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
罗斯塔尔效应 即一个孩子经常被看成说成什么样的人,在将来就会变成现实.心理学家罗斯塔尔于1968年对美国一所小学随机选取18个班,对18个班的学习进行了“煞有其事”的发展预测.然后他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当老师对名单中的部分学生有迷惑时,罗斯塔尔解释说,他讲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基础.这样,教师们从内心承认了这份名单.8个月之后,他又来到这所学校,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发现,他所提供的名单里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其他学生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教师的情感也特别深厚.原来他所提供的名单是随机的,他只不过是想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改变教师不相信后进学生的观点.观念变了,顽皮学生在教师心目中成了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于是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学生成长的加快.可见,充分相信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必定会对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必然会多方面设法鼓励学生获得成功.有了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教好的信念,教师在教学时再尽可能对学生进行激励,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众效应(conformity),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因此,最能解释上述现象的心理效应是罗斯塔尔效应.
这三个都是心理学词汇 而且是同一章的哦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最典型的就是 第一印象 晕轮效应(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以貌取人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例如 当和你聊天时 比如谈到德国人 你会认为他们严谨 . 也就是你过去的认知在你头脑中已经给某雷人或事贴上标签
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喂食物时都摇铃铛,狗看见食物就会分泌唾液,当狗对铃铛形成条件作用后,只摇铃铛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
2.视崖实验
视崖指人的视觉能觉察到深度(悬崖)。
科学家准备了一张桌子,桌面的一半是可见的木材,另一半是透明的玻璃。然后科学家把孩子放在桌子上,看他们是否会无视悬崖而爬到玻璃那一面。
3.皮亚杰三山实验
在沙丘上摆放了三座山丘的模型,让儿童从前后、左右观察这些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拍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其指出与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一人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相符。结果发现,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
4.睡眠剥夺实验
研究人员阻止被试进入做梦阶段,即“快速眼动阶段”。当被试睡着后,进入“快速眼动阶段”时,他就被强制唤醒。在接连剥夺了几天做梦之后,被试几乎都会出现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发脾气、表情呆滞等情况。
5.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到一所小学,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结果每个上了名单的学生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其实他撒了谎,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6.责任分散效应
研究人员让72名被试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与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并利用对讲机通话。当假病人大呼救命时,72被试要作出自己的选择。结果显示:一对一通话组中,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四对一通话组中,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霍桑效应是指被观察者在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的情况下,会对自己的行为或表现产生改变的现象。具体来说,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受到关注或监视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比平时更加谨慎、合规或理想化的行为。
这种效应得名于一项早期的研究,该研究涉及到了一个电力公司的工厂工人。研究人员在工厂内安装了一台新灯,开始观察工人的工作效率。结果发现,工人们在意识到自己被观察后,他们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工厂环境中,它可以出现在各种社会和实验情境中,包括实验室、学校和日常生活中。
霍桑效应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即社会期望。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被观察时,他们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压力,希望表现出符合他人期望的行为。这可能是为了避免被评价为不合适或不合格,或者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因此,人们常常会努力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尽可能地满足观察者的期望。
此外,霍桑效应与其他心理学现象有类似之处,如观察者效应和自我塑造。观察者效应是指被观察者在意识到自己受到观察后,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自我塑造是指人们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评价,来调整和塑造自己的形象和行为模式。
总而言之,霍桑效应揭示了人们在被观察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和改变的倾向。这种影响正常出现在各种社会和实验情境中,其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期望和心理压力。
破罐子破摔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罐子既然已经破了,就没必要再去保管它了,再怎么摔也跟现在没有什么区别。比喻有了缺点、错误或受到挫折以后,任其自流,不加改正,或反而有意朝更坏的方向发展。
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上叫做应激反应,当压力向我们袭来的时候,身体内部会做出某些反应,本能地保护在危险情况下的自己,压力会使我们感受到痛苦,而大脑会进行自我保护,让我们去寻找“奖励”,使“我”避免遭受痛苦。
比如,当我们工作不顺心,感到压力很大的时候,会选择大搓一顿,购物,打游戏等事情,让自己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