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学理论是(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 ) A.心理过程和)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 ) A.心理过程和

应该选AC,请问是在哪里看到的题?
你的问题涉及到心理现象的两分法和三分法,两分法不把心理状态作为单独的一类心理现象.看了下面的内容你就知道该选什么了.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在心理学上,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一般是通用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认识)过程、情感(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即通常所说的“知情意”.
1.认识过程(知)
也称认知过程,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
2.情感(情绪)过程(情)
情感是人对待自己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3.意志(意)
人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人格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动力系统)
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指人对现实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
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三、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学前教育学发展经历过哪几个阶段

一)孕育阶段(十五世纪前)
十五世纪前,学前教育学思想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
1、古代
谚语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三爬,六坐”
《颜氏家训》
2、西方古代
(1)柏拉图《理想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的主张.
(2)亚里斯多德: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要进行儿童年龄分期教育的教育家,主张“教育遵循自然”.
(3)昆体良:认为人的教育要从摇篮开始.

(二)萌芽阶段(十五世纪——十八世纪中叶)
捷克大教育家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杜德》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萌芽阶段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1、尊重儿童,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
2、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
3、系统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
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
(三)初创阶段(十八世纪后期——二十世纪中叶)
西方:
学前教育学的创立以福禄倍尔为标志.
1、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学前教育学之父”.1840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福禄倍尔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1)教育应当追随儿童发展之自然
(2)自我活动是儿童教育的基础
(3)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
2、罗伯特 • 欧文——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家.
“性格形成学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3、杜威
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从做中学的教学基本原则
当今美国开放式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就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产物.
4、蒙台梭利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设“儿童之家”著作:《蒙台梭利法》《童年的秘密》
基本教育思想:
发现儿童、蒙台梭利教育法、感官训练

1、康有为《大同书》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2、蔡元培 提出建立学前教育体系,主张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3、陈鹤琴 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抗战时期,又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4、陶行知 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其办园思想是“化”和“平民化”.
(四)学前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
1、辨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心理学是学前教育学的科学基础.
心理学对学前教育学的贡献
(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强调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强调道德教育应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主张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强调“开放”
当前国外不同的学前教育学流派
苏联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的教育
西方开放的心理学理论:儿童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外在刺激.

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不同流派的观点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 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冯特首创实验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 主要观点:比较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其著名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卡尔等。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13年, 主要观点: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后期代表人物是勒温。 主要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心理组织的意义。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代表人物: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产生于1900年 主要观点:该学派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该学派的理论根据是来自对精神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 主要观点:该学派反对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研究问题的窄化和偏颇,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新余市渝水一中    何伟成
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即: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感受.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对自身效能的判断,决定其对目标和自我表现差距的反应:效能感高的人会进一步努力,效能感低的人会放弃努力.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的个体,当感到个人表现与目标有差距时,会更加努力,而低自我效能者却会减少努力.
数学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在进行数学活动之前,对自己数学能力的综合评价和判断,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自我感知.由于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在面临某一具体活动任务时对自己完成该活动任务能力的自信程度,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情感方法对于正处于数学自我效能感形成时期的学生来说,创设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相融、合作友好的课堂气氛,能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2、体验成功教师要在教学中设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学生体验到成功时,他就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自我效能感是一种来自于各种经验的关于自身能力的自我观念.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促成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在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体会成功的经验.由此,作为教师应从学习目标设定和学习任务安排着眼让学生在教学中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而非失败的痛苦.对于学习目标的设定,教师要帮助学生设置明确而合适的目标定向.一个没有学习目标的人,在学习上是缺乏进取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即使获得好成绩,其成功感也不强.帮助学生制定明确而合适的学习目标,尤其是学习主动性不够强的学生,更给予充分的指导,制定出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恰当的目标,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滴进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教师的信任、同伴的鼓励,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心理上获得满足,提高学习兴趣.如数学课中有一道题是:已知
都是非零向量,且垂直,
垂直,求的夹角的题目.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上黑板写出了解法.这个解法显然不正确,但我没有立即纠正,而是询问这样考虑合理吗?该生疑惑了一下.我再进一步提问,该生这才醒悟过来,并写出了正确的答案.我带头鼓起掌来,全班学生也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该生不但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更感受到了教师的信任,增强了自信心,也创造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自主学习  学习策略的运用,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具有积极意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就水平,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比如教学指数函数时,可以问学生:当你知道函数
是不是指数函数呢?函数
是不是指数函数呢?指数函数中,
如何求? 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有些问题不一定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教育是引导出人自身善的东西,并进行培养,进而促进人的完善和和谐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就水平,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提高其学业成就.最终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班杜拉说:好的学校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心理社会成长.有益于非职业领域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正规教育的主要目的应为学生提高影响其一生的智力工具、效能信念和自我教育的兴趣.这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始终追求的目标和动力.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