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对未来有何影响(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及幻想三者的区别)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及幻想三者的区别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想象得描绘产生,是已有的,像是一般看书啊,听课啊之类;
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产生的,是新的,像是科技啊,童话啊,宗教啊之类;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个人所向往的指向于遥远的未来,不与创造活动直接相关.
我的理解就是这样了.

对于孩子的培养发展方向,你希望是什么

谈培养孩子的发展方向,不如国家多开设成人学习班效果来的快又好,还是那句话,成人不成何以教子?因为太多的家长不懂教育,加上国家对成人教育重视不够等多项因素,直接导致教育变味、变质,我希望整体社会都有那股子研究学问的氛围;而不是突出金钱和权利,因为热爱所以学习,当全社会中的人每天都在讨论学问时,自由王国说实现就实现,你说好不好?浓厚的讨论学习氛围胜过独立思考,因为灵感是在辩论中激发出来的,思路活、一题多解,其乐无穷!——大师在辩论和批判中出。

相像与想象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相像, 彼此有共同之处.
想象:想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

精致的利己主义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摘要:近几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频频出现,既引发了各阶层的焦虑,也带来了社会各界对于道德滑坡的担忧,精致利己主义已成为被广泛关注与讨论的话题。

本文将从利己与利人的相互联系出发,基于Mises的理论,指出当前社会将利己与利人过分对立的谬误;剖析当前批判精致利己主义背后的心理因素,指出批判精致利己主义本质也是利己行为;并从自愿主义(Libertarianism)的视角,给出一个解决精致利己主义问题,弥合精致利己主义者造成的社会矛盾的理论方案。

关键词:利己主义者 利人行为 精致的 自愿主义 引言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说法最早来自90年代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的一段话,他定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一群人。随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问题引发社会热议,尽管没有统一定义,但社会各界还是基于钱理群教授的定义展开讨论,并普遍认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害于社会,需要予以矫正或消灭。近几年,随着媒体的发展,体制内外不公正问题逐渐曝光,社会阶层流动愈发困难,在各阶层焦虑的催化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是成为众矢之的,以至于凡是在个体竞争中采用别人想不到的手段成功的人,不管合规与否,都多少会被认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概念有失真的趋势。本文认为,当前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批判,乃是基于“利己必损人”的错误前提,为纠正这一错误,需要Mises(1949)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的人类行动都是利己的,好制度能够实现“利己必先利人”,而“利己必损人”则是坏制度的结果,需要矫正的是制度而不是人。

本文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分为“违法违规”的和“不违法违规”的,将批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群体分为“直接受损派”、“或有受损派”和“道德派”,分别分析他们批判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指出这种批判本质也是利己行为,从而部分佐证了Mises的理论。最后,本文从自愿主义(Libertarianism)的角度,提出通过严格的产权保护和自由自愿的交易,可以实现“利己必先利人”,实现利己利人的统一,从而缓解精致的利己主义带给人的不适之感,缓和精致利己主义造成的社会矛盾。 2. 观点述评 针对精致利己主义现象,尽管没有完整理论,但社会各界仍就其成因和解决之道形成了一些共识。但本文认为,这些共识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从而在解决问题上作用有限。

下面就一些流行的观点做简要述评。 精致利己主义的成因是落后自私的家庭观念和过分宠溺的家庭环境。该观点认为,家庭影响对孩子成长早期影响较大,过分贫穷或过分注重个人私利的家庭环境都会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本文认为,这种观点停留于表面,不能解释近几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面积出现的原因。首先,过分贫穷而导致精致的利己主义不是一种错误,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过分贫穷的环境催生人的自保本能,想尽一切办法保存和发展自己是人的本性,这时小康或富裕人群所珍视的“道德、谦让”等高级品质是无法形成的,而过分贫穷的人脱贫之后往往也展示出道德谦让的良好品质,所以,过分贫穷导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是无可非议的,指责过分贫穷导致的精致利己主义反而易形成“何不食肉糜”的阶层割裂问题。其次,过分自私和过分宠溺的家庭环境也不成立,过分自私和过分宠溺的家庭本就不多,即便最近这样的家庭有猛然增多的趋势,也是因为背后有更深层次的推动因素,不探究更深层次的推动因素,而止于批判家庭环境本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精致的利己主义是唯利是图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该观点认为,社会环境较家庭和学校环境更能影响人的行为,即便家庭和学校教人无比高尚的品德,唯利是图的社会也会驱使人走向精致的利己主义。该观点抓住了主要方面,即人是社会的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遵循社会的法则,当社会的法则是唯利是图的时候,精致的利己主义将是最好的生存战略。但该观点有一个假设,即“唯利是图”是一种错误行为,与高尚品德是对立的,它给人带来伤害,正是“唯利是图”的这种性质,赋予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道德的一面。抛开一切教条主义和感情的因素,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所有人的行为都是自利(广义的利)行为,唯利是图只是揭示了人的本性,并不蕴含“追求私立必然损害别人的利益,必然与道德相对立”这一结论。若唯利是图是坏的,必然是某种原因导致了人追求私利必然损害别人的利益,这个原因才应该是关注的重点。

目前社会上给出的解决精致的利己主义问题的方案大多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如“加强道德建设,加强学校教育”等,这些口号当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深入者意识到了问题的本质是社会问题、制度问题,是我们的制度驱使人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构我们的制度。

本文认同这个观点,并进一步认为,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问题,关键既不在“精致”,也不在“利己”,而在于精致地利己蕴含了伤害他人、引人讨厌的特性,如何消除这种特性,将是本文接下来论述的关键。 3. 利己与利人的关系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用“德才”两项标准划分了“圣人、君子、小人和愚人”,不难看出,“德才”的标准实际是利己和利人的标准,能够利己谓之有才,能够利人谓之有德,反之则称无才无德。按照司马光的标准,利己与利人将形成这样的矩阵关系。

按照Mises(1949)在《人的行为》一书中提出的理论,所有的人的行为都是利己行为,都是追求自身的效用,只不过这种效用是主观的,作为第三方的我们没法感知和评价。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赠人玫瑰者并不在意赠人玫瑰这个行动本身,他在意的是手有余香这个结果,换言之,他是自利的。赠人玫瑰必然手有余香,欲手有余香必先赠人玫瑰,正是这种统一性以及赠予者对这种统一性的认识使得他做出了赠人玫瑰这个看似高尚的行为。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往往夸大了其赠人玫瑰的部分,而忽略了其手有余香的部分,只看到利人的部分而看不到利己的部分,原因在于效用是主观的,我们无法感知甚至想象手有余香是什么样的。按照这个理论,可以将司马光的矩阵改造为如下形式。

既然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利己的,人的利己性是无法改变的,而我们又希望能够多多利人。那关注的重点自然就是“如何构建一种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要利己必先利人,若不利人必不能利己”,而无须关注大众能否感知这种利己,因为大部分利己是无法被别人感知的。 4. 精致利己主义批判者的心理 探讨哪些人在批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何他们要批判,他们批判的重点是什么,是解决精致利己主义问题的基础。 首先,我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分为两类:违法违规的;不违法违规的。

我将重点关注第二类,因为针对第一类的批判多是处于维护公正,这无可非议,而针对第二类的批判则更有分析价值。 我将批判不违法违规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人分为主要三类:直接受损派,或有受损派和道德派。直接受损派,是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直接竞争但最后落败的人,道德只是他们的武器,他们的根本目的是消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让自己在竞争中胜出,获得某种利益,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自利的;或有受损派,是尽管当下没有受损,但预期未来会在与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竞争中落败的人,他们本质上与直接受损派无异;道德派,是尽管与精致利己主义者没有直接,但通过批判精致利己主义者,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这种优越感的获得也是一种自利。

现实中,这三种人往往交织在一起,他们的批判往往带有感彩,如嫉妒、埋怨、心理安慰等,心理学专家应该知道,这些感情也都是自利的。 抛开带有感彩的批判的所有感彩,抛开批判中的所有自利因素,可以看出,对精致利己主义者唯一正当的批评既不应集中于“精致”,也不能集中于“利己”,而应落在“他们之利己乃是建立在损人基础上”这一事实,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就落在找到一种“人要利己必先利人,若不利人必不能利己”的体系上,这正是我在下一节将要探讨的。 5. 解决问题——一个自愿主义的视角 简单来说,自愿主义(Libertarianism)的基本原则是“在严格保护人身和私有财产安全与自由的前提下,任何涉及财产的自愿交易都会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任何阻碍这种自愿交易的手段都是不正义的因而会受到法律的禁止”。

张维迎(2010)严格论证了,基于自愿主义的自由市场制度是唯一能够实现利己利人高度统一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仅适用于产品市场,而且适用于劳动市场、教育市场、观念市场等其它精致利己主义者存在的一切市场。只有在自由市场下,利己与利人才能高度统一,精致与利己才能变为值得鼓励的行为。 自愿主义与自由市场之所以能实现利己与利人的高度统一,是因为自愿交易的“自愿性”。给定时间地点与信息流,任何一笔自愿的交易都是利己且利人的,而且利人的程度一定大于利己的程度,否则交易不能达成。考虑A用猪换B的羊的交易,交易之所以能达成,乃是因为A对羊的评价大于其对猪的评价,B则恰恰相反,(A羊-A猪)是A的“剩余”,(B猪-B羊)则是B的“剩余”,他们都因为对方愿意参与交易而获得了剩余,所以他们都是利人的,这个原则不因引入货币这一交易媒介而改变。

现代古典经济学常常将这种利人性数量化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等。 下面本文将就几个典型的精致利己问题分析自愿主义和自由市场的解决方案。 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论调:A一进大学就考证、参加比赛,到处去参加招聘会和HR混脸熟,A真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分析:自由市场中劳动力的定价一定是基于其给公司创造的价值,而公司获得价值的唯一途径是给为数众多的消费者创造价值。设想公司需要A这个“组件”来实现公司的某种功能,而这种功能将服务众多消费者从而给公司创造价值,A采取一切行动变成这个“组件”实际是在用最快的速度实现服务消费者的目标,A越精致利己,消费者就越能精准获得良好的服务。因此,在自由市场中,A欲利己必先利人,若不利人不能利己,对A的批评就只是出于嫉妒,从而失去了正当性。

论文问题。典型论调:B请求某导师帮助他撰写论文,但最后B却拿着导师帮助他写的论文去找工作了,B真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分析:这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第一,自由市场中,如果导师不愿意帮助要找工作的同学写论文,可以签署协议,一定时间内,如果B拿着论文去找工作,B付一笔钱给导师;第二,B为什么必须要找科研导师,因为他找不到其它能够帮助他更好找工作的人,自由市场中,有需求就会有供给,除了专业的科研导师,一定会出现专业的创业导师、就业导师(不是公立大学提供),以低价优质的服务帮助B找工作,而无须占用科研导师的宝贵资源;第三,为什么用人单位认科研论文,因为它认不出有实力的者,在自由市场下,一定会有专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商帮助用人单位以更全面的指标、更低的成本甄别者,而无须以论文这个和工作能力关联度并不高的指标来筛选人才。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问题是缺乏自由市场。

总之,自由市场是一个“各得其所”的组织形态,是一个最大限度减少供求不均和“头破血流”现象的体制,所有的交易都是互利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将无法在损人的基础上利己。 6. 结论 本文首先廓清了利己与利人的关系,指出利己未必损人,并且所有行为都是利己的,利己是无法改变的人之本性。通过分析对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批评声音,指出批评“精致”和“利己”两方面的声音多是出于嫉妒和埋怨的感情,缺乏理性基础,对精致利己主义者唯一正当的批评是“利己必损人”这一现象。本文最后提出“利己必先利人”的理想状态,而要逼近这一状态就要基于自愿主义实行自由市场,尽管本文没有对自由市场如何发挥作用的完整论证,但管中窥豹,相应的分析方法仍能用于其它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L.V. Mises Human Action 1949 张维迎 市场的逻辑 2010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