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不要强行打!会增加宝的恐惧感1.提前做“情景模拟”
宝宝半岁大以后,可以事先把打针的情景和他模拟几遍,告诉他打针的时候,都是这个样子,不要太害怕,让他有心里准备,使宝宝逐渐接受,就可以慢慢减少打针时的恐惧感。
2.多多鼓励孩子
打针时,可以多鼓励宝宝,和他说说别人家的宝宝都很坚强,都没有害怕打针。你也要做个坚强的宝宝,打针进不哭不闹才是个乖宝宝。
3.选一个安静的环境。
给宝宝打针时可以选一个安静的环境,如果看到注射室里的孩子特别多,就换个地方或等人少时再来。打针时别的孩子哇哇哭叫时会影响宝宝的情绪,因为宝宝哭闹和现场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4.给宝宝最好吃的。
宝宝平时最喜欢吃什么,可以事先准备好。打针之前,告诉他好好打针不哭不闹,就把这个最好吃的东西给他。这时宝宝为了得到好吃的,往往会乖乖的接受打针。
5.用手捂着宝宝的眼睛。
宝宝抗拒打针,往往是看到医生拿针要扎自己时所产生的恐惧感。所以,可以在打针时用手捂住宝宝的眼睛,使他看不见医生拿着针头要扎自己的情景,他心里的恐惧就会好一些。
6.打针时速战速决。
打针时,不拖拉时间,可以采取速战速决法,医生一来就打针,用最快的速度给宝宝打完。在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就解决完了,使他来不及哭闹。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家长都不愿看到的困难和痛苦。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打针了。大多数的孩子害怕打针,有的孩子一看到护士拿着针管就害怕得往后躲,甚至看到医院就哇哇大哭。家长看到往往难受又心疼,却很茫然,不知该如何应对。
有的家长连哄带骗,终于把孩子骗进医院,但扎针的那一刻,孩子看到护士尖锐的针头,哭闹得反而越发厉害,下次父母的哄骗已经不再起作用,甚至孩子的心中,父母已经不再可信;有的父母恐吓威胁,孩子不敢不从,但内心依旧害怕,抗拒着,但无力摆脱。这些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无法让孩子勇敢面对困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仅如此,当孩子无法理性面对困难或痛苦时,还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伤害。
我儿子两岁的时候打针,在最后护士拔针的时候突然把胳膊挣开,针头歪了,在孩子胳膊上地划了一道。那时就是因为没有和孩子提前沟通,疼痛的时候孩子丝毫没有心理预期,只好奋力反抗。结果伤了自己,而我看着又心疼又自责。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作者尹建莉,她女儿圆圆从小也害怕打针,她对打针也是拒绝的。那她是怎么和女儿圆圆沟通的呢?
圆圆对打针很抗拒:说我不打针
尹建莉并没有哄骗也没有施压,反而心平气和的给孩子分析情况:宝宝现在生病了,咳嗽,还发烧,生病了你
圆圆说:不舒服
那你想不想让病快些好了?
想,那打针疼吗
尹建莉微笑着平淡地说:打针有一点疼,就像你昨天摔了一个屁股蹲儿。摔屁股蹲儿圆圆不哭,那打针圆圆也不哭,对不对?
圆圆这时还是有一点顾虑和紧张。尹建莉又鼓励说: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
这几句话成功的说服了圆圆,她很配合的去打针了。这几句话看似简单,却蕴藏着家长的智慧和耐心。孩子生活中经常会面临这样那样的痛苦,而父母应做的是,引导孩子理性的面对困难或痛苦,这样不仅能缓解痛苦,还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当孩子面对无法逃避的痛苦时,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1.家长应该态度应该平静自若,让孩子觉得痛苦没那么可怕
2.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给孩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对于孩子将要承受的痛苦要如实相告,让孩子第二次承受的时候对家长仍有信任感
4.激发孩子的勇气,鼓励孩子勇敢面对。但同时也要给孩子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5.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达到目的。这些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却无法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当我们真的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难和痛苦时,孩子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脆弱。
“儿童的忍耐力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的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儿童应该学会从小理性的面对一些困难和痛苦,这样不仅能缓解痛苦,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您好,这样的话建议庆大霉素,甲硝唑,整肠生等治疗,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及焦虑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治疗的关键,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你好!焦虑症本身和用抗焦虑的药物都会影响,不需要特殊治疗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会慢慢恢复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轻微的焦虑情绪可以通过适当放松和运动等逐渐缓解,但有些长期持续的焦虑情绪没有及时缓解,就演变成了焦虑症。而焦虑症的治疗过程往往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