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归因是指个体在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时倾向于使用的方式。它探索了个人如何解释和归因于他们的行为、感觉和成就。自我归因是一种认知策略,是认知和解释社会中人们所采取的心理过程。
什么是自我归因
从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个体在受到目标刺激后并不直接做出反应,而是先对刺激做出解释,然后进行一系列的下一步动作。自我归因就是这样一种解释,通过个体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反应的解释,对未来的行为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我归因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稳定性、内在性和可控性。稳定性是指个体的行为是否具有持久性,即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存在。内在性是指个体认为外界刺激来源于自身行为,而不是其他因素。可控性是指个体是否认为这些因素中的一部分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自我归因的常见方式如下:
1.内部归因(内部归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将事件归因于自身的内在特质、能力或人格特征等内在因素。比如一个学生做完作业,他认为是因为他聪明能干。这种归因方式会让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内在特质充满信心。
2.外部归因(外部归因)
外部归因是指外部环境、他人行为或运气等外在因素。比如学生写完作业,他认为是因为老师讲了很多类似的题目,写得很好。这种归因方式会让个人觉得自己的成败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而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3.有偏见的内部/外部归因
有偏见的内部/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在解释自己的事件时总是倾向于使用内部/外部归因。对内部归因的偏好可能使个体对自己持有过度的责备和负面情绪,而对外部归因的偏好可能使个体过于宽容和自欺。
自我归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对个体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掌握自我归因的方式和技巧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本站资源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