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1
首先是你不对,强迫症不是理由,用钱可以给你父亲要,说明原因,或者用了给他说一声,大不了先借他的,有借有还,有理有据,男大自立,不能总是依靠父母,在家在外都应这样做。你父亲当众骂你偷窍也不对,可能是对你恨铁不成钢,向父亲承认错误,父子俩有什么不好说的。
捐款是捐款,别人借钱就是借钱,既然是借钱就要还,我也是这种人,如果说好是我请客那我就请客,但是说了是借钱我就会记得她还欠我钱,不管多少我都记得[泪奔]
孙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服务于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回复:“微课堂”,送华大心理精品微课。华大心理陪你助人自助!
我的朋友小G曾经跟我抱怨过她的一个朋友,她说TA会参加他们的聚会,也经常参与他们的户外活动,但是却总是让人觉得无法走近,似乎你跟TA之间永远有着一堵无形的墙,无法突破。我想,不愿与人深交的TA可能有着自己特别的原因,我仅从下面的角度去帮小G理解TA,也供您参考。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总是需要和别人交往,并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个人空间位置和安全的人际距离。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虽然这个自我空间因人而异,因时空情境而变,但TA走到哪里,也会将这个自我空间带到哪里,仿佛自带着一个“气泡”,这个无形的“气泡”就是TA的心理保护层。而且一个人的自我空间只允许已经在心理上建立起了安全感,情感上已经接纳的人来分享。
当我们被挡在“气泡”外面的时候,这就是我们通常感受到的“你跟TA之间隔着一堵无形的墙”。
关于人际距离,还可从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的阐释来理解。他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分为四类,分别是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亲密距离自然是最近的,公共距离是最远的距离,每种距离又有远近范围之分。在这其中呢,每个人的亲密距离和个人距离是不一样的。如果小G舒适的个人距离属于比较近的范围,如0.45米,而TA舒适的个人距离属于比较远的范围,如1.22米,这也会造成小G总是感觉TA无法靠近,因为TA带的“气泡”比较大呀。
想象一下:就好像有的人带着一个大“气泡”,有的人“气泡”范围小一点;有的人的“气泡”膜很薄,碰到合适的人就融化了,而有的人的“气泡”壁很厚,还只开一个隐蔽的小门,需要你耐心去寻找到开启“气泡”的小门。
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是需要投入情感的。情感投入的多少,以及自我表露的深度和范围都会随着关系的发展呈现不一样的角度和变化。通常对于熟人和亲密朋友,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广度会增加。当我们想要知道别人对我们有多信任,多接纳,只需要了解别人对我们的自我表露的深度如何,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深交”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奥尔特曼和泰勒经过长期研究认为,情感及交往的由浅入深,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四个阶段:交往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交往越深,自我表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可是同时,关系越亲密,越长久,自我表露越深刻,关系破裂时所引起的痛苦就越深刻。
我想小G的那位朋友,也有可能是惧怕亲密关系破裂带来的伤害,而不愿意更深地自我表露吧。这时,就需要在情感探索阶段多花些时间,让双方可以多角度进行探索,因为这一阶段是建立双方共同信任,相互之间建立安全感的过程。只有彼此都有了信任的基础了,互相都觉得自我表露是安全的,才有可能将情感发展到下一阶段。
其实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在心理上都会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所以我们即使是在亲密距离的接触中,也应该尊重别人的隐私,保留各自的心理空间。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距离产生美”吧。
我是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的咨询师孙晖,希望今天的回答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他人,更顺利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O(∩_∩)O谢谢!
如果您有任何心理或情感方面的困惑,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留下,向作者提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