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教育 > 大学生心理

黄帝内经对抑郁症的理解(中医可以解决重度抑郁症吗)

中医可以解决重度抑郁症吗

中医完全可以解决治愈重度抑郁症,因为服用中药消除抑郁症的症状,且沒有副作用!

中医说的梅核气有什么症状,是什么引起的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梅核气是中医学病名,临床症状以咽部不适,异物感明显,好似乌梅核堵塞咽喉,咳不出,咽不下为主要表现。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可由多种疾病导致,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是植物神经紊乱引发的癔病性咽喉球症,这种病状女性多见,且咽喉部没有器质性损害。常常反复发作,可听到病人不断的清嗓子或者揉搓咽喉,可伴有越想越加重的表现,以及焦虑,失眠等精神症状,使患者饱受折磨。接下来,我将从专业角度,为您解答梅核气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中医学如何看待“梅核气”

⑴梅核气的病证总结

梅核气是中医学名词,病因病机方面,历代中医师均有所阐述。最早提出病证表现的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他在《伤寒杂病论》中说:“女性咽喉中自觉有一块烤熟的肉堵在那里”,并认为病机是气滞痰阻,提供了理气化痰的方剂进行治疗。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出自《伤寒杂病论》

唐代医家孙思邈对梅核气的症状进行深入的描述,他说:患者自觉咽喉部位如贴有一块肉,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伴有胸闷胃堵等气滞表现。

梅核气:胸满,心下坚,咽中贴贴 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至宋代以后,确立了“梅核气”的病名,提出本病与肝脾不合,气滞痰阻有关,如宋代的朱肱说:“梅核气如梅核絮样,咯不出,咽不下”,并形成了以肝,脾二脏失调,肝气郁结,脾虚生痰为主要发病机理,至今,梅核气的治则治法依然是根据古代医家总结的治疗方案。

梅核气,痰涎凝结,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宋.《仁斋直指方》

⑵根据上述中医经验,发病原因总结为两个方面:

①情绪不畅,生气恼怒,思虑过度,或对生活不满,或对自己要求过高,导致气机不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就怕生气,情绪不畅必然肝气郁结,气郁就不通,思虑过度就会气结,气结脾胃升降失调,不能运化水湿,湿聚成痰,痰和气滞结滞于咽喉,就会出现咽喉异物感或不适。

思则气结,怒则伤肝——《黄帝内经》

②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嗜食辛辣,或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主运化水湿,水湿不化,湿聚成痰,加之有气滞不畅的原因,气携带痰堵塞于咽喉,引发本病。注意中医讲的痰为脾虚之痰,与肺部咳痰无关,脾虚生痰属无形之痰。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朱丹溪《丹溪心法》

综上所述,梅核气的发病原因与饮食,情绪等因素有关,涉及到的脏腑以肝,脾,胃,为主,发病机理主要是气滞和痰阻。

梅核为病,大抵因七情之气郁结而成。或因饮食之时,触犯恼怒,遂成此症——明.《万病回春》

二.梅核气的临床表现

①自觉咽喉部位有物堵塞,咳不出,咽不下,患者常“清嗓子”或者揉搓咽喉,可缓解一时,多在情绪波动后加重,多伴有胸闷气短,嗳气打嗝,舌淡苔腻,脉弦等肝气郁结,脾虚痰湿的表现,病情多反复发作。

②女性多见,可伴有一定的精神症状,如焦虑,多疑,抑郁,失眠等。

③排除咽喉部位器质性病变,无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咽喉红肿表现,无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无咽喉部位肿瘤占位,个别患者可伴有慢性咽喉炎。

如上述情况存在,就符合梅核气的诊断。

三.梅核气的中医学治疗

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以肝气郁结为主要表现,可采取疏肝理气方法;以脾虚生痰为主要表现,可采取健脾化痰法:因气滞导致血瘀者,可采取活血行气法;以脾虚及肾者,可采取引火归元法。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黄元御《四圣心源》

四.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梅核气可有多种疾病导致,多是植物神经紊乱所造成,个别患者存在器质性病变,需要排除相关器质性疾病,再采取针对性治疗。

请注意,梅核气多由以下疾病导致:

①胃食管反流病:由于食管下方括约肌失调,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刺激到咽喉,可引发梅核气症状,多伴有烧心,反酸,打嗝,平卧,弯腰时加重,可通过消化科明确诊断。

②慢性咽喉炎: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咽喉炎,可引发梅核气症状,表现为慢性咽喉不适,咽部红,异物感明显,经耳鼻喉科检查可见淋巴滤泡增殖,并明确诊断。

③植物神经紊乱,也叫“咽喉球”。临床上,这种原因最常见,排除上述器质性病变之外,就可以诊断为神经紊乱造成的梅核气。

表现为:女性多见,情绪不畅时症状加重,多伴有精神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恐惧,多疑等症状,有人总觉得咽喉长东西了,其实咽喉无占位,经过转移注意力可好转。重度精神紊乱,可由精神科明确诊断。

总结:梅核气是中医固有名词,中医认为,梅核气多有情绪不畅,饮食不节引发,导致肝脾不和,气滞痰阻,出现咽喉如有梅核堵塞,咳不出,咽不下,多伴随心情压抑,焦虑失眠,胸闷气短,叹气乏力,恐惧多疑等肝气郁结表现。临床上,需要排除相关器质性病变,例如胃食管反流,咽喉炎,如伴有这类疾病,可同时采取治疗方法,以便快速痊愈。

此外,本病多和神经官能症有关,要放松心态,多运动,不与生活作对,不和自己过不去,唱歌跳舞丰富生活,转移注意力,相信,很快就可以痊愈。

梅核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 咯不出,咽不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最后,希望我们回答对您有帮助!

《黄帝内经》里的科学成分多还是伪科学成分多

但是如果硬把中医和此书往科学群里拉,那只能是越拉越黑了。

中医和<<黄帝内经>>都不是从科学方法而来的知识,怎么会是科学呢?!

A>经验知识和成果

→这类知识往往有"据"少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人们在经年累月的不自觉的实践中不断累积了经验,父子师徒传承,例如:耕田种田/生儿育女/求医问药,这些都是经验性→有些人把这经验进行记录总结→就成了"经验知识。

"。

经验知识没有经过严格的验证和筛选,所以往往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有的正确,有的谬误l!→<<黄帝内经>>就是这样一本书,不承认这一点就是睁眼说瞎话!!

还有一类经验知识→迷信,是完全谬误。

很多中医粉来夸大经验的作用,就是经验主义<毛曾狠批>

这类知识包括哲学、宗教、文学丶艺术等,这类知识以理论为主,证据为辅,重在自园其说,有人相信即可。

<<黄帝内经>>就是一部经验知识之作,当然有不少"理论",用阴阳五行来类比人体和病因,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基础研究的"空论→尽管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看<<黄帝内经>>,它完成于汉代,在当时的人们认为它是正确的,因此,我们不能指责它原本就是伪科学!’

但是,今天,如果还有人把<<黄帝内经>>当圣经,说它是科学的或比科学还科学→这种宣扬就是伪科学了。

1>以实证为方法,其结果是用可重复验证的,否则就不是科学。

2>讲证据,以实验/观测/调查发现的证据来论证结论,证据和论点是因果关系,而不是类比。

3>即以数学为工具来说明量化"论点"。

网曾指出:实证<以上第1>是科学的首要条件,一个知识如果不是经实证而来的就应排除在科学大门之外!!

这里的"科学"是个专有名词,有人把自已认为有用的就叫"科学",那就满世界都“科学"了→那谣言也是科学了,因为谣言对骗子非常有用!!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