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认知心理学中认知的概念(请问知识的定义)

请问知识的定义

知识
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知识是产生对人类自由的热爱和原则的唯一源泉.
上述定义为我们讨论知识的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但宏观的哲学反映论的认识还需要从个体认知角度进行具体化,这样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导学校的具体教学.
与哲学不同,认知心理学是从知识的来源、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的.例如,皮亚杰认为,经验(即知识)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经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来自外部世界,是个体作用于客体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学经验,它来自主体的动作,是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儿童通过摆弄物体,获得关于数量守恒的经验,学生通过数学推理获得关于数学原理的认识.皮亚杰对知识的定义是从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表述的.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这是从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属于一种现象描述.
我们认为,在理解知识的含义时,有必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知识与作为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区分开来.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表征,即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它们分别标志着个体对客观事物反应的不同广度和深度,这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活动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以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网络结构(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共同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心理学则主要对个体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
有关知识的名言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诺思科特:博学的人是知识的蓄水池,而不是源泉.
不吸取知识之光,心灵就会被黑暗笼罩.
弗莱克斯:大学是这样一种机构:它自觉地献身于对知识的追,力争解决难题,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人们的成就,并用真正的高水平去教育人.
切斯特菲尔德: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
宋·朱熹: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英·拉尔夫:智者的智慧是一种不平常的常识
切斯特菲尔德: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
塞·约翰逊:对知识的渴求是人类的自然意向,任何头脑健全的人都会为获取知识而不惜一切.
恩格斯: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
卡斯特:管理者不承担创造知识的任务,他的任务是有效地运用知识.
·里格斯:经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他在品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功能.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特殊的管理.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科尔莫戈罗夫: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
赫·斯宾塞: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约瑟夫·鲁: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
奥·霍姆斯:科学是“无知”的局部解剖学.
叔本华: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释的教科书.
论衡:人有知识,则有力矣.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爱因斯坦: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情绪与认知、行为的关系是什么

首先,一个个体的认知会影响他对一件事物的情绪和行为.
认知,对人的情绪、情感、动机还有行为,有比较强的调控作用.
ABC疗法不知道你知道不,通过调整B(不合理信念)来帮助人遇到A(事件)所产生的C(情绪及行为反应)
大概上就是这样.

什么是认知

认知应该是关于认识和知道的某种逻辑推演,当然也是某种感觉,觉知,觉悟的能力,过程,经验……

我们的认知层面可能有三个纬度,比如对自我的认知,对人类社会的认知,对自然生态的认知……

同样对于这三个纬度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模式也是千差万别的……

从表面到本质,从一面到多面,从多面到三个纬度之间千丝万缕关联互动变化……

比如,你看到一个杯子,你的内心肯定先有一个声音,这是一个杯子,你才会继续观察它。但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改装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菜油”。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人往往热衷拥有很多,却往往难以真正的拥有自己知它、使用它;但是,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杯子呢?

我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这就是认知的开始,我们在加入了这万丈红尘,就会被无数教育者,引导者接收了世界秩序,潜移默化形成某种认知惯性,或者说思维模式,然后我们的一生就犹如被植入了木马的程序,看似自由自在,独立思考,但是身不由己,因为没有一点是自己真正独立思考出来的东西。

话说做事分为两个层次:人从小到大从学校里学的都是第一层次的东西,别人告诉你什么,你就做什么,争取把事情做好。当你逐渐长大,开始独挡一面之后,你得自己去找事情做。那么什么是值得做的事情?什么是正确的事情?这便是第二层面的东西了。你在做哪个层面的事情,决定了你的认知和能力,也决定了你的未来。

书印好了,就是死的,人脑则是活的,你必须将这些死的资料,用最有效的语言、方法,输入你的人脑之中。好的老师,会教你活的学问,且由其中引导出更宽广的天地。

所以有人告诉我要学会出离,跳出当下,时间,空间,自我,社会,文明……因为你凭借一本书,那么就永远超越不了那本书;因为那本书只是一种象征,一种描述;也是一种束缚;当你在书外看书,人外看人,心外看心的时候,也便了悟了一切的究竟;了悟,就是改变,因为你不再是它,而是它的主人。

否则,只是情绪的奴隶,思考的奴隶或者别人的奴隶。

跳出原有的认知,来到更高的纬度,当一个被世俗束缚太久的心,发现了另外的可能性,那也便是最大的救赎了;一切才刚刚开始,这便是某种认知。

但凡人说话,都带有主观色彩或者某个目的,无论主观色彩是左还是右,无论目的是好还是坏,都会有色彩和目的;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所有话,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目的;再透过你的心,又会变成什么?

比如你创造了你对外境的诠释,然后又对那个外境进行应激反应;这个应激反应又会改变你的诠释;互相影响,恒古不休。停止转译,开始观察,境于是随心转。直到你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改变了那个描述,你也改变了自己,当我们学会心外看心的时候,也便了悟了一切的究竟;了悟,就是改变,因为你不再是它,而是它的主人。所谓出离就是人外看人,心外看心,书外看书,事外看事…出世就是为了世外看世…

重要的并不是你是谁,而是,你要成为谁。来重新组织你应该,做什么人,交往什么人,远离什么人;来定位你要去哪儿?什么人适合你?什么符合你?什么趋势值得利用。

对抗什么,便是给予什么力量; 接纳什么,就是让自己更强大,也就无限了。

你经商也好,悟道也好,追爱也好; 那都不是让你更苍白,而是让你更丰盛。

有人告诉我:一个人,总是对新知识有了足够的好奇,但是都是浮光掠影;犹如总是谈恋爱,从来不结婚,这不是耍流氓是什么……你是懒得看的,你已经爱上了寻找,不停的寻找,答案,对你是毫无意义的。你通过自己浅薄的理解能力,捉急的智商,让自己打到了;但是,当你放下书本,下一秒依然身不由己的浮沉和悲欢。那种智慧,有个毛用。佛如果不能普渡众生那又有何用?学习不能成长自己,成就生命,哪有何用?当然如果你只是在用来打发时间,无可非议,那就是你的命运,好好享受它。

我们在这个要求变现的世界里,学习的任何东西,都要要求它们有变现力,没有变现力的话,学富五车,也不过是空学问,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对这个物质世界没有变现力,只有 脚踏在土地上,地上会略踏实一下,这就是变现力。 我们要求这样的变现力,否则的话,白学了,不如不学,空添了思想的负重。

人一定要在现有的体制、社会环境、政治制度下努力发展,取得成功,生命才有影响力,才有价值,当然每个人定义成功是不同的,没必要一样。

比如在这个人间,金钱本身是一种价值衡量尺度,一个人追求金钱,应当是作为充分生活过的证据,一个融入环境的坐标,一个价值实现的路径。实现财富正常累计并且可以不被财富奴役的人,才算刚刚开始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地球人,因为,他开始接纳这个星球,通过接纳其体系核心。接纳便可以放下,然后,开始自由。

毕竟当你证明了你自己,你才有可能有了平台、高度、资源、气场、气质,你才具备灌输的条件;你的话,别人才有思考的动力;你,才可以让你的思想产生力量。这是人间的规则,尊重人性,才能融入,把握,左右, 使用……

研究人性和群体思想特性,和自己固执目标之间的种种结合可能性,然后用某种明着顺应了社会潮流,暗地里实现了自我固执期望,就是上策。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你不接纳一个人的缺点,如何使用他的优点?你不布局去规避人性的弱点,如何让大家去发挥人性的优点?

真正能够做大事情的人是能够超越一个所谓的“我有什么,我就干什么的”这样的一种狭隘的小农思想。而是“用天底下的人,天底下的钱,为天底下人做事”,当然自己参与其中,这么样的一种心态。这个心态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无我诸,无我执”的心态。以其无私而成其私。从另外一个更宏观、更大智慧的角度讲,怎么样让所有人都为了私去努力,而成就了你的更大的公,而你这个更大的公里面,有更大的私呢?

实际要做成一番事业,一定要王霸兼用。王道是什么?就是让人们尊敬你和爱你,从而和你在一起;霸道是什么?就是让人们怕你,从而和你在一起。其实这是两者都要用的,我们称之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所以王霸之术(被)视为管理学的本质。

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好忘了他的坏,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坏忘了他的好。今天,我们很多人花很多年学习。有没有必要?有必要,起码可以让你拥有一张张文凭,显得很有文化的样子。但是,真正要做好一个人,那还得要很多的借鉴和学习古代的经典文化。其实古代的这些文化,古人经过那么多年的琢磨,对于这一群人类的人性,他们是有深刻的理解的。

人跟人最大的不同,我认为,是思考问题的境界,绝大多数人的头脑是杂乱无章的,他们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们都点头称是,这就等于没想法。

何为主见?主见就是一个人独立的思考能力,它来源于阅历经验、学识等形成的基础逻辑判断力。有主见的人,他会提出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就能打动别人,这是当今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同解释的事情当你有了主见,你也就有了自我,当自我的意见跟别人不同时,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世界不仅仅只有一种声音,而是有千万种声音。如果你能善于发现别人的不同,从别人的见解中,纠正自己的偏见和不足,那么你就能容纳更多和自己不同的人了。一个人的成长,也是从这一步开始的,和不同的人相处,才能吸收不同的经验和智慧。

第三层境界:融会贯通。每个人都读过一定的书,我们会看到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是的,你发现很多跟自己不同的人,接下来怎么办呢?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人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观点中来,而不是一味排斥,取长补短,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很多人直接复述别人的原话,这不是会读书的人,我们需要做的是内化,把别人的东西变得自己的,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出来,这就是融会贯通了。

第四层境界:知道不足古人说:“学而之不足。”这是进步的开始啊。知道不足,才是创新的开始,很多时候,我们读柏拉图,读孔子,读佛经,如果都懂的话,那我们就不知道自己不足在哪里。知不足,就是改变的开始,知道不足,你就会反省,然后对照,应用,接下来你在实践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就像我们人学习西方文化一样,从隔绝,到知不足,到拥抱,再到革新,这才能带来新的结果,思维到这一层,就已经是普通人达到的很高程度了。

第五层境界:化繁为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把万物化为一,这就是化繁为简,后来,当我看到分形这个概念时,我就一下子明白老子的这句话了。当你发现化繁为简这个规律时,你就会知道万变不离其宗。再复杂的事物,都是都简单开始的。

佛经里关于修行有段话解释了这一点:修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生的境界就是如此,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

话说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技术有多么先进或有钱的药企,它们研究的都是各种抗生素、降压药、降糖药、抗癌药、骨质疏松药等五花八门的药物。却从来没有一家企业敢真正投入大量精力和经费去研究抗病毒药物,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病毒是无药可吃的。不敢相信?

那我们以感冒为例。都知道感冒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所谓的感冒药,里面实际都是一些止咳、消炎或退热成份,并没有任何的抗病毒成份。所以,当我们吃了感冒药后,症状是得到好转了,但病毒并没有被歼灭。在7天后,等到免疫系统B细胞产出抗体后,病毒才会被中和或绞杀。

为什么民间老百姓会经常说:感冒吃药是7天好,不吃药是一周好?现在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吧!其实,就是7天后人体免疫系统B细胞生产出抗体了,然后病毒就被中和或绞杀了。感冒药,并不能治感冒病毒,只是缓解感冒病毒造成的一系列症状表现,最后搞定病毒的还是人体的抗体。

为什么药企们不去研究抗病毒的药物,都去研究抗生素的,比如头孢已经研究到第六代了。因为细菌一般它是不会变异,只要分析出它的结构,就能研发出针对性的药物。病毒就不同了,我们空气当中单单感冒病毒就有500多种。比如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等。关键这还只是大类,这些大类下面还分很多亚型。比如某一种病毒, 可以分为13 个亚型,归类于M、O和N 三个组, 其中M 组有A、B、C、D、E、F、G、H、I、J 和K共11 个亚型;O 组有O 亚型,N组有N 亚型。这么复杂的亚型也就算了,关键亚型它还会变异。比如今年H型属于M组,明年它可能就跑到N组去了。一般一个药物的研发需要10~20年时间,大概100-800亿。对变异性极强的病毒,等你好不容易研发出一个抗病毒药物,它又变异了。你说哪个企业敢冒这个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找不到一家敢研发抗病毒药物的企业的原因。

所以,我们古中医有一句话叫:人体自有大药。而且这个药你是花钱都买不到的。现在知道这个药是什么了吗?

说这些只是想说病毒在变异,世界在变化,我们也只有不断升级,变化才能更好的生存,这是某种自然生态,规律,如果我们的免疫力不适应这种变异,变化,我们的生命必然会被淘汰。那么我们的认知能力,思想,洞察力也必然要跟上这个时代……

写在之中,不免胡言乱语……该吃药了


谁知道认知结构的概念

“认知结构”的提出是受结构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的,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特别是在法语国家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在一些人文科学各自的研究领域中运用大致相同的结构方法,而对结构的研究较早见于格式塔心理学派中.
格式塔学派强调整体,模式,组织作用,结构等在研究知觉的认知过程及高级心理过程中的作用,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学习并不是把以往无意义的事情任意的连接在一起,相反,直接重组或认知重组注意的是要认清事务的内在联系,结构和性质.而对认知结构的研究理论,一般我们对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的理论比较熟悉,除此之外,还有比如托尔曼的认知地图,安德森通过对两种知识不同的表征形式分别进行讨论来说明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理论大部分来自认知主义心理学家们的研究.
格式塔派的德国拓扑心理学家K.勒温在30年代曾指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这个变化表现为分化、概括化与再组织三种.
通过上面个人搜集到的资料,最早提出认知结构的应该是德国拓扑心理学家K.勒温30年代提出.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认知结构理论综合概括可得出以下结论: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皮亚杰用同化、顺化、平衡等过程表征认知结构建构的机制.他的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了外在整体环境的重要性,认为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的丰富、良好的多重刺激是促使认知结构完善和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现代建构主义者认为,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具有支持和促进作用的场所.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奈瑟认为,认知过程是建构性质的,它包括两个过程: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过程(基本过程)和学习者有意识地控制、转换和建构观念和映象的过程(二级过程).建构来自于外界与主体的相互作用.认知建构就是在外在刺激和学习者个体特征相结合的倩况下进行具有渐进和累积性自我建构的过程.
2.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习的核心.这包含两层意思.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任务,已经形成的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后继学习的核心条件.根据研究发现,良好的认知结构的作用可体现为下列功能:搜索与预测功能,建构与理解功能,推论与补充功能,整合与迁移功能,指导与策划功能.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在近年来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地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排列,这使得专家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对学习落后新生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通
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能广泛迁移的系统构架,奥苏贝尔把建立概括性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认知结构理论突出了学生中心的思想.认知结构理论明显表现出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的特点,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到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条件、社会影响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再停留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科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