间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用不愉快生活事件很难解释其情绪低落,或其情绪低落的程度与不愉快生活事件不相称。或不愉快生活事件已消除,抑郁情绪却没有好转
3.情绪低落几乎天天如此,且有晨重晚轻的特点,不经系统、正规治疗难以消除。
4.一般安慰劝解疏导,难以改善其抑郁情绪。
5.抑郁情绪随着时间推移,并不消失,相反,日益加重。
6.影响其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
7.抑郁情绪的同时,存在明显的躯体不舒服的感觉,且有思考缓慢,话少,活动少,不愿交往,兴趣下降等。
感谢悟空邀请回答!
个人觉得家长这样做本意是希望让孩子吸取教训改正错误,但其实恰恰相反,这样做——
不仅没有好的效果,反而会给孩子负面教育,譬如让孩子不知道错误在哪里怎么改正,譬如会让孩子因为害怕犯错而不再尝试,还有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错误已经得到惩罚,所以就根本不会再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并寻求改正的方法。
同时,家长的这种教育方法也让孩子以后用同样的去对待别人的过失,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以后对自己孩子的教育。
其实,这样的父母大多数是因为第一次当父母缺少学习而已,而如今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学习的主流,相信很多父母经过学习都会有很好的方法来引导孩子成长。当孩子犯了错,父母都会冷静处理,和孩子一起用心分析错误的原因和类型,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惩罚,让孩子在错误中也得到家训和成长,真正地吃一堑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