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服用抗精神病药,建议你遵照医嘱进行服用,避免减少或者自行停药,定期门诊复查,根据病情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必须在医生的遵照医嘱的情况下服用减少调整剂量。,同时注意在。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不良自己,多和家人朋友交流沟通,获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和帮助生活规律合理睡眠,合理营养避免熬夜。减少独处的时间,多参加户外集体活动。
抑郁症会突然好吗?上午还无力,下午就好了?可能吗?很有可能,而且不是一种情况,听我来帮你说一说。
我觉得如果已经在精神卫生机构确诊抑郁症,最根本的有两种可能出现题目中的现象。
第一种是抑郁症本身问题
简单的说,抑郁症有晨重暮轻的表现,早上起来感觉特别疲惫,稍微活动就特别容易累,这种不适感和疲惫感往往要持续到下午,直到傍晚的时候,疲惫的感觉会突然消失,患者会感受到久违的轻松。这种早晨起来特别严重,傍晚突然缓解的现象就叫做晨重暮轻。
第二种还是诊断问题,但却是可能是双相抑郁的问题。
没看到你有说明你目前的服药情况,不知道是否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如果真的正在坚持服用抗抑郁药物,突然感到症状缓解了,很有可能是因为出现了转躁现象。因为双相障碍的患者在接受系统治疗期间是有可能出现抑郁转为躁狂,或者轻躁狂发作的,这样并不是真正的缓解,而是可以说从一种疾病形态抑郁发作转变为了另一种形态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
这也是双相障碍自身疾病的特点,两种截然相反的疾病交替或者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首先就是抑郁症药物的不良反应,胃肠道,体重,激素,肝肾代谢方面,失眠,情绪等等不良反应,不用恐慌,是药都有不良反应,但不会很严重,而药物治疗抑郁症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必须坚持药物治疗。
治疗中,必须注意观察,如果突然出现题目中说的情况,高度怀疑是不是双相障碍。确定转躁的患者就可以认定双相障碍,治疗计划必须按照双相治疗指南更改。
双相抑郁的患者在急性期症状控制不好的时候,是完全可以使用无抽搐电休克MECT的,效果还是有保障的。
惊恐发作非常难受,心脏蹦蹦的乱跳,呼吸困难,感觉自己快要挂掉了,浑身绷紧,感觉全身都有蚂蚁咬一样。发作的时候,自己要放松,然后找个人聊聊天,放松一下就行。平常加强身体素质锻炼,没有事情按照部队的站军姿练习,把元气找回来,元气足了,慢慢就好了。把坏习惯戒掉,熬夜的习惯,无时不刻的玩手机习惯。配合医院的东西一起来就行,综合面对,我是孤舟,帮助过很多焦虑症的网友脱离过痛苦!
答:很正常,放松就行了,焦虑症有些是中午不舒服,有些是起床不舒服,有些是晚上不舒服,严重点的24小时不舒服,这个要看个人的表现。焦虑症本身能力低,平常没有事情少玩手机,多多闭目养神,养好自己的身心。以后会越来越好,我是孤舟,多多看我的视频,我帮助过很多焦虑症抑郁症的网友脱离过痛苦!
心脏病存在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可以通过常规检查所发现,而焦虑症则不同,其病因在于情绪和压力。
医生和患者对于疾病的重视和了解是不同的,绝大多数普通人除了定期的体检外,很少会去医院进行疾病的筛查,他们对于自身健康的了解、疾病的发现都是通过症状进行提示的,当患者出现一两次的胸痛、胸闷,只要持续时间不长,大多数人都不会特别重视,最多在网上查询可能的疾病,但随着症状发作次数的增加、疼痛的加剧,会开始担心重大疾病,由于症状的位置过于特殊,绝大多数人会怀疑自己患有了心脏类疾病,但随着去医院进行各项检查(心电、心彩、CT),结果却没有任何异常,不禁怀疑自己是什么问题?
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将其归纳与疾病过于牵强,但我们需要明白这种情绪的变化导致临床症状的出现与神经官能症完全匹配,区别在于神经官能症的病因更为广泛,并不局限与焦虑这一种情绪。
患者的一切异常都是因为神经紊乱所致,神经难以发现,但其与各器官血管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患者因为平时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或遭受心理打击而难受时,患者的神经就已经发生了异常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其支配的血管错乱,逐渐痉挛进而持续收缩,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与冠心病相似,血液受到阻碍,无法及时灌注心肌,自然就会出现一系列胸痛、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让患者难以区分。
这种可能的出现,是由科室划分造成的,患者虽然存在一系列心脏疾病的症状,但其病灶却不在心脏上,而是在其他部位,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患者做了无数心脏疾病的检查,却一无所获,症状依然存在,并且越来越重。
既然患者提到了心脏病,那么其症状应该是胸痛、胸闷等,根据这些症状提示,我大胆预估病灶的位置在于下位颈椎和胸椎,具体的病灶数量和程度无法判断,但周围的神经支配系统应该受到了,这样与焦虑症、心脏神经官能症又有一定的相似度,所能造成的后果也一样。
如果患者真的如我所说,那么一旦因为没有检查出心脏异常就认为自己是焦虑症,很可能会忽略真正的病灶,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窗,使症状更加严重,然后服用药物进行掩盖,然后久治不愈,长期受到症状的折磨。
PS:焦虑症和心脏病是两个层面的疾病,只要明白二者的形成原理,区分并不难,难的是与其他可能的混淆及误诊。